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G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2021-10-26 01:47杨鸿昌余杰克江伟雄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9期
关键词:玻璃体眼压视网膜

杨鸿昌,余杰克,江伟雄

(普宁市人民医院眼科,广东 揭阳 5153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所致[1]。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视网膜是否出现新生血管,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的症状不明显,随着其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物变形、视力减退、玻璃体出血等症状。此病患者若未接受及时的治疗,可发生失明。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常进行玻璃体手术。但传统玻璃体手术的操作方法较复杂,患者手术的时间较长,术中其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2]。近些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23 G 玻璃体手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3]。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观察用23 G 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20 年1 月至12 月期间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 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的病情符合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黄斑水肿及渗出、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临床表现。3)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合并有视神经病变。3)合并有白内障。4)合并有葡萄膜炎。5)有眼部外伤手术史。6)合并有青光眼史。7) 接受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参照组患者中,有男13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44~75 岁,平均年龄为(53.89±3.80)岁;其眼压为12~23 mmHg,平均眼压为(17.31±4.23)mmHg。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1 例;其年龄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53.92±3.76)岁;其眼压为13~24 mmHg,平均眼压为(17.28±4.30)mmH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玻璃体手术,方法为: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局部麻醉,用开眼睑器撑开其眼睑,固定其眼球。将灌注管固定于患者的颞下方。在患者患眼角膜缘的后面做一个切口,对其患眼玻璃体进行切割,剥离其患眼玻璃体的增殖膜。手术完毕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23 G 玻璃体手术,方法为:术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生产厂家: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京卫药准字(1996)第107041号﹞对患者进行散瞳。使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生产厂家:Santen Pharmaceutical Co.,Ltd.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363)对患者的眼球进行表面麻醉。使用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2107)对患者眼球后的组织进行注射。用开眼睑器撑开患者的眼睑,对结膜进行牵拉。用23 G 穿刺刀在患眼的标准玻璃体手术三通道部位进行穿刺,采用巩膜外顶压法切除玻璃体及玻璃体的增殖膜。对患者的视网膜进行激光光凝术,用硅油填充部分视网膜。将穿刺刀的套管拔除,对患者的穿刺口进行按摩,以促进其穿刺口闭合。若患者的视网膜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对其视网膜的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医源性损伤(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撕裂等)的发生率、术后视力、眼压及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

研究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为(48.66±5.17)min,参照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为(56.66±7.56)min,研究组患者手术的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

2.2 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

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

表1 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

2.3 两组患者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的情况

术中,在参照组患者中,发生视网膜出血的患者有5 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有1 例,发生视网膜裂孔的患者有2例,发生晶状体损伤的患者有1 例,发生视网膜撕裂的患者有1 例,其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为40%;在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视网膜出血的患者有1 例,发生视网膜裂孔的患者有1 例,发生视网膜撕裂的患者有1 例,其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2% ;研究组患者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的情况

2.4 术后两组患者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

术后,在参照组患者中,有5 例患者发生明显的眼前房炎症反应,其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为20% ;在研究组患者中,有4 例患者发生明显的眼前房炎症反应,其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为16%;两组患者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

3 讨论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出现毛细血管微血管瘤,可导致其视网膜发生水肿、出血及渗出,使其眼部的毛细血管出现闭塞,进而可导致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可导致其玻璃体及视网膜出血,使其玻璃体及视网膜后面的纤维增殖膜发生收缩及牵拉,进而可导致其发生视网膜脱落。目前,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此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的视网膜出现毛细血管微动脉瘤。2)患者眼部的毛细血管发生闭塞。3)患者玻璃体及视网膜后面的纤维增殖膜发生收缩及牵拉。4)患者眼部血管的渗透性增加。5)患者的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对此病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其眼底血管出现渗漏及其他异常的情况,并有缺血的无灌注区及出血遮蔽荧光。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发生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落、出血性青光眼、黄斑病变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调节其血糖、改善其心肾等功能指标、调节其血压、预防其全身血管性疾病、改善其微循环、防止其病情的发展、保护其视力等。玻璃体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用术式[4]。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与玻璃体腔处纤维血管膜的粘附较紧密,对其进行传统的玻璃体手术时手术器械需要反复进出其玻璃体腔,进而可导致其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升高。此病患者术中若发生医源性损伤,可导致其手术的时间延长,术后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率升高[5]。与进行传统玻璃体手术相比,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23 G 玻璃体手术,可直接对其结膜进行穿刺,手术结束后其切口可在短时间内关闭,进而可使其手术的时间缩短,降低其术后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率[6]。进行传统玻璃体手术时手术器械具有柔软、纤细、易弯的特点,可导致患者的眼球无法转动,进而可增加对其进行手术操作的难度。进行23 G 玻璃体手术时使用的器械具备较强的硬度,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的难度较小,还可避免术中器械发生折断[7]。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的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术中,研究组患者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及眼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产生本次研究结果的原因为:对患者进行23 G 玻璃体手术时切割头能够贴近其视网膜,可准确地切除其增生膜,对其视网膜裂孔附近非正常粘连的玻璃体进行处理的效果较好,进而可减少器械进出其玻璃体腔的次数,缩短其手术的时间,降低其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23 G 玻璃体手术,其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手术的时间较短。

猜你喜欢
玻璃体眼压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眼前有闪光、黑点、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脱落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