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容,构建历史学科德育案例体系

2021-10-19 10:49孔祥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孔祥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知识内涵丰富、思辨性强、价值判断明显等优势,重点挖掘具有典型意义的教材内容,点透说破其背后的价值内涵,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德育案例体系。

1.学科德育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融合

学科德育与历史学科素养并不矛盾,可以依托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来实现。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绘制中共中央驻地、历次党代会会址和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路线图,阅读史料,结合历史背景解释不同时期地点转移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时期的表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解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政策的依据,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成绩,体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初心,始终坚持创新的理论魄力与实践智慧,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进而落实学科德育。

2.学科德育与深度学习理念相融合

历史学科德育效果的实现,还需要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情境—问题—任务—活動”为路径,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有明确历史线索的学习情境——在中国版图上画出中共中央驻地的迁移、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会址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线索和结构。依托任务情境,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从中共中央驻地的转移看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两个小组分别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角度来进行介绍。从空间上再现了中共中央从上海到瑞金,再到延安、西柏坡、北京的完整路线;从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再从农村转回城市的过程。

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通过第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继续追问学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立足国情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从知识上调动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史实;从方法上明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段划分标准,并运用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从素养上以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对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历史解释。基于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所说的历史事件对应到相应的历史阶段中,再进一步分析每个阶段的具体国情,以此加深学生对政策制定依据的理解。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分析了党是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充分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促进核心素养进阶的表现性评价。我充分肯定了学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对中共中央驻地为何选择上海和瑞金所作的全面分析,同时基于学生对转移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井冈山一句话带过这一学习表现进行追问,并用原始文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来分析中国革命为何能在农村立足。用1929年至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图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旧址来体现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壮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学生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由此实现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进阶。

3.学科德育与高中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

在历史学科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党史教育,关注不同年级德育目标的进阶。除了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让学生在新时期多一份责任使命、多一份担当。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