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综合交通发展战略重点工作研究

2021-10-21 03:10卢春房陆化普苏华江媛陈乃武张永波
学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色化一体化智能化

卢春房 陆化普 苏华 江媛 陈乃武 张永波

[摘 要]制定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福建特色的福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十分必要而紧迫。本课题经过深入研究,在福建省特点、综合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客货运需求发展趋势预测基础上,提出了打造福建“网络覆盖、通道集约、枢纽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目标,并从福建交通的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角度提出了发展战略建议,同时也提出了构建福建“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及台海通道超前研究的建议,以期为福建综合交通发展提供战略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综合交通 一体化 绿色化 智能化 旅游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80052-07

福建省综合交通战略重点工作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认为福建抓住交通强国建设的难得契机,以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抓手,高水平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和新引擎。围绕上述要点,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福建综合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福建综合交通发展现状

福建综合交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两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形成。经过“十三五”时期建设,福建已全面形成由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组成的“两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构成对接长三角、粤港澳,辐射中西部的综合交通网络总体格局。

2.拥有比较发达的快速交通网。截至2020年底,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网规模达7909公里,面积密度达6.3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里程达190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6003公里。全省20万人及以上县(县、区)实现铁路全覆盖,高效率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已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且80%的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

3.干线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普速铁路通车里程达1978公里。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万公里,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5%以上,普通国省道已覆盖所有机场和约80%的重要港区。闽江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270公里,其中马尾至外沙50公里航段已达一级标准。

4.基础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约为9.3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达7.7万公里,约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3%;全省97%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实现全部建制村通硬化路、约6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26个县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其中全国示范县7个)。通用机场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3个,开展前期工作11个。

5.大型机场建设有序推进。目前拥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武夷山、泉州晋江、三明沙县、连城冠豸山6个运输机场,民航机场空间密度达4.84个/十万平方公里,已覆盖省内一半以上地市和约60%的县级节点。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国内省份排名第9位,货邮吞吐量排名第7位。福厦双枢纽机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福州长乐机场第二轮扩能航站楼扩建工程竣工,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获国家立项批复,武夷山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6.港口群地位更加凸显。截至2020年底,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8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7个。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邮轮母港初步实现运营本土化。从2017年起,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台湾。

(二)福建综合交通发展问题分析

对比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和福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福建综合交通发展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1.人口经济分布极为不均,沿海南北向通道资源紧张。受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福建省内人口分布、经济布局极不均衡。沿海地区以全省约3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省约72%的人口(户籍人口),创造了80%的GDP。由于城市、人口、产业集中布局在沿海的狭长地带,内外交通需求总体呈南北流向,通道资源极为紧张,如果没有创新引领、重大工程加持,仅依靠交通规模扩展,已无法满足交通需求,更无法支撑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2.综合交通的一体化程度不足,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不够,货运运输结构不合理,铁路货运分担率较低。在建设、运营多种因素影响下,相邻区域的交通发展各自为政,虽然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硬件设施相对齐全,但较少从城市整体角度统筹考虑枢纽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和线网衔接,场站之间服务功能缺乏统筹和配合,协同效应不够明显。港口疏港铁路运力不足,尤其是罗源湾、江阴、湄洲湾北岸等重要港区疏港铁路连接的温福、福厦和向莆线均以客运为主,港口货运只能通过有限的“天窗”时间通行,制约了海铁联运发展。

3.智能交通發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旅游智能化等方面均需提升。福建省人工智能、互联网、物流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在发展理念、资源整合、运行机制、应用范围、技术手段等方面与交通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一体化建设进程缓慢,跨部门、跨方式信息共享、协调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各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不足,各种运输方式间、物流各环节间业务难以精准对接。

4.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与旅游融合不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建旅游交通网络分布不均衡,整体呈东密西疏、公强铁弱的特点,制约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山区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带动能力有限。景区最后“十公里”和景区间交通串联仍然不足。部分景区与周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区交通枢纽(高铁站、机场、邮轮港口等)的连接不顺畅,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横向快速串联通道不足,尤其是跨市景点衔接不畅,导致景区之间缺乏联动性,旅游交通成本上升,难以发挥旅游线路的综合协同效应。

