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知识可视化设计研究

2021-10-22 15:53李灿门小勇
设计 2021年19期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文物

李灿 门小勇

关键词:北方系青铜器 动物纹 文物 知识可视化 视觉表征

引言

在新时代、新形式、新需求下,文物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科学化建设重要方向。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在增强文化自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如何富有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地传递文物知识,如何最大化地去实现文物内涵价值,提高文物知识的易读性和趣味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北方系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青铜器,由于在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又最具地域风格,因此也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其精美的动物纹饰和丰富的文化意涵是为游牧文化的重要艺术凝结,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造型特征鲜明、艺术意象神秘、覆盖地域辽阔,装饰艺术具有独特而充满自然力量感的构图样式和明显的北方雄浑、质朴、强劲勇猛之感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艺术瑰宝,极具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可视化的表达形式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让受众对可视化呈现的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知识转化更直观、形象地记忆和理解,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青铜文物可视化知识单元提取—泛而不精,视觉信息解码—乱而不序,展览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以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可视化的角度切入,分析文物知识可视化设计原则和构建流程,通过设计案例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知识可视化设计相关概念

知识可视化是指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和图像手段,是以认知神经科学、多通道直觉理论等为基础的新兴知识转化路径与方法,是介于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获取、传达、转化的技术或工具,其目的在于以图解或视觉表征的方式,融通思维与情感,完成群体间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帮助他人转化知识、内化知识,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素养的快速切换。数据、信息、知识依次递进组成了知识可视化的应用结构。

二、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识与趣的视觉表达误区

北方系青铜器历史悠久,学术价值深厚,人文精神充沛,主要集中收藏在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参观人群。通过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发现目前大部分参观者对青铜器的文物价值、文化底蕴、艺术审美等精神文化属性知之甚少,走马观花现象普遍,获得感较低,这不仅影响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更是对鄂尔多斯青铜器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忽视与疏漏,究其原因,是其文物价值视觉转码方式的陈旧与疏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视化知识单元提取——泛而不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登记在的册博物馆已有5312家,虽已有部分博物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更新其展览方式,但大多数博物馆在传播与展陈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自2015年文物文博单位开始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公益性文化教育传播单位以来,博物馆成为游客旅游参观必去之地,也使普通消费群体得以一窥博物馆内的历史人文风貌,其浏览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当代年轻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偏高,文娱时间、经费投入偏多,因此,进入博物馆参观人数占比较大。新时代年轻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对知识与信息的即时获得与便捷接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火热足以见证,他们喜好接受具有趣味性、玩味性、故事性的新鲜事物,同时对视觉表现也要求精美与多元,对认知负荷过重的知识信息表现出疲劳与排斥。因此,怎样缓解年轻群体视觉认知偏好与文物磅礴文化知识之间的矛盾成为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在展陈方面,知识转化效率偏低,知识提取范围过广,视觉传播手段单一,难以准确传达青铜器文化的魅力,阻塞了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价值的普及与推广,“泛而不精”是视觉传播所应避免的误区,参观者在文物面前停留时间十分有限,应充分考虑文物知识单元的典型性与观众的兴趣点等因素,在短时间内提升观者对文物知识的接收效率。

(二)文物知识视觉信息解码——乱而不序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到,“依照视知觉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视知觉倾向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也就是说,文物知识单元在人脑呈现的过程中,根据视觉接收的特质,倾向于一种简化律与完形律。文物知识是以一种视觉信息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灯光、色彩、形状等刺激因素,映射于视网膜,最后通过神经中枢传递给大脑,完成信息的接收。如果文物知识单元在视觉接收过程中,呈现一种无序或杂乱的视觉状态,就会被搁置于大脑易于遗忘与忽略的区域,进而影响信息的传达与记忆。通过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其文物知识信息解码过程中,存在文物之间关联性较弱,知识信息整体架构模糊,忽视了色彩、图形、板式等因素对于知识信息传达的影响。不利于受众接收信息的科学性与规律性,难以形成良好的视觉体验。在青铜器文物知识可视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注重青铜器文物知识信息碎片的整体性,在其可视化过程中,应建构主题,系列文物陈设,厘清知识信息传达的脉络与走向,突出主要文物知识,避免违背受众视觉接受规律,轻量化视觉知识体系。

2.在文物知识可视化过程中注重色彩、灯光、形状等视觉因素对于可视化设计的影响,文物知识的文化厚重,篇幅冗长,怎样通过艺术设计手法,突出重点,易于大脑知识系统建构与记忆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三)展览的互动性與参与感——有待完善

1916年,本杰明·伊夫斯·吉尔曼(Benjamin Ives Gilman)提出“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的概念。“博物馆疲劳”是影响参观者对文物知识信息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是指在参观者在进入博物馆之后,由于时间、环境、体能、心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参观过程中其精神与注意力机制整体呈现出波动状态并逐渐开始出现降低趋势。“博物馆疲劳”受生理活动与心里条件双方面影响,并且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常常叠加于生理疲劳之上,从而降低观者的观展体验,正如斯考藤所描述的现象“脑袋像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跺又酸又疼”,究其原因,是参观者难于在参观文物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注意力未得到有效的指引与疏通。因此,在博物馆展陈方面,怎样降低与缓解参观者的生理与心理疲劳,使其注意力得到有效指引与应用,是可视化设计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疲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首先是刺激式样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之后是反射神经系统的疲劳,最后导致注意力与灵敏度的降低。此时,便需要中断性参观设施的布置与设计,提高参观者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使参观者获得一定程度的认知休息,进而完善整体参观体验。调研发现,目前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此方面考虑欠佳,研究与实施缓慢,有待完善,急需互动性与参与感较强的展陈布置和可视化设计,以此消解“博物馆疲劳”现象的出现,使青铜器文化更易被受众接收与理解。

猜你喜欢
知识可视化文物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函数的图象》中的应用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策略探析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知识可视化在SPOC 设计中的应用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炳灵寺文物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