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对策

2021-10-21 03:10田沄黄捷郑雨兰
学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建议人工智能

田沄 黄捷 郑雨兰

[摘 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福建省作为“数字中国”的孕育地、发源地,理应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在前列。该文重点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以需求为导向,研究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对各领域智能化的新需求,并从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和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产业 问题与挑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80059-0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对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和形态、经济发展、社会投资和就业,以及民生福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正在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

随着以“智能”为核心特征的各类新兴科技的加速融合创新与聚变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各环节,尽管各行业所面临的痛点不同,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等数据驱动方式,改变未来社会诸多重点领域。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和智能图书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在经济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工业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工业经济结构重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中国的工业经济智能化发展将在5个层次展开,包括工厂生产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产品创新智能化、供应链接智能化和经济调节智能化[2]。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将不断简化该行业当前繁琐的看病流程,并在优化医疗资源、改善医疗技术等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如计算机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可基于患者CT图像,自动标记病灶,对新冠病毒感染病灶勾画的重合率接近90%,全肺感染百分比量化误差小于1%,可将5~10分钟的CT阅片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3];同时,系统可全自动匹配治疗前后影像检查的肺炎病灶,实现多次影像的同步比对阅片,帮助医生精准评估新冠肺炎病情发展。另外,在制造、金融、零售、无人驾驶和智能城市等领域,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其发展模式也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通过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同制造、金融、教育、物流、医疗等各行业的结合,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国家、地方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强力支持,实现了技术的全面突破发展,应用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产业聚焦多元化场景,在差异化和区域化的竞争态势下,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人工智能企业,不断推动我国产业规模持续暴发。2018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83.1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逼近300亿美元[4]。从产业层次看,应用层智能企业占比最高,达到77.7%;其次是技术层企业,占比为17.9%;第三是基础层企业,占比为5.4%。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福建省占比不足1%[5]。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对2019年地方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6],福建省位列全国中等水平。在学术生态、链接能力和政府响应能力等方面的弱势,是导致福建省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整体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福建省是“数字中国”的孕育地、发源地,2019年被列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后天潜能”。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基础层的大数据、核心硬件、传感系统,技术层的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技术,以及应用层的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应用终端和解决方案皆有所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体系。同时,产业布局趋于优化,学科支撑成效显著,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新兴模式不断孕育。然而,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前沿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应用场景支撑不足、AI支撑平台缺乏、专业人才結构性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二、福建省人工智能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首先,“缺核少芯”是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在技术和应用上的空心化。福建省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对电子元器件需求巨大,但绝大多数芯片依赖进口,缺少核心技术。其次,福建省人工智能基础环节薄弱,缺少顶级基础研究人才。原始创新能力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大多数企业侧重于应用层,在基础层、技术层上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工作聚焦于有限几个领域,且实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二)应用场景支撑不足

公共信息数据资源开放不足,人工智能企业获取数据存在一定困难,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相关方面,技术领域局限在大数据智能和跨媒体智能两大方向。福建省内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三大核心方向的场景需求量缺乏,难以形成市场换项目、换产业。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支撑平台缺失

仅有少数面向公共服务、教育等领域的传统算力与大数据支撑平台,产业链知识中心平台缺失,产业链优化方式滞后;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平台更是缺乏,如群体智能服务平台、混合增强智能服务平台、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共享平台等。上述支撑平台的缺失,导致难以为福建省未来大规模、深层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提供支撑。

(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

福建省人工智能人才总体规模较小,高层次领军人才、跨行业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短缺,尤其缺乏既了解行业又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还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福建省人工智能人才主要局限在大数据和智能视觉相关领域,缺乏新一代人工智能其他核心方向的人才队伍。同时,福建省人工智能行业薪酬较低,不利于留住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三、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建议

针对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立足数字福建建设现状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统筹推进的原则,着力培育具有重点经济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智能经济新形态,加速形成福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此,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人才数量与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研究制定路线图,统筹规划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福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的若干发展领域和重点方向;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推进福建省人工智能新基建建设,强化支撑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条件支撑,补足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设立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指导制定福建省人工智能重大政策规划,为重大战略布局提供辅助决策和咨询服务;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形成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体系。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促进AI+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促进AI+实体经济发展。设立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专项,加大资金投入,重点突破机器视觉、模式识别、自主无人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立福建省新一代AI科技平台;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建立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品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现有的福州、厦州、泉州等国家及省级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应用示范工程,集成创新一批人机智能交互、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轻工、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示范应用;加快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企业运行智能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促进福建经济智能化转型。

三是用AI梳理优化福建省产业链,与长三角、粤港澳打通,促进经济智能化转型升级。重点围绕福建省重点标志性产业链,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建设福建产业链知识中心,灵活运用部门共享、平台对接、数据直采、系统排摸等方式,全方位、全景式整合产业链相关数据,并以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关系为基础构建产业链知识图谱,实现企业、产品、项目、技术、人才等维度数据的关联组织。积极开展产业链知识图谱创新应用,在宏观层面掌握经济形势、支撑运行调节及提供政策依据;在中观层面维护产业链安全、进行行业管理及优化空间布局;在微观层面服务实体企业、监测企业风险及推进项目招引。与此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跨区域产业链信息打通,推动区域间产业链精准合作和协同创新。

四是提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坚持人工智能人才质量和数量并重原则,重点引进一批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加强培育智能技术性人才,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素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的机制体制;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流向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云鶴.经济向智能化转型的若干模式[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9-05-20(7).

[2]潘云鹤.人工智能2.0与教育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8(5):5-8,44.

[3]葛俊俊.联影智能:AI赋能智能影像全流程助力战“疫”[EB/OL].(2020-09-23).http://sh.people.com.cn/n2/2020/0923/c134768-34311558.html.

[4]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旷视.2019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R].2019.

[5]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R].2019.

[6]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R].2018.

作者简介

1.田沄,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2011-2016年),北京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

2.黄捷,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委员。

3.郑雨兰,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建议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