二、福建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紧密结合福建实际,项目组提出福建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打造福建“网络覆盖、通道集约、枢纽一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交通设施一体化和运营管理一体化为抓手,着力打造“设施优化、分工合理、运行协调、管理统一”的省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1.到2035年,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布局优化、互联互通,服务优质高效,体系绿色智能融合创新。综合交通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实现绿色交通方式为主导,综合交通智能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深度应用,实现全省出行服务一站式,多式联运一单式,实施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在旅游区公共交通等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支撑“快旅慢游”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针对5A级重要景区,建成两种以上“快旅”交通方式;打通北部、中部、南部三条联系海峡两岸陆路通道,增强台海陆路交通联系主通道,更好地服务海峡两岸人员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

2.到2050年,实现高质量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领先的福建综合交通体系。

(二)战略重点方向

1.打造福建“网络覆盖、通道集约、枢纽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福建“一带、三环、多放射”陆路网络体系以及多层次一体化(四网融合)铁路网络体系,支撑实现福建“123+211交通圈”①②。

2.实施绿色交通的“四化+八重点+三个突出点”③战略。以交通结构、通道资源利用、交通工具、综合管理的绿色化为纲领,突出构建一流的、连续舒适宜人的福建特色步行自行车道,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公路网络体系,建立福建省级综合交通通道统筹规划工作机制,形成地方综合交通一体化全环节的技术流程与导则规范;同时抓住“123+211交通圈”的客运结构绿色化+多式联运。

3.以绿色为载体、以轨道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与旅游交通融合(异质同构、深度融合)。

4.各港口港区按照“铁路上码头、铁路进堆场”要求,合理建设相应铁路专用线,完善疏港铁路体系,推进铁路专用线接入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提高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做好港口支线与后方通道的衔接;基于福建各港口合理分工基础上,优化货物堆场装卸条件,建立铁水一体化通关机制。

5.智能交通的“12345”战略④。基于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提出率先实现业务联动的福建智能交通发展样板,即一个目标、两步骤、三个战略、四个关键、五个重点。第一阶段实施重点:采取有力举措打破壁垒,真正实现交通大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与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基于道路交通流智能管控实现破解拥堵提高安全水平的目的,推进落实一站式智能客货运输服务和启动智能旅游交通大通道建设工程。

6.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迎客入闽”旅游通道,实现旅客出发地与目的地城市的快速到达及福建城市之间的快速移动,打造“快旅”骨干体系。重点实施“沿海旅游通道”和“内陆旅游通道”两大工程,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无缝衔接体系,实现“快旅慢游”。

7.进行台海陆路通道体系的规划、建设、衔接、保障等深化论证研究相关工作。

三、福建综合交通发展若干关键与政策建议

(一)打造福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支撑“123+211交通圈”

课题组在提出打造福建“网络覆盖、通道集约、枢纽一体”综合立体交通网体系基础上,提出构建福建“一带、三环、多放射”陆路网络体系(后演变为“三纵六横两联”交通大通道),支撑实现福建“123+211交通圈”。

首先,在“一带、三环、多放射”陆路网络体系中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福建铁路网络体系,支撑福建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全国范围、省/城市群、都市圈层面的“123交通圈”: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区域2小时交通圈,都市区门到门1小时通勤圈。

“一带”指沿海高速铁路。

“三环”指环福建城际铁路(与环福建旅游环线一体化),福莆宁都市区内各中心连接的轨道网,厦漳泉都市区内各中心连接的轨道网。

“多放射”指围绕沿海通道上的福莆宁、厦漳泉两个都市区核心城市形成多放射城际铁路网,同时构建联系两大协同区(闽西南、闽东北)的城际铁路,主要包括福州—南平、莆田—三明、泉州—三明、厦门—漳州—龙岩、龙岩—永安—南平、福州—宁德—温州、厦门—汕头等。

其次,通过“合理提级、适当加密”等方法,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覆盖程度及网络衔接效率,综合实现福建省内“211交通圈”,即省内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设区市至所辖县市、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因此,要加大沿海城市间的交通供给、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在沿海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通道,结合沿海高铁线路,综合提高沿海地区交通走廊通行能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覆盖所有陆域乡镇;强化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完善自驾游线路和配套服务,将农村四好公路和生态公路、旅游公路联建共享。

