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结穷亲、交真情

2021-10-21 04:41吴浮平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

吴浮平

一天,正在单位上班的我,忽然接到脱贫户王仙的电话:“兄弟啊,我住院了,你到嫂子家帮我找出脱贫小蓝袋,把脱贫手册、户口本、医疗本找齐,有空你给送来,没空找人捎来,我报销医药费用需要。”原来,王仙老嫂子因患低血糖、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忽然晕倒了。邻居发现后,她被120救护车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新蔡县豫东南分院抢救。醒来后,王仙非要护士给我打电话。我一边答应,一边安慰她:“老嫂子,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贫困户在县内公疗医院住院的合理医疗费用全免,你就安心治病吧!家里有事的话,我给你打电话……”“兄弟啊!有你操心,嫂子就省心了。”电话那头的王仙哭着说。

说起来,王仙一辈子也不容易。年轻时,父母包办婚姻,王仙嫁给了王港村徐台子老实巴交的后生,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大儿子分家另过,二儿子语言障碍,三儿子瘦弱矮小,闺女远嫁。中年时,丈夫早逝。年老时,娘仨老的老、残的残、弱的弱,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关于王仙家的事,我分管乡镇民政工作时知道些。那时,王仙经常到镇民政所反映家庭情况,哭诉生活困难。我就在政策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帮她或解决一袋面粉或一桶食用油或百十元看病钱等小困难。她家有个菜园,吃不完的菜就拿到集镇换些零钱,有时卖不完的菜就送给我,而我也是出于同情心,常将兜里的零钱硬塞给她些。这样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见面时就嫂子兄弟地称呼起来。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战役在全国打响,我也加入到黄楼镇王港村结对帮扶的攻坚战中。镇村脱贫责任组和村“两委”研究决定,让我到徐台子帮扶王仙等9户37名贫困户。徐台子村民组共有94户422人,有83户搬出去了,只剩下王仙等11户因贫困或其他原因没有搬出。

那是夏季雨过刚放晴的一天中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踏着泥泞第一次走进王仙家。三间年代久远的房屋破旧不堪,那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散养着鸡鸭鹅,特别扎眼的是满院子的家禽蹄印,让人简直无法下脚,被惊动的鸡鸭鹅乱跑,狗不停地乱叫……我皱着眉、闭着气随村干部走到屋门口,只见王仙正在吃着不知什么时候的剩饭,屋子里竟没有客人落坐的地方。屋内,西间和中堂是通着的,西间是灶台,灶台旁边拴着几只羊;中堂北墙边放着一张老式条几,东墙边放一张床,床上堆满了旧被子脏衣服,床腿上拴着一条狗,条几和床边之间放着一张小得不能再小的折叠桌,折叠桌上洒满了剩饭;东间放着两张床,床上也是乱糟糟的,整个屋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这是王仙家吗?此时此景,我的心被揪起来,百感交集。我站在门外,对王仙说:“我是你家的帮扶人,有困难我会帮忙的,你也不要把我当作什么领导、贵人,就把我当成一个串门的或走亲戚的兄弟。串门或走亲戚的人来,总得有个地方站或坐吧!回头让小旦、国建兄弟俩好好把屋子拾掇拾掇,下周四走访日,我再来。”

二次走访时,我带着镇发展中心主任黄云付、王港沿,村支书王大山一起到王仙家。王仙这次把我当成了走亲戚的领导招待,虽然烟熏火燎的房屋依然破旧,但院内屋内与上次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户容户貌的改变、扶贫扶志的帮扶,提高王仙一家人的精气神,是我们扶贫队员的目的。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得没志气。这次走访,我看到王仙娘几个没有破罐子破摔,我的心情像晴朗夏天的太阳一样火热起来,也坚定了对王仙家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勇气。我满心欢喜地对王仙说:“亲帮亲,邻帮邻,共产党帮的是老百姓,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是你家的帮扶人,有信心、有责任让你家过上好日子。今天,我把咱镇的村镇发展中心主任和咱村的支书一块请来,有困难大家共同解决,你一定要配合我们的工作……”王仙听了我的话,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不松,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大家分析了王仙家的情况。三口之家,王仙年纪大了,能说不能干;二儿子小旦能干不能说;三儿子国建身材矮小。家里虽有几亩地的收入但仅够糊口,因为没钱无法迁出旧房子,有个什么天灾人祸,只能靠政府临时救济……综合这些情况,按照精准施策的要求,经王港沿村脱贫责任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决定:由村委和国土所负责协调解决搬迁选址,村镇发展中心和脱贫攻坚办负责危房改造和“六改一增”,申报社会保障所、民政所、残联等部门办理王仙母子三人应该享受的兜底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各项政策等。结合小旦会种菜、国建能喂羊,安排小旦开菜园、国建养羊。农忙时安排国建为农业保险宣传员,农闲时引导小旦到附近的建筑队搞建筑……

