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21-10-22 02:45吴志敏王海增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大数据政府

吴志敏 王海增

摘要: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大限度提升决策反应能力,确保相关目标和方案第一时间传达到位,使得一系列应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防止相关事态进一步扩大,降低人民群众的人身危险和财产损失。基于大数据技术,本文介绍了政府应急管理的相关内容,分析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成因,针对不同问题来提出解决建议,帮助相关部门探索高质量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策略,以提高应急管理实效,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应急管理

引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在突发事件前、中、后期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预防、相应、处理、恢复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大数据技术在应急管理活动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重塑相关体制、机制、流程,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显著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政府基于大数据视角来提出应急管理创新举措,能够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做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

1政府应急管理内容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昭示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事发应对、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倾斜,标志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以保障,社会环境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1.1发展阶段

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历经了萌芽、增速、提质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政府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坚决态度和服务初心[1]。

萌芽阶段。灾害管理研究是早期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向,目的在于防止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加剧,相关工作在学术、减灾、保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灾害预防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寥寥无几。

增速阶段。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使得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充分显露,相关部门当机立断,加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研究、投入,大量的应急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增速发展。

提质阶段。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多类突发事件,为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党和人民一道努力之下,政府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稳步提升,相关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次迈向新的阶梯。

1.2基本原则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新要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一下六项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循“人本主义”的原则。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伤害。

然后,要遵循“居安思危”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常态化预防机制,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快速、果断处置突发事件,降低危险和不利影响。

其次,要遵循“统一分级”的原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带下,分级管控各类应急部门,高效、有序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统一指挥、高机动、军警民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再次,要遵循“依法管理”的原则。筑牢法律底线,依照相关法律规范来处理措施和管理關系,坚持权责统一,妥善把握管理和实施的力度,营造依法管理格局。

另外,要遵循“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完善、联动的协调制度,动员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能够在党政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灵活、有序的参与和配合进行防灾、赈灾活动,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最后,要遵循“依靠科技”的原则。最大限度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为指挥、动员、处置、善后工作建立预警机制,依托高精尖技术来开展应急管理活动,发挥技术优势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3一案三制

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其涵盖了应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所有突发事件,能够从事前、中、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干预,具体可以用“一案三制”进行概括[2]。

“一案”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在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基础上,编制总体、专项、部门预案,分别应对相应的突发事件,确保基层单位能够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保障各类应急管理活动顺利完成。

“三制”指的是政府牵头构建的预案、管理、运行、法律机制。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出发,构建起严密而又完善的预案机制,有效防止“照搬照抄”现象,确保预案相互衔接,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坚强指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建成有序的管理机制,能够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监测预警部门和分级响应机制的配合下,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来健全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应急管理工作与法治建设有机融合,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全工作流程,使得相关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1.4组织机构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后,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标志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议事机构由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与安全生产、减灾委员会五个议事机构组成,统领应急管理工作,规划总体预案,指导各地应对突发事件[3]。机关司局、派驻机构以及部属单位,负责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保障灾情报告、救灾调度、救助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指导、紧急求援、灾害防治、安全督导、监管等一系列工作高质量开展。

综上所述,相关组织机构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等领域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2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问题

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各类不确定因素、严重威胁进行整合,推断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案,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在现阶段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中,政府建立起了映射物质世界的数据库,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但仍存在些许应用问题有待解决。

2.1不同程度数据缺失

大数据在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然而,从近年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响应情况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仍需完善[4]。一些部门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未能注重完善和丰富数据库,导致各类信息化资源出现了不兼容情况,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容易在关键时刻影响决策,不利于高效处理公共突发事件。

2.2应急反应相对迟缓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将直接决定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效率,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则能够有效缓解急剧恶化态势。但部分部门的大数据技术有待更新和优化,难以精准监测相关突发事件,甚至会出现误判现象,导致决策反应能力下降,轻则造成一定量的经济损失,严重者将带来不良社会影响,有损政府的公信力。

2.3信息壁垒难以打破

大数据技术并非政府部门的专用技术,而是一种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手段,具有高流通性、密集性应用特点。一些基层部门负责人为了提高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会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将应急管理体系分散成了单独的专业应急系统,完全没有注重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导致形成了“信息壁垒”,外部机构难以进入系统中获取关键的数据信息,系统的内部信息也在长时间应用中沦为滞后性内容,不利于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质量。