在上述陆路交通系统建设中,还有以下关键点需特别重视。

目前沿海铁路通道中鐵路线路时速不高,运行效率需提升。建议尽快将沿海高铁提升至时速350公里,或新建沿海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打造东南沿海快速大通道,不仅可拉动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带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亦可为旅游交通的“快旅慢游”目标服务;针对南北向缺少高速铁路通道情况,建议在建设东南沿海高铁通道的同时,建设南昌—南平—福州—厦门的高速铁路通道,融入区域及全国高速铁路网。

此外,针对港口铁路集疏运系统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如福州江阴港区存在港区与铁路结合不紧密问题,码头前沿到后方堆场1500米,货运通过集卡拉到后场,铁路距离堆场还有800米,没能做到无缝衔接,使得运行效率大辐降低,物流费用大大增高。建议对福建各港口港区按照“铁路上码头、铁路进堆场”要求,合理建设相应铁路专用线,完善疏港铁路体系,同时基于福建各港口合理分工基础上,优化货物堆场装卸条件,提高卸车后水平运输效率,同时建立铁水一体化通关机制,保障铁水无缝衔接,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与国家大通道的衔接、进一步做好港口支线与后方通道的衔接、提高铁水联运比重。

针对交通通道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建议建立省级综合交通通道统筹规划工作机制,实现交通通道内铁、公、水/港口、必要管线等一体化规划、合建或预留模式的机制化,并以绿色交通优先为原则,实现对交通通道用地资源节约、通道集约使用。

最后,基于福建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建立福建地方的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环节的技术流程与导则规范。

(二)以智能化为引领,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围绕智能交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技术关键,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提出福建智能交通“12345”发展思路,大幅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以破解城市交通问题、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交通服务质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先行示范。

“1个目标”是指全面支撑、建设新一代高质量、全国一流智能交通。

“2步走”是指第一步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为智能旅游服务、智能枢纽、智能控制;第二步全面提升,打造一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3个战略方向”是指實现高水平深度分析研判;智能手段实现高质量交通服务、管理、决策;一流智能交通全环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4个关键”是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业务联动、自我进化。

“5个重点”是指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与深度应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发展、推动多式联运的智能化、门到门全程高质量智能交通服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加速。

在上述目标和思路指导下,提出推进交通智能化的若干建议如下。

首先,采取有力举措打破壁垒真正实现交通大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与深度应用。建立交通大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制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模式和标准体系,实现交通大数据的共享、深度应用和业务联动。下大力气建立共享机制、协调模式、以及数据分类管理、数据共享系统整合的基本要求。应建立以业务联动功能需求为依据的数据共享模式,构建交通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全面支撑跨地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一体化服务。

其次,积极推进基于道路交通流智能管控破解拥堵难题,提高安全水平。通过实现环境感知、驾驶辅助、异常监控、车路协同、动态组织和业务协同等功能的深度应用,逐步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愿景。具体为:基于交通大数据的深度分析研判,通过交通管理与气象分析、交通管理与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与车辆状态和驾驶员行为等的业务协同与综合分析,提高交通事故预测、预知、预警能力;通过车路协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车路之间信息交互、主动安全能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车辆避险和自动应对险情能力;通过动态优化交通组织,形成畅通交通流,减少交通事故潜在发生可能性;通过车载或手持一键报警系统,显著减少二次事故发生可能性。

第三,推进落实一站式智能客货运输服务和启动智能旅游交通大通道建设工程。争取全面实现“门到门”一站式智能客运服务。建立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协同运行与服务系统,加快建设一站式智能公共出行服务平台,同时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信息服务及个性化出行方案。积极实现“门到门”一单式智能货运服务。构建信息共享、全程可视、智能可控的货运云平台;完善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优化智能物流配送体系。进行智能旅游交通通道顶层规划设计及相应的建设标准,将省内的旅游景点通过智能旅游通道进行连接。

第四,构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智能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加速推进智能交通“新基建”,加强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通过制定智能基础设施顶层规划设计、统筹部署泛在感知设施、合理布局智能计算设施等,全面分级分区域构建集感知、通信、计算等能力为一体的智能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环境智能监测体系,推进开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的全生命周期平台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同步开展基于智能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养护支撑技术研究及智能化施工研究应用,实施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船闸建设。

(三)发挥福建旅游资源优势,构建福建“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支撑福建旅游品牌打造

