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助力中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021-10-26 04:41骆柳毅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双循环

摘 要:当今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章以近年中国电商政策为研究基础,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因及机遇入手,用图表、数据、案例等资料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反映数字经济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推动作用,提出中国产业数字化發展道路的痛点问题,并建议各级机构进一步扩大消费、改善和创造公平营商环境、加大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及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鼓励新业态发展,继续推进数字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重点开放区域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添砖加瓦。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双循环

一、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因与机遇

(一)疫情下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

1.世界经济萎缩。新冠疫情暴发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截至2021年8月中旬,全球新冠疫情病毒确诊人数超过2亿人次,累计病死人数超过430万。这次疫情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图1可以看出,以疫情前2018年基期对比,全球经济在2020年下降了4.9%,世界经济产生萎缩,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发达经济体,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遭受严重打击,它们分别萎缩了8%和3%。随着抗疫不断深入,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有上升趋势,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全年GDP分别增长5.4%、4.8%、5.9%,同时看出,发达国家经济体在这次疫情暴发后,GDP受到打击产生的影响比发展中经济体更为严重。

2.中美贸易分歧。新冠疫情全面爆发下直接造成一些国际大事件,比如中美两国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对抗,从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科技战到外交战,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议,美国联合欧洲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抵制,如美国抵制华为技术、打压TIKTOK、制造新疆棉事件等,甚至部分民众跟风喊出“去中国化”的口号。随着疫情的持续扩大化,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事件时有起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深远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二)新形势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

新形势下全球经济萎缩已成事实,但也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了破发良机,中国正逐渐走出经济低谷,形成以下两个特点:

1.新一代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时代与技术的变革造就我们有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改造与组合,势必造成新的产业技术发展,当今是数字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信息物理系统、泛在感知、数据流、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新一代科技革命发展的同时,世界处于经济大变局和资本金不确定年代,我国是世界较早从疫情严峻形势下复工复产的大国,目前经济形势总体向好,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处于大发展的良机。

2.新基建、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以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电商为代表,中国电商平台展示出百花齐放的格局。疫情的大流行和网络的重磅出击,使我们更加趋同化地选择从电商平台购物,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我们信息处理模式和消费行为有了新的开发方向,电商的内涵与外延又有了新的探索,比如出行方式,疫情前国民可采用公交车,为配合防疫,如今通过自驾、滴滴平台用车的人数增加,导致更多出行衍生服务业的扩展,移动地图、汽车金融、司机险等增值服务为典型,变化渗透交通行业下汽运、铁运、船运、民航运输各子系统,这种新需求、新服务又助力新基建、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三)新形势下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

1. 巨大市场空间。2011年至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从6.09万亿元上升到37.21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6倍多,处于高度增长的过程,虽然从2014年开始同比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10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稳步增长推动更大市场空间开发。

2.强大的生产制造。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制造业拥有工业大类41个、中类191个、小类525个,是目前全世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能力强素有“世界工厂”之名,人力资源丰富,能在世界市场变化同时敏捷地改变本国工业生产状况,如中国五菱汽车制造企业,在疫情暴发初期就能迅速改产口罩的批量生产。也正是因为强大而有韧性的工业供应链体系,我国产业链受到外部重大事件冲击时,都能迅速恢复起来,对于新产品新技术,融入创新意识,也能很快“山寨”出来,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

3.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平台经济的文件,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对待电商的政策相对包容,电商法制不断健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有针对性地减税让利,数字经济甚至有先发展、后规范市场的较为宽松环境。

二、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一)世界经济大变局与应对策略

国内大市场空间,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家层面应时提出了“大循环”的指导思想。“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形势所迫,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中美贸易战伊始,中国采用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策略应对,整体经济趋势没有下滑。中美贸易战延伸至科技及军事领域,我国政府又适时提出六保政策(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双循环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产销环节为发展增添动力,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复苏。疫情时代下,国门紧急关闭,但民众依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消费,而互联网的消费群体得益于国内大市场背景,所以国内循环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它为国内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事实无论工农业生产,还是居民消费、网络交易的服务,都在已经形成的国内大市场环境下取得成功,数字经济,对于国内的整个大市场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后疫情时期,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势在必行,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如果改革开放,重点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再改也是小范围的国内改,而开放才是重点,国门打开引进了资金、技术,也引进了竞争,才造就国内企业的重视和革新。当前中国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但不能放弃国际市场的开放。

