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2021-10-22 10:08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肾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肾癌影像学血流

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肾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荣 景 相 华 杨建萍*

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1],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肾癌多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2]。肾错构瘤是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按照不同比例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乏脂肪型肾错构瘤是指患者脂肪成分低于其他肾脏肿瘤[3]。过去认为肾错构瘤是很少见的一种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其检出率逐渐升高[4]。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常用的方法。其中多层螺旋CT(MSCT)通过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其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血流的功能成像,它是利用检测血液中碘含量的原理,来反映血液在人体器官的分布情况,间接显示血流灌注情况,同时还涉及其形态学特征,在鉴别诊断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上具有一定的价值[5-6]。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肾实质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肾实质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肾癌患者29例(肾癌组),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50.41±3.29)岁;肿瘤位置:左侧15例,右侧14例。乏脂肪型肾错构瘤患者51例(肾错构瘤组),男性38例,女性13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50.13±2.78)岁;肿瘤位置:左侧27例,右侧24例。所以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纳入标准: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临床资料无缺损;未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CT检查禁忌证者;过敏体质;患有精神疾病者;心、肺、肝等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两组一般资料上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检查仪器:采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取仰卧位。先行定位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处。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100mA,扫描层厚为5mm,层距5mm,螺距为1.375∶1,扫描视野为35cm×35cm。平扫完成后,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 流率注射碘海醇80mL进行增强扫描,皮质期延迟时间20~30s,实质期延迟时间65~75s。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分析讨论MSCT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常规征象及MSCT灌注成像参数。灌注参数主要包括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血容量 (BV)、表面渗透系数(PS)。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MSCT常规征象比较肾错构瘤组51例患者中,42例患者出现“杯口征”,37例出现“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35%、72.55%;肾癌组29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杯口征”,8例出现“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24.14%、27.59%。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MSCT常规征象比较

2.2 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比较肾癌组患者的BF、BV、PS数值均显著高于肾错构瘤组,但肾错构瘤组患者的MTT数值显示高于肾癌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比较(±s)

?

2.3 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结果见图1~图4。

右肾错构瘤。CT示:右肾实质内可见类圆形脂肪密度影(图1~图2),大小约12mm×13mm,平扫CT值约-65HU,动脉期(图3)及静脉期(图4)呈明显持续强化(动脉期CT值约-29HU,延迟期CT值约-31HU)。

3 讨 论

肾错构瘤是一种由成熟或不成熟脂肪、厚壁血管和平滑肌以一定比例组成的良性肿瘤[7]。由于肾基质缺乏脂肪和平滑肌,故通常认为属错构瘤。少数瘤细胞可侵犯肾周围脂肪组织,甚至发生肾门淋巴结转移。肾错构瘤临床症状的种类或程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是否出血等因素,小的肿瘤多无任何症状,大的肿瘤压迫可引起局部不适,当肿瘤出血时可导致突然疼痛或低血压[8]。其中乏脂肪型肾错构瘤占20%左右,乏脂肪型错构瘤血管丰富,当血管迂曲较严重时,会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临床上根据其特征容易与肾癌混淆[9]。所以需找寻一种可有效且准确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的方法。

CT检查是临床鉴别诊断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10]。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常规CT的基础上研发出了MSCT,后者具有扫描时间快、范围广等特点,MSCT的密度分辨率较常规CT更高,还有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其灌注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肿瘤内血流情况,在临床上使用范围广[11]。本研究结果显示,肾错构瘤组51例患者中,杯口征和劈裂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2.35%、72.55%;肾癌组29例患者中,杯口征和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24.14%、27.5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旭辉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MSCT扫描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都有很好的征象。但是乏脂肪型错构瘤内脂肪含量少,故检出情况没有肾癌好。

目前,可利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来诊断和鉴别这两种疾病,CT灌注成像是指通过影像学设备直观显示活体组织的灌注过程和作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方法[13],是通过注射造影剂,在首次经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某一选定的层面进行快速动态扫描,获得一系列动态图像,分析造影剂通过每个像素密度的差异,从而得到反映血流灌注情况的参数[14]。这些参数可以反映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上判断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状况有重要的作用[15]。本研究对肾癌患者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患者的灌注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肾癌组患者的BF、BV、PS数值均显著高于肾错构瘤组,但肾错构瘤组患者的MTT数值显示高于肾癌组。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乏脂肪型肾错构瘤为良性肿瘤,其肿瘤内新生血管较少,故灌注参数值也相对地较肾癌少。

综上所述,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上根据CT特征和CT灌注参数值可有效鉴别诊断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肾癌影像学血流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