脱了贫的王仙逢人就说:“俺家能脱贫,多亏结门好亲戚,认下个好兄弟!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替俺想到,屋里屋外的卫生都帮俺收拾,一年的吃喝花费都帮俺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啊,在王港沿村的帮扶路上,我除了与王仙结亲外,还与其他8户贫困户结了亲。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到黄楼镇黄楼村担任该村脱贫工作责任组组长职务。黄楼村共有1772户7187人,贫困户90户320人。要带领黄楼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摸清村情、掌握户情,才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摘帽。为此,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的要求,即帮扶责任人每周四走访一次;与农户谈心一次;帮助打扫卫生一次;了解、分析或解决问题一个;全村12个自然庄26个村民小组,要走访一遍。如果说王仙是我分管民政工作时在王港村扶贫结亲的贫困户,那么,牛小傻则是我在黄楼村扶贫结亲的贫困户。

2014年,牛小傻家被识别为贫困户纯属意外。当年牛家正在将三间起脊房、二间灶屋、一间过道翻建成三间两层的楼房、两间平房的灶屋和一间高大的门楼子。牛小傻逢人就炫耀:“做梦都没想到俺能盖洋房住上洋楼,都是俺的儿子利明和儿媳妇林小团外出打拼搞建筑一砖一砖搬过来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牛小傻家的新房即将完工时,忽然传来消息,外出务工的儿子突发脑溢血,没来得及救治便离开人世。这个消息仿佛晴天一声炸雷,一下子把牛小傻家击垮了。

办完丧事后,39岁的儿媳林小团不堪忍受悲伤,以外出打工挣钱还款为名,从此杳无音讯。临走的那一天,14岁的牛猛猛、6岁的牛乐乐分别拉着抱着母亲林小团的胳膊和腿,哭着喊着不让妈妈走,哭声喊声耳不忍闻,离别场景目不忍睹。可是林小团还是走了,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子女和一对年迈的公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黄楼镇党委政府雪中送炭,及时给予救助,黄楼村“两委”将牛小傻家识别为贫困户,因户施策:帮牛小傻解决了低保;为牛小傻的妻子魏小龙安排了公益岗位和农业保险宣传员的岗位,牛猛猛、牛乐乐兄妹俩上学,除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外,还享受县级教育补贴,兄妹俩没有因父亡母走而辍学。牛猛猛于2020年从河南省工业学校毕业,牛乐乐也于2020年顺利考入新蔡一高。

和牛小傻结缘是因为一次贫困生补贴。2020年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准备到单位上班的我,拉开家门,一眼看到在门外树荫下等候我的牛家祖孙,我急步走上前去。未等我问话,牛小傻就急不可耐地对牛猛猛说:“快,给你吴爷爷说说乐乐上学办银行卡的事……”原来,刚考上新蔡一高的牛乐乐,因为是贫困学生,学校发放教育补贴需要办理银行卡,而牛乐乐因为不满18周岁,办理银行卡时必须有监护人所属地的证明。可是,牛小傻是个没出过远门的老人,牛猛猛是刚走出学校校门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两人乘车从黄楼到县城为牛乐乐办理银行卡,因手续不全,银行工作人员不予办理,这才在我家门外的树荫下等我。听明白情况后,我到单位打印出牛乐乐办理银行卡的纸质证明,然后分别到黄楼村委、黄楼镇扶贫办、黄楼镇政府加盖完公章,交给牛猛猛并嘱咐道:“如果还办不成,我亲自去办。”后来,牛猛猛无比感激地说:“银行卡办好了,多谢吴爷爷……”

为了牛猛猛、牛乐乐兄妹俩上学,为了兄妹俩能及时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县级教育政策,我不止一次帮牛猛猛寄送家庭贫困证明,申报“雨露计划”材料;帮助牛小傻查询各种政策补贴到账情况;多次向分包黄楼镇工作的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李东,县政府副县长、原镇党委书记刘久锋和爱心人士介绍牛乐乐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刘久锋县长听说牛家情况后,特意到牛乐乐家中,鼓励牛乐乐说:“考学是就业最好的门路,一人就业,全家光荣脱贫,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学好技术,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在脱贫的路上,我结识了很多贫困户,结下了很多“穷亲戚”,这些贫困户、“穷亲戚”都如期光荣脱贫,成了我的真亲戚。王港沿村王仙等9户37人于2016年光荣脱贫,黄楼村牛小傻等90户320人也于2017年全部光荣脱贫。总之,脱贫路上没落下一户一人。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基于SWOT分析的二轮精准备考策略探究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推衍“精准”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