三、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痛点思考

从传统电子商务兴起,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中国电子商务正在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新服务业,它势必成为现代产业链的主导性产业。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核,产业化数字为中国整个产业链赋能,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下痛点问题值得思考:

(1)新基建、有效投资。疫情下中国国力下降、财力放缓,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不小。在世界经济疲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各单位更应注意投资的有效性,这是投资效益问题。(2)新消费观念。新一代电商提出分散化、智能化生产,新一轮需求提出直接化、集约化、以及集中化流通、门对门物流,提出主动性、个性化消费,旧观念消费模式影响及新技术制约带来一定消极因素,因此要求消费者升级消费观念、融合消费新模式。(3)营商环境。产业未来形态,无论工业、农业、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产业,都是围绕互联网进行定制的,一些优势龙头企业走在时代前列,带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竞业环境公平问题。2020年11月、12月,蚂蚁集团高管相继两次被“四部委”约谈事件,反映了反垄断、金融监管、保护消费者等公平竞争问题。(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018年国务院规划了中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和路径,分析指出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分四阶段共十七年,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架构转型、IT基础设施、新型IT基础架构、安全防护体系、数字化平台、人才教育、制度保障等七大支撐条件的转型和改善,中国数字化转型正面临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完成转型非一朝一夕、单个企业所能达成,除人力、物力资源外,也需巨额财力支撑,鼓励各级机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走在前列。(5)新常态、新业态。当前世界处于大变局和不稳定,这反而成为一种新常态,分析当前疫情前后变局下的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是为了后疫情时代促进新业态的转变。新常态下催生新业态,随着无接触配送、无人超市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世界疫情的影响,适应新常态和新业态过程中,一些“隐形问题”的暴露值得改善。(6)数字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从传统电子商务兴起,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中国电子商务正在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新服务业,它势必成为现代产业链的主导性产业。这势必要求电子商务产业与服务业、农业、工业、物流业的深度融合。(7)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一国两制,大陆东西部政策制度差异化,中国企业发展模式千差万别,从研发模式、制造模式到服务模式,这些不同区域的企业商业模式都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与优化,其决策会发生很大变化,研发出现协同研发,设计出现仿真驱动设计,生产出现柔性生产、敏捷制造,服务出现个性化定制、智能服务和移动服务等,营销也出现个性化营销,中国整体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抹平“东西部制度差异化”,应坚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8)改革与开放。疫情倒逼中国数字化转型,西方围剿促成中国国内大循环形成,数字经济基于技术的革命,毫无疑问将会整体驱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国内改革也需要国际大开放,开放国际市场,有助于中国吸收更多西方经验和技术、资金,在国际市场寻求更合理的资源和市场,改革与开放仍是疫情下一项国策。

四、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双循环发展的建言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科技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研究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推动双循环发展,以内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辗转、腾挪的空间,可以建立一条与全球价值链平行的国内价值链(NVC),而网络上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抹平东西部之间的“制度落差”。数字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 +WTO”转向“产业+互联网+内外贸易”。数字经济助力中国双循环的发展,以下建言:

(一)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效投资

数字经济,目的为了增加产业的竞争力,如何在数字经济产生新的知识很重要,在数据信息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也强调要加强信息处置,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根据企业的重心来进行,应该是一个逐步改革的过程,避免目的不明确、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现象,因为转型过快、急功近利也会导致应用场景、效率提升不显著等结果,相关单位应理性思考,务实发展,谨防新基建过度投资、盲目投资等现实问题。

