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2021-10-25 17:20潘贺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5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潘贺

摘 要: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越来越呼唤优质的公共空间,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陶冶市民的情操,可以体现城市的魅力,并将大大的改变城市的形象和文明发展程度。构建具有城市发展特色的拥有空间美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很积极的重要意义,公共艺术设计不断发展对于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城市生活空间;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理论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当下,艺术与审美的需求推动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虽然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及缺乏地域特色等浮躁的功利化审美影响,但仍要从其积极影响出发,对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引导公众参与,提升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形成日常生活的美学。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化趋势

在现代都市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深入到大众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与艺术、设计正不断交叉与渗透,这正是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公共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审美化趋势:首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变迁,这一变迁先是物理空间意义上,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大规模更新改造,包括建设地下交通,释放地面空间为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公共绿地、城市公园等,尺度、形态和功能也随着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断升级演化;在后现代社会中,身体成为消费的主体,大众的审美倾向于感性化。作为这种趋势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在设计层面以关注身体和情感体验的参与式、游戏式和体验式设计为表现,这类设计常见于商业空间、广场空间等,通过技术手段、视觉呈现、交互体验、行为引导等实现大众与设计的良好互动。

二、日常生活审美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

2.1日常生活空间与设计介入形式划分。公共艺术可介入的公共生活空间大致为四类:集散人流、承担活动或休闲功能的广场空间;承担景观休闲、市民公共休闲活动功能的公园绿地空间;承载社区日常生活功能的社区街道空间;以地铁、机场和火车站为主导的交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也演变出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形式,从早期以雕塑、壁画、建筑附属的装饰艺术等形式为主发展到当下多元化呈现形式,如大型装置艺术、与交互技术结合的公共艺术装置、与景观建筑相结合的公共艺术化设施,甚而各类型的公共艺术活动、公共展览与传播等。

2.2基于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设计原则。公共性原则: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从宏大叙事转向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注,作为构成日常生活的主体,大众群体具有参与艺术设计创作、表达个人意见与监督设计落地实施情况的权利。以人为本: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设计,人性化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材质、形态应保证一定的安全与接受度外,基本尺度也应考虑在生活空间中的适应性,避免形成视线阻隔。在地性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连接了全球各地的生活,导致了一种地方性危机。然而不同地域下的日常生活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人群构成等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因而设计师与艺术家应当看到其差异性,适应当地环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独特关系。

2.3传达日常生活审美意义的设计策略。国内公共艺术设计实践及政策和运行机制尚不成熟,潜力尚未完全发掘,在普遍的大众认知中仍旧是城市的点缀。而本质上,公共艺术设计能够通过介入日常空间,生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美学。设计层面具体从元素、视觉、体验、环境与功能上进行思考当下很多被我们称为城市家具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正体现着这种融合,如巴黎街道中的座椅和信息亭、玛莎施瓦茨的艺术化景观设施设计等,都是在满足实用价值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色彩与简约优美的线条体现美感。

三、公共艺术设计介入生活空间的意义

当下受到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与影响,呈现现代化与传统性并行的城市生活樣貌。当地的美学样态也从文人园林、历史底蕴蔓延至普通生活,这正顺应了第一节中所说的审美化背景。整体的布局以艺术化的设计形式满足场地使用人群日常的公共交流、休闲活动以及游客等候休息的要求。从视觉焦点营造、在地性的呼应以及场地问题出发,将改造分为保留和更新两部分,内侧为直接步行区域,外侧为更新区域,分为公共活动区、非机动车停放区、公交站等候区以及游客等候区。

3.反思日常审美现象的意义。回顾第一节所说日常审美化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在苏州街角空间中的实践探究,能够看到在介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公共艺术在生活空间中的存在合理性、日常生活与审美的平衡关系是需要不断反思与改进的,通过艺术介入—吸引注意—互动体验—生活感知的过程,实现公共艺术作品对日常审美的导向性意义。

3.2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意义。日常生活审美的发展与蔓延,打破了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界限,而公共艺术设计介入日常生活,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寻求平衡,使大众在日常的公共空间中就能够获得美学的感受,推动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

3.3拓宽生活美学可能性的意义。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生活空间让大众生活获得更多的审美可能性,而作品与大众之间也形成更多的偶然性和戏剧性。这使得每一个参与到公共艺术作品中的人都能够获得个体不同的美学感受,从而加深对城市生活空间的感知和记忆,而这种反馈也反之促进公共艺术设计语言在视觉、声音、身体感知等方面的拓展,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拓宽生活美学的深度与广度。

3.4推动城市文化活化发展的意义。公共艺术设计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日常审美视角下,通过视觉化、互动性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达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文的设计实践就通过提取苏州城市文化元素并进行设计融合,由此观之,可以看到抽象的城市文化通过生动可感的形式被活化运用,由此不断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在日常生活被审美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消费经济、大众文化、视觉图像、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从传统的静态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态势转变,而其实践不仅应该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样态之上,从大众的问题中寻找启发点,让公共艺术真正融入公共环境,同时也要注入公共艺术设计的美学传播价值,提升大众生活审美水平,促进城市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旗.公共艺术探微[J].中国美术馆,2015(10):20.

[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传承武汉巴楚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