课题组提出福建以“快旅慢游”为发展理念,依托跨省大通道和环闽快速铁路环线,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为核心,以“提升主通道旅客运输能力、强化干支有效衔接、改善旅游交通服务品质”为目标,打通主动脉、畅通内循环、改善微循环,强化与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联系。深耕绿色生态风情、突显蓝色滨海特色、做好红色历史文章,构建特色旅游新通道,培育旅游交通新业态。挖掘“上山、入海、红色文化”交通旅游新价值,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示范省和国家智慧旅游交通先行试验区。

第一,重点实施“沿海通道”和“内陆通道”两大工程,高质量“迎客入闽”。加快与浙粤高铁通道衔接、提升民航服务旅游功能、完善邮轮港口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沿海旅游通道客运能力,加快推进福建省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建设。加强集铁路、公路、机场、城市交通于一体的内陆综合旅游通道建设,加快提升内陆机场等级和民航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空飞行航线,加快内陆高铁规划建设,优化内陆公路布局,建立与主干交通能力相适应的游客集散和中转运输系统,实现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联合运输。

第二,完善“全福游—有全福”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增强集散中心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的中转能力。改造提升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识引导等配套设施,增强游客集散的保障能力;大力推进4A级以上景区与道路连接工程的建设进程,完善服务基地和景区与空港、高铁站、汽车站、集散中心等交通枢纽的交通接驳,破解城景“最后十公里”接驳和景区与景区接驳难题;完善自驾游线路和配套服务,实现个性化无忧自驾。充分挖掘福建作为长征出发地的历史特色,加快修建国家长征历史步道;探索开通环闽豪华旅游专列,构建特色自行车道。全面提升交通旅游服务能力,着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第三,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交通示范工程。武夷山國家公园旅游交通示范工程,以“快旅”为发展目标,增大武夷山国家公园客源市场半径,改善景区客源结构。强化各景区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武夷山国家公园景区的带头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旅游交通产品创新。平潭自贸区旅游交通示范工程,重点完善与内陆出入的通道,合理规划岛内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预留台海通道。加快推进全国首个“科技+文旅融合”智慧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启国际旅游岛智慧化发展新篇章。

(四)关于台海通道发展研究的建议

结合海峡两岸城镇空间分布,以及海峡通道建设条件,海峡两岸陆路通道总体存在北部、中部、南部3条联系通道。其中,北部联系通道沟通以福州为中心的福莆宁都市区和以台北为中心的台北基隆都市圈;南部联系通道沟通以厦门为中心的厦漳泉都市区和以台南、高雄为中心的台南高雄都市圈,作为台海陆路交通联系主通道,构建大陆与台湾环形联系结构;中部以莆田、泉州为节点,沟通以台中为中心的台中彰化都市圈,作为台海交通联系补充通道。

同时建议加强有关桥隧方案的逃生救援、地震等防灾减灾、水文地质环境,以及超长海底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等专题的研究及技术储备研究等。

注释

①123交通圈是指福建主要城市与全国主要城市间3小时到达、省内及邻近省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都市区(福州、厦门为代表)门到门1小时通勤圈。

②211交通圈是指省内设区市至福州、厦门2小时通达,设区市至所辖县市1小时基本覆盖,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

③绿色交通的“四化+八重点+三个突出点”是指交通结构、交通工具、交通资源利用、综合管理的绿色化,以交通圈中绿色结构、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绿色化、车辆能源清洁化(景区示范)、绿色交通车辆逐步推广(从公用车辆开始)、交通通道中公、铁、电力一体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设计、绿色交通倾斜的管理模式、共享交通的规范科学管理为重点,以构建一流的连续舒适宜人的福建特色步行自行车道、绿色生态旅游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综合交通通道统筹规划工作机制及福建地方综合交通一体化全环节的技术流程与导则规范为突破点。

④“12345”战略是本课题研究提出的福建智能交通发展架构,包括1个目标、2步走、3个战略方向、4个关键、5个重点。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福建绿色、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R].2021.

[2]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及福建交通发展分析[R].2021.

[3]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福建旅游交通发展研究[R].2021.

[4]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台海通道规划研究[R].2021.

作者简介

1.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2.陆化普,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全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专家委主任。

3.苏华,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4.江媛,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高级经济师。

5.陈乃武,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铁道学会工程管理分会副主任。

6.张永波,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绿色化一体化智能化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河北经济发展绿色化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