2.4舆论方向难以掌控

政府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细致的了解社会舆论动向,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来发布应急管理信息,以达到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而在实际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些部门将全部的经历用于处置紧急事件,丝毫没有顾及舆论动向,以至于不知情的人民群众出现了恐慌,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甚至还会造成难以消除的消极社会影响[5]。

3大数据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丰富储备,拓展应急数据资源

丰富的资源储备能够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为政府部门提供资源保障,使之能够应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面对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影响,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日常数据储备工作,坚持“居安思危”原则,不断拓展应急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来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6]。比如,在“野象群集体北迁”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来充实数据库,补齐野象群先前北迁所经过的路线,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未来野象群的活动范围和行进路线,以发布公告的形式,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在象群“过境”之际,政府相关部门利用丰富的数据储备,实时拓展应急数据资源,采取提前预判和预警的方式来疏导群众并引开象群,最终仅造成了经济损失,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3.2优化技术,提升决策反应能力

对大数据技术进行优化,能够提升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效率,使得相关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给出提醒,有助于优化部门的决策反应能力。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大数据技术,精准监测突发事件,有效减少应急反应迟缓带来的损失。比如,在山西乡宁“3·15”山体滑坡抢险救援事件中,国家应急管理部立即成立工作组赶赴险地,山西省政府运用大数据技术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坚持“依靠科技”原则,第一时间向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增派专业技术人员和抢险人员,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的指导下,运用大数据和即时通讯技术保障抢险救援活动顺利开展。技术负责人运用大数据指导抢险救援的过程中,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大数据应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决策反应能力,使得现场的指导、消防、公安、医疗、社会组织力量相互配合,在未知的险境中规避阻碍,既避免了搜救人员伤亡,又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被困人员均被救出。

3.3整合资源,对外开放数据平台

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能够有效保证应急响应机制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资源整合,革新传统的思想观念,致力于构建对外开放的数据平台,彻底打破信息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质量[7]。比如,在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地震信息传达至各方,要求相关部门运用大数据平台来整合地震相关信息,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命令各市区跨区域救援队伍集结待命,随时支援玛多县。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集结现有救援力量,携带救援器材赶赴玛多县,省政府集结大数据技术部门人员,在对外开放平台内联系震感强烈的基层镇政府,引导下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资源整合优势来指导抗震救灾活动,打破信息壁垒,为消防救援官兵指明救援道路,使之避开坍塌道路桥梁,第一时间抵达震感地带展开搜救,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3.4分析舆论,加强社会舆情管控

在紧急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运用大数据进行舆论引导,能够有效缓解社会恐慌情绪,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精准掌控舆论方向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加强社会舆情管控,稳定民心[8]。比如,在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森林火灾事件中,一方面,应急管理部持续调度和指导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灭火工作,紧急调派西藏森林消防总队进行支援,相关救援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一线指挥部门结合实际向上级反映火场情况,立即转移两千余地方干部群众,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社会舆论,结合上级指示精神来向社会实时报道灭火工作进展,以网络募捐和爱心祈福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性看待森林火灾事件,避免舆情爆发而失去控制。救援结束后,善后工作立即开展,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官方通告的形式来安抚民心,强化舆情管控,鼓励灾区干部群众坚定初心,一道保护森林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结束语:

政府应急管理是国家应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一种机制,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相关内容能够通过“一案三制”进行概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分别肩负着重要的指挥职责。现阶段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应急反应相对迟缓、信息壁垒难以打破、舆论方向难以掌控问题。相关部门采用丰富储备、优化技术、整合资源、分析舆论等策略,积极拓展应急数据资源,进一步提升决策反应能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数据平台,加强舆情管控,提升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发珍,赵官虎.大数据环境下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体化治理研究[J].电子政务,2020,05:28-38.

[2]蔡佩玉.大数据背景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3-8.

[3]张锋.大数据视域下特大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反思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9:12-18.

[4]王兴鹏.大数据下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体系重构[J].安全,2018,3901:1-3.

[5]郭春侠,杜秀秀,储节旺.大数据应急决策研究评述与发展思考[J].情报理論与实践,2019,4201:153-160.

[6]郭春侠,徐青梅,储节旺.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05:14-22.

[7]肖季业.大数据时代行政紧急权力模式之变革与形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5:135-142.

[8]周芳检,何振.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态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4:63-69.

作者简介:

吴志敏(1990.10),男 汉族 山西吕梁,硕士,助教,从事武警后勤装备保障与管理研究。

王海增(1983.05),男 汉族 河北霸州,本科,助教,从事武警后勤装备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大数据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