适合的教育: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方向

2021-10-19 10:29冯建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优秀成果人工智能智能

冯建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明远教育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工业社会的教育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制度化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就是其典型的表现。相对于农业社会的个别化教育,工业社会的规模化教育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理想。但标准化、划一性的生产方式,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对此,奈勒描写道:“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的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老师被迫或者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①

反思工业时代的教育,无视个人的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正的教育,是属于每个人的、适合每个人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依据有:第一,心理学依据。从个体的发展看,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同卵双生子,也因为后天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第二,教育学的依据。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发布的《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第三,政治学的依据。教育公平不是把每个人“拉平”,而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②。第四,政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导向。

适合的教育从应然到实然,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人工智能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人工智能在什么意义上运用于教育,有不同认识。一种是把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它改变了教学形式和方法,如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的,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新型教育体系。一种是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人工智能能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够使用计算方法和技术识别来解决问题。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它塑造了适合教育的新形态。2019年5月,习近平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①这种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

人工智能引发教育全方位的变革,使之向着适合的教育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变革。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智能技术,需要掌握相关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人工智能受技术理性支配,为了不使技术理性走偏,还需要发展人的情感,实现理智和情感的平衡。智能时代闲暇时间增加,自由时间增多,需要发展人的兴趣爱好,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第二,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人工智能可以精准把握每个人的学习状态,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人工智能可以使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时间更自由、学习地点更便利。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人工智能可以使教师从重复性的讲课、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使其工作重心从“教书”转变为“育人”,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将成为智能时代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教育形态的变化。智能时代打破学校对教育的垄断,教育资源不再集中于学校,网络资源优势开始显现。手机里、屏幕里,各种各样的网络空间都能够获取教育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也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对那些缺少自觉性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它依赖于可选择的资源和网络技术,对于偏远和落后地区来说,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网上学习时间过长,减少社会交往,不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的局限性。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在一次学术演讲中所说,技术永远代替不了教育,不可以轻信机器、单路冒进,不可以给机器安排承担不了的工作,要以教学规律观看待智能时代的教学活动。②我们重视人工智能,但不能让其异化了教育。智能时代的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统一。

猜你喜欢
优秀成果人工智能智能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宣传优秀成果,提供优质服务——《上海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选编2010-2014年》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