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字之端 涵养精神之魂

2021-10-19 10:40胡月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红船育人

胡月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探寻课本中的红色记忆,传承百年红色基因?我从执教的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开始探索。在“理想和信念”这一宏大单元主题下,学生是否可以深入文本、走近伟人,感受其崇高的革命精神?我通过课前测发现,课文历史背景距学生较远,容易产生隔膜;对李大釗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革命先驱”“共产党的创始人”等词语,对李大钊品质的评价也主要是沉着冷静、忠于革命、宁死不屈……语言不够丰富,表达比较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1.链接生活,丰富资源

为了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立体的感知,我充分挖掘、利用课内外资源,把学习植根于生活当中: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李大钊的资料,制作李大钊纪念册,走近他的人生历程;课上,运用视频资源作为补充,还原他的生存时空,并唱响学校的原创歌曲《美丽红船》,引发情感共鸣;课后,参观李大钊故居、陵园,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实现以境育人。

2.品词析句,有感情朗读

为了丰厚学生对李大钊形象的认识,我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在关注细节、链接资料和有感情朗读中品悟形象,实现以文育人。

搭设问题支架。在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情节时,学生不理解为何面对亲友的几次劝离,他却坚决地选择留下。为此,我搭设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二次质疑:“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是真的走不了吗?”学生借助文字资料及视频资源自主释疑,真切地感受到了李大钊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危急时刻的坚守,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进行心理补白。在学习李大钊法庭被审的情节时,引导学生关注对他的神态和言行的描写,聚焦“瞅了瞅”和“望了望”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心理补白。教师:“在法庭上,李星华终于见到了十几日未见的父亲,他先是‘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看看我们好不好,有没有受伤,希望我们不要慌张,保持镇定。”教师:“‘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说完了这段话,他又望了望我们,此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希望我们能够脱险,平安长大。也希望家人能理解他的选择……”通过心理补白,学生走近李大钊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一名革命者钢铁意志背后有血有肉有情感,但是在生死关头他更有民族大义!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活,也愈加丰满。

3.活用积累,深情解读

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解决语言表达匮乏的问题,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以往积累,用名言、诗句概括李大钊的品质,将阅读与评价相结合,课内学习与日常积累相融合。对比前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由此可见,李大钊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猜你喜欢
李大钊红船育人
李大钊《青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红船
雕红船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李大钊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