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圆桌

2021-10-22 10:17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排行榜建设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从心知到言明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彻底解决长期“挨骂”的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国际传播力决定国际影响力和生存权,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文化软实力。众所周知,中国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可媲美西方教育的“现象级存在”;然而,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不强、影响力不够,世界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傲慢和偏见,着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必须竭力培养善于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的人才队伍,努力挖掘和凝练中国高等教育的“好故事”,尽力创造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的契机,着力加强选题策划和传播平台、传播手段建设。

@ 高金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块亮丽名片,而且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载体,恰如棱镜般折射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亟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一是要围绕高等教育讲好人的故事,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生动呈现教师辛勤育人、学生不懈追求的精神,用教师之爱感染国际受众。二是要讲好高校制度建设的故事。中国高校以制度建设推进整体发展的故事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是要讲好高校创新发展的故事,用高校的发展映射中国社会的进步。讲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有利于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赋予更加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

@覃川(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迈进的中国大学,要自觉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积极发挥在教育文化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中独特的“搭桥”“握手”“交心”作用,助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多维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大学需要进一步健全“大宣传”工作格局,以融媒思维拓展传播渠道载体和“朋友圈”,着力把握议题设置和内容策划创作主动权,持续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善用新技术和智能手段,实现高效精准的传播效果。一是增强综合性的国际传播力,全面扩大学校知名度。二是充实关键性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与世界一流相适应的大学品牌。三是培育前瞻性的引导力,逐步赢取广泛认同度。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要从心知跨越到言明,重要是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一是国家战略。要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对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具体要求,建立国家需求台账,明确定位、长远规划、统筹安排、规范管理、检查督促。二是领导决策。要尽快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大学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重要议事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党委要充分认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要从直接关系中国形象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化认识、科学统筹、整体谋划。要建立长效机制,加速基础建设,创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新格局。要科学协调国内国外传播,努力做到内外兼顾、内外协调、内外结合、内外双赢。

@胡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传播活动的设计与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需要科学的评估指标、标准化的测量方式,从多样化的维度对国际传播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可以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要考察维度。传播力指高校国际传播的基础建设水平;引导力指媒体效果的深度,体现在对受众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上;影响力指传播效果的广度,考量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国际观众地域分布的广阔度,以及对国际传播工作中信息编码与解码流程的完成能力;公信力指受众对高校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事关高校在国际传播中正面形象的塑造。国际传播能力的考察除了以“四力”作为评估维度,还要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性、周期化开展,以建设立体全面的传播评估体系。

排行榜“盛行”—从国际化标准到自主引领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在排行榜“盛行”的大背景下,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国际化标准与自主引领的关系。一方面,应该明确的是,排行榜与国际化标准之间并不是等号。对各种各样的排行榜,都应该辩证地看。对待排行榜,现在“盛行”的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对自己有益的,不管其是否权威、是否科学、是否可信,也会大肆宣扬;对自己不利的,从不认真查找短板,抓紧整改。事实上,排行榜之所以“盛行”,是因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要把排行榜当成一面“镜子”,当成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国际标准要与自主引领有机结合。在改革发展创新中,高校既要参考国际化标准,更要得体适度地自主引领。在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任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情、社情、校情,作出一系列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决策。但自主引领绝不等于盲目自信、刚愎自用。要把自己主动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否则,“坐井观天”式的自主引领只能将自己引向歧途。

@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

各种大学排行榜日益“盛行”,然而,由于评价体系设计、指标选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排行榜产生出不同的排行结果,需要我们科学统筹学术逻辑和国家需求,科学辩证推动大学质量评价,进行深入思考。一方面,从学术逻辑的维度来看,国际上对学术成果认定等形成了一系列通行标准,我们应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进行充分借鉴、采纳和运用,丰富评价标准的国际融通性。同时,我们应加强与现有国际主流学术排行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国际标准的制定优化作出中国贡献,助力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从国家需求的维度来看,我们要坚决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国家导向,从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等综合性贡献度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国情、教情的服务国家和发展性评价指标,引领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心无旁骛地抓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建设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 杨敏(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长期以来,包括大学排行、学术排行等在内的各类榜单都被西方定义,体现了西方的价值和标准。我国各行各业长期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但是,对各类排行榜趋之若鹜,就会进入过犹不及、削足适履的误区。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排行榜并非一无是处,但它只是一种量化评价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并不是要反对一切“排行”、反对一切量化考核,而是要立足实际,制定本土化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标准从“国际化”到“自主化”的转变。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干事业,同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当前,各领域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领域都在探索如何“破五唯”,破除对排行榜的“迷信”。破的关键,就是能否真正做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排行榜“盛行”,反映在教育上,或异化为“名利场”,或迷失于“国际轨道”,失去教育应有之大气、定力和职能,须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改善教育发展生态。应以“四度”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一是以政治的高度看教育,强化教育自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应立足“两个大局”,着眼“两个大计”,心怀“国之大者”。二是以历史的厚度看教育,激发教育自强。应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史、百年大党和“两个百年”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纵深,以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洞察教育現象,探寻教育规律,建设教育强国。三是以哲学的深度看教育,增进教育自力。教育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坚持辩证思维、系统观念审视教育问题,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四是以文化的温度看教育,厚植教育自信。应坚守人民立场考量教育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立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五育融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特约主持 铁铮

猜你喜欢
排行榜建设教育
寒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排行榜
排行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排行榜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美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