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的现状、风险及对策

2021-10-26 14:52翟允瑞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风险对策

翟允瑞

摘 要: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贸易发展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之下,双循环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其本身对我国农产品的发展与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呈现出了双循环的发展目标。但现阶段,中俄农产品贸易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针对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展开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分析得出中俄农产品贸易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双循环背景下未来中俄农产品贸易开展的相关对策,以此能够切实推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真正提升两国之间的贸易加强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中俄农产品贸易;风险;对策

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一政策方针的出台和落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我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这样的内外循环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将从外部刺激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内部注重自身经济水平的提升。尤其在当前世界格局并不稳定的情形之下,加之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例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直接冲击了全球的产业发展链条,从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开始越发盛行,甚至霸权主义在当今相对和平的世界发展环境下再次滋生与萌芽。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更是决定了其与我国经济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位于亚欧大陆的北端,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俄罗斯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接壤直接为我国黑龙江地区对俄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区位优势。“中俄蒙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都成为我国与俄罗斯开展业务往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所以,这也就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響。如何更好地利用双循环这一背景开展中俄农产品贸易工作,将俄罗斯农产品市场真正打开,将我国农产品更好地推广到俄罗斯的进口市场环境中,真正提高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和贸易形势的愈发复杂和严峻,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表明我们在进一步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这不仅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的基本发展点,针对当前的市场规模及需求,展现生产体系优势,在参与国际合作当中转化为积极的竞争优势,充分挖掘出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同时,我们也要进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扩展国外市场,最终吸引国际商品和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自由便利地流入中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所必须要遵循的发展战略和理念。

在我国对俄罗斯贸易合作中,实际上两国农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较高。自古以来,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种植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之前就已经走出国门进行贸易。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多样,自然资源禀赋良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极大提升了其发展水平,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产量逐年攀升。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3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3.09万吨,奶类产量达到3297.6万吨,猪肉、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4255.3万吨、667.3万吨、487.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6480.4万吨。然而俄罗斯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拥有较大黑土地面积的国家,但其所处纬度较高,土地资源开发不足,加之常年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且农业人力资本短缺严重,使得国内的农产品产量不足且种类较少,难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因而,俄罗斯主要从中国进口一些谷类作物、肉类产品、牛奶与奶制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一直以来重要战略贸易合作的好伙伴,中俄间的农产品贸易将会凭借这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在未来发挥出更巨大的潜力,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一)我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额

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活动开展,早在2002年就已经初具形式。图1为2012—2020年,我国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以及俄罗斯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14年,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6.4%。2014年到2015年,我国对俄农产品出口额出现下降,由2014年的21.91亿美元下降至2015年的17.07亿美元。2015—2018年,出口额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但增长变化幅度不大,增长率约为14.1%。同时,也可以发现2018年后我国对俄农产品出口额又一次出现下降。可能原因是,201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贸易形势严峻紧张,以及2020年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交流受到阻碍及冲击。此外,我们发现我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的变化趋势和俄罗斯农产品进口的变化趋势差别不大,表明我国与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高,且俄罗斯自身的农业生产逐渐实现稳步发展。2012—2020年俄罗斯出口农产品总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由167.38亿美元增长至282.87亿美元,增长率约为69.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出口大国,俄罗斯诸多的农产品都需要通过中国市场进行销售。

(二) 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农产品结构

表1为2020年我国对俄罗斯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情况,可以看到,出口额所占比重较高的商品为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20)和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7),所占比重分别为23.28%和21.01%。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地区受到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是相对有限的。这也表明我国目前对俄罗斯出口的农产品还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土地密集型的初级农产品为主,将农产品深加工后出口的产品还相对较少,农产品出口结构较为单一。

2020年俄罗斯进口主要农产品所占比重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详细列明了俄罗斯进口排名前十五位的农产品,主要为一些生鲜水果、乳蛋、饮品、肉类、蔬菜等农产品。综合表1我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恰好满足了俄罗斯进口农产品比重较高的食用水果及食用蔬菜等农产品。但也看到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农产品结构与俄罗斯进口的农产品结构是存在不同的。如乳蛋、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的进口占俄罗斯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是较