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的效果

2021-10-26 01:47赵曙光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9期
关键词:肠套叠单孔肠管

赵曙光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外一科,山东 泰安 271500)

肠套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此病是肠梗阻的常见诱因。肠套叠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腹痛、排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哭闹不安及面色苍白等症状[1-2]。临床上对肠套叠患儿多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3]。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88 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4 例)。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24 例,女20 例;其年龄为3~12 个月,平均年龄为(8.10±0.26)个月;其病程为22~46 h,平均病程为(30.23±0.35)h。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23 例,女21 例;其年龄为4~14 个月,平均年龄为(8.23±0.42)个月;其病程为24~43 h,平均病程为(29.23±0.42)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的病情符合《小儿外科学》[4]中关于复发性肠套叠的诊断标准。2)患儿的病程<48 h,其生命体征平稳。3)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腹部肿块、呕吐、脱水及便血便等症状。4)对患儿进行B 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套叠处的横断面出现同心圆征或靶环征,肠套叠处的纵行面出现套筒征。5)患儿有手术指征。6)对患儿进行>15 min的高压空气灌肠治疗(压力<14.6 Kpa)后,其病情未被治愈。排除标准:1)患儿肠套叠处过紧。2)患儿合并有继发性肠绞窄或肠坏死。3)患儿存在精神萎靡的情况。

1.3 方法

使用常规三孔腹腔镜手术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方法是:为患儿留置胃管、尿管。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为其取适宜的手术体位。在患儿脐部下缘做一个长5 mm的手术切口(观察孔)。在患儿右下腹部做一个长5 mm的手术切口(操作孔)。在患儿左下腹部做一个长5 mm的手术切口(操作孔)。为患儿建立人工气腹,将其腹压维持在10~15 mmHg。向患儿的腹腔内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使用腹腔镜对患儿的腹腔进行探查,观察其肠套叠的情况、肠道病变的发生情况等[5]。使用挤压法对患儿肠套叠处的肠管进行整复。使用无损伤钳对患儿肠套叠处肠管的头部进行挤压。在患儿肠套叠处的肠管缓慢退出鞘部后,牵拉其升结肠及肠套叠处套入的肠管,对其肠套叠处的肠管进行复位。对于发生肠道坏死的患儿,使用双极电凝切割刀对其肠道进行治疗。对于发生肠壁破裂的患儿,使用超声刀对其肠壁进行缝合。冲洗患儿的腹腔,撤出其腹腔内的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放出患儿腹腔内的气体,缝合其手术切口。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方法是:为患儿留置胃管、尿管。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为其取适宜的手术体位。在患儿脐部做一个长2~3 cm的纵向手术切口。为患儿建立人工气腹,向其腹腔内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反复使用无损伤钳对患儿肠套叠处肠管的头部进行挤压。在患儿肠套叠处的肠管缓慢退出鞘部后,牵拉其升结肠及肠套叠处套入的肠管,对其肠套叠处的肠管进行复位。在患儿肠套叠处的肠管复位成功后,观察其肠管的颜色、肠道蠕动的恢复情况等。对患儿肠套叠鞘部处的肠管进行透光试验时,若发现其肠管存在发蓝、充血的情况,表示其肠管处血供较差。对于肠套叠处肠管血供较差的患儿,延长其手术切口,将其肠管自手术切口处牵出体外。使用温盐水纱布对患儿肠套叠处的肠管进行湿敷。观察5~10 min 后,向患儿肠套叠处肠管的肠系膜侧注入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扩张其肠管周围的血管,观察其是否发生肠道坏死或肠壁破裂。对于发生肠道坏死的患儿,使用双极电凝切割刀对其肠道进行治疗。对于发生肠壁破裂的患儿,使用超声刀对其肠壁进行缝合。冲洗患儿的腹腔,撤出其腹腔内的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放出患儿腹腔内的气体,缝合其手术切口。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手术的时间、术毕至进食的时间、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抽取患儿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标本。使用离心机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完成离心处理后,采集血清标本。使用乳胶凝集比浊法对血清标本中C 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术后并发症包括肠粘连、肠梗阻及切口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各项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儿手术的时间、术毕至进食的时间、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各项手术指标()

表1 两组患儿的各项手术指标()

2.2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术前30 min,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相比,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术后,观察组患儿肠粘连、肠梗阻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肠套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临床上对肠套叠患儿多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与使用常规开腹手术相比,使用腹腔镜手术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避免过度损伤其腹腔内的组织器官,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缩短其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促使其较快地康复[6]。有研究指出,由于肠套叠患儿的腹壁较薄,肠系膜的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应尽量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其进行治疗[7]。有学者认为,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其较快地康复[8]。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难复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时,应先向其肠套叠鞘部的肠管处注入生理盐水(以松解其粘连的肠壁),然后再对其肠管进行复位。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手术的时间、术毕至进食的时间、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这说明,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改善其临床指标。在本研究中,术后24 h 观察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这说明,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降低其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术后肠粘连、肠梗阻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这说明,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肠套叠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时,需在同一轴线上操作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腹腔镜与手术器械可互相干扰,移动手术器械时可牵拉到腹腔镜,导致病灶处的成像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应由具有丰富手术操作经验的小儿外科医生对肠套叠患儿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

综上所述,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可改善其临床指标,降低其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肠套叠单孔肠管
复发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氯化钾与萝卜汤促进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术后排气的临床分析
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护理中快速康复理念的实施效果探究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胎儿胎粪性肠梗阻合并肠套叠肠闭锁及肠扭转坏死致多处穿孔1例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儿童肠息肉继发肠套叠27 例临床分析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误吞了枣核咋办?协和医生都慌了!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