(二)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尊崇数字经济发展,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在党中央、地方政府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加持下,中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互联网上重要的大数据资源,消费环境得到提升,提质扩容的消费又促进了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升级换代,这种相互作用共赢的局面特别适合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

(三)改善营商环境,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推进数字化,就是把整个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起来。个体企业发展与产业融合,要求营商环境的公平竞争,为了市场的公平,政府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有尺度、包容有底线、创新有分寸的商务市场环境,创造条件让企业既适应当前新业态模式、又适应当前良性营商环境的竞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内外商投资环境,这也是中国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之一。

(四)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企业的支持

中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的整体基调,兼顾内部与外部、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1)灵活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产业内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此,首先保持国内大市场货币流动的合理性,持续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本结构,其次,为补充金融机构资本,各级银行应努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支持微企、民企中长期贷款,放宽门槛条件与审批流程,同时加大信贷针对性,帮扶受疫情影响严重区域和关键疫情防控领域。(2)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努力完善市场利率形成新机制。特别是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通过疏通与引导,切实达成结构性降息的效果。(3)财政政策总体维持积极取向,保持宽松。注重产业结构资金调整,适度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和财政赤字率目标,鼓励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转型与运作的帮扶政策,“红利”重点倾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有示范效应的先进制造领域,通过内需活力增强,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产业升级换代。

(五)鼓励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各级机构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发展与监管并重,积极探索推进,加强分类指导,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协同治理,健全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强化发展保障,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数字经济的战略体系,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探索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化赋能平台,塑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数字化产业格局。

(六)推进数字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

在中共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提出为农村发展数字化赋能,为打通和发掘更多中国城乡一体化市场,各相关单位应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开发的政策红利,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数字化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应“以人为本”,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工业化、数字化协同发展。各级机构制定具体财政政策措施,包括中央财政加强对城乡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推动数字财政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统筹推进“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设立“数字乡村”专项引导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数字化融合”试点示范等。

(七)重点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各级机构应鼓励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有效衔接,发展区域开放新布局:(1)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营商公平环境以及中国自贸区深度发展。(2)分析。中国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东部引领、东西部地区双向互济新格局。(3)研究。产业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机制、标杆城市系列、世界级城市群及湾区经济发展经验、区域金融体系创新与产融结合发展战略、区域人才需求及人力资本建设。(4)预测。中国区域经济前景及趋势、中国二线城市产业投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等。随着中国技术创新市场不断深入,以多层次平台为支点,形成东西双向互济、构建陆海内外联动机制、内地—港澳经贸合作一家欢的新关系,成为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建设新篇章。

(八)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十四五规划发展起好经济步,开好商务局,中国应促成强大国内大市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宏观上围绕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面,统筹商务环境安全与经济发展,积极参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严管质量意识,提升中国商品出口质量,扩大重点能源、关键设备、先进技术等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针对疫情以来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的现状,更要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巩固壮大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优秀产业园区。

五、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要特征是共同富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新形势下主动变革的中国经济发展会取得新成效。发展数字经济,它既能促进本国新常态下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也能推动中国双循环格局的良性发展,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开辟世界经济新格局。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机构和单位应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未来积极创新与实践,继往开来奔大康,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樊轶侠.数字经济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财政政策取向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言,2021(2):52-58.

[2]沈建光.数字经济——大变局下的发展新动能,2021年4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 G7N1K 4870519IGF7.html ,2021年4月16日.

[3]孙宝文.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会议报告[R].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2021.6.

[4]商务部 “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2021年6月.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1-07/09/content_5623804.htm,2021年6月30日.

[5]马建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0-11-6(9).

[6]陈娟,吕波.连锁经营数智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第十届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论坛暨数智化连锁经营高峰会观点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21(1).

[7]闫坤,汪川.以财政货币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0-7-16.

[8] 汪川.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环境与方式[J].债券,2021(3):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e-WTP视角下校企合作共育外贸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Z175);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本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21JGA425)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下广西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KY1744);2019年度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的物流困惑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KY23) 。

[作者简介]骆柳毅(1975—),男,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