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的价值及影像特点观察

2021-10-22 10:07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71199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性肺炎征象胸膜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71199)

亓立勇*

临床上将肺部直径尺寸小于3cm类圆形或者圆形病灶定义为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病灶主要被正常含气组织包围且边界清晰,同时未见肺炎、肺门以及肺不张等现象[1]。孤立性肺结节同样分为良性与恶性,恶性主要为肺癌,而良性结节种类众多,主要由硬性血管瘤、炎性结节、错构瘤以及结核瘤等多种病变组成[2]。肺部良恶性结节患者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存在差异,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早期和晚期恶性肺炎性结节患者5年存活率分别为60%、15.5%,可见孤立性肺炎性结节患者及时诊断与治疗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3]。单层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孤立性肺炎性结节形态,但是不能对结节病灶良、恶性予以分辨。螺旋CT不仅可以显示患者血流情况,还能够对患者病灶进行定量分析,在分辨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好等优势,可为微小病灶检出以及病灶分析提供影像学资料[4]。本研究对我院采用螺旋CT检查孤立性肺炎性结节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此类患者诊断提供精确影像学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135例到我院接受检查孤立性肺炎结节患者相关资料。纳入标准:病灶显示为孤立性肺炎性结节,且其尺寸显示低于3cm;接受CT扫描,且其后接受手术或者病理活检;各项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螺旋CT扫描禁忌证;并发甲状腺毒症、肝肾功能障碍者;并发其他类型肿瘤者;病灶向纵隔、肺内等部位转移;结节直径超过3cm且显示为磨玻璃状。所有患者中男75例,女60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0.35±5.23)岁;结节直径1.1~3.0cm,平均直径(2.15±0.38)cm。

1.2 方法应用飞利浦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随后设定好相关参数:电流范围设置为200~300mA,电压主要为120kV,扫描球管旋转时间为0.6s。扫描从头侧至足侧,从肺尖以及纵隔底部范围,该范围包括胸壁以及腋窝。扫描层距以及层厚依次为1.25mm和5.0mm,扫描数据重建间隔与厚度均为0.625mm,重建纵隔以及肺窗计算依次采用标准算法以及高分辨率算法。随后进行增强扫描,在患者周围静脉采用注射器将浓度为300mg/mL碘对比剂80~100mL注入患者体内,以2.0~3.0mL/s速度注入,随后在注射对比剂完成后30s以及60s以及进行增强扫描,如有必要可以进行120s以及180s延迟扫描。扫描图像上传至图像处理软件,经由两位专业资深影像医生对图像进行处理,随后进行薄层、容积以及多维平面、矢状、冠状以及多角面重建以获取患者病灶形态以及与周围各种组织之间关系。患者接受CT检查后应用病理检测确定患者病灶性质。

1.3 观察指标螺旋CT诊断良、恶性结节情况分析,良、恶性结节患者不同CT征象,血流灌注成像参数比较,螺旋CT对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诊断价值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相关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表示为(±s)形式动脉期以及静脉期能谱参数差异均为计量资料,对比应用t检验,以例(%)形式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差异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螺旋CT诊断良、恶性结节情况比较螺旋CT诊断良性以及恶性结节分别为64例以及71例,检出率分别为47.41%以及52.59%,其中良性结节患者主要为结核球(20.74%),而恶性结节主要为腺癌(25.93%),见表1。

表1 螺旋CT诊断良、恶性结节情况比较

2.2 良、恶性结节患者不同CT征象比较良性组患者粗糙边界、钙化、胸膜“牵拉征”、“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截断征”、肿瘤“血管征”以及“空洞征”等CT征象比例低于恶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等征象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相关CT征象见图1。

图1 A 左肺上叶后段不规则形实性结节,边界清晰,胸膜牵拉;图1B 增炎性结节强扫描呈较均匀强化;图1C 左肺上叶前段结节灶,密度欠均匀,边界局部模糊,呈分叶改变;图1D 炎性结节病变内见“空泡征”;图1E 右肺下叶背段见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图1F 右肺中叶外基底段磨玻璃结节,边界清晰,邻近胸膜牵拉;图1G 右肺下叶类圆形实性结节,边界清晰,与胸膜关系密切;图1H 右肺上叶尖段实性结节,边界尚清,与胸膜关系密切、短毛刺。

表2 良、恶性结节患者不同CT征象比较

2.3 良、恶性结节患者血流灌注成像参数比较比较良性结节患者血容量、通透性值、平均通过时间、血流量等血流灌注成像参数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P<0.05),见表3。

表3 良、恶性结节患者血流灌注成像参数比较比较[±s]

表3 良、恶性结节患者血流灌注成像参数比较比较[±s]

注:*表示与恶性结节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4 螺旋CT对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诊断价值分析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螺旋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8.57%、96.92%以及92.59%,见表4。

表4 螺旋CT对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诊断价值分析(例)

3 讨 论

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由于结节尺寸较小,所以尚没有特异性影像表现,所以难以区分良性以及恶性结节,影响患者预后[5]。螺旋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应用使肺部病变清楚显示,良、恶性肺部疾病检出率明显改善。多层螺旋CT有效避免了常规CT成像分辨率差以及三维成像质量不佳等缺点,具有分辨率好、成像质量佳、扫描迅速以及患者呼吸对检查结果影响小等优势[6]。螺旋CT诊断良性以及恶性结节分别为64例以及71例,检出率分别为47.41%以及52.59%,其中良性结节患者主要为结核球(20.74%),而恶性结节主要为腺癌(25.93%),提示螺旋CT可以用于评估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良、恶性。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孤立性肺炎性结节部位以及性质等差异,这些差异经由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显示,且可用于鉴别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良、恶性[7]。恶性结节采用螺旋CT诊断征象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血管“毛刺征”等征象,这些征象主要由结节病变生长情况以及结节病灶结构决定[8-9]。本研究中良性组患者粗糙边界、钙化、胸膜“牵拉征”、“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截断征”、肿瘤“血管征”以及“空洞征”等CT征象比例显著低于恶性组,两组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等征象比例差异不显著。“分叶征”为恶性结节重要影像学表现,恶性结节由于其病灶浸润不同步,且其生长方向为三维,所以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楚显示[10]。“毛刺征”出现则是因为病灶逐渐向四周呈放射状浸润生长,同时未见分支,所以此种征象应用CT平扫以及三维重建均可显示[11]。肿瘤“血管征”发生主要因为病灶内部出现多条血管,能够滋养病灶,多层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病灶“血管征”[12]。胸膜“牵拉征”出现则主要是因为恶性病灶位置瘢痕牵拉脏器胸膜,造成胸膜与病灶之间出现三角形与条状阴影[13]。虽然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良、恶性结节各种征象,但是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诊断仍存在缺陷,该重建技术会因为信息丢失使细节显示不佳,同时该技术较易受到阈值影响,使病灶诊断价值受到影响。

良、恶性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由于病灶内部血管存在差异,两者病灶内部血流动力学表现不同,这种差异可以经由多层螺旋CT灌注清楚显示。本研究中良性结节患者血容量、通透性值、平均通过时间、血流量等血流灌注成像参数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两种病变血流灌注参数差异主要是因为恶性结节病灶中新生血管增殖迅速,可以明显发现病灶内部血容量,新生血管仅有1层连接疏松内皮细胞组成,所以对比剂经由上述内皮结构进入血管外部间隙;良性结节增殖缓慢,内皮细胞结构紧密,所以对比剂不易到达血管外部间隙[14]。本研究中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螺旋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炎性结节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8.57%、96.92%以及92.59%,提示螺旋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炎性结节诊断价值较高,与鄂林宁等[15]研究结论一致。

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炎性结节性质诊断价值较高,其主要通过CT征象以及血流灌注成像参数对结节性质进行定性分析,可为患者其后治疗提供有效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性肺炎征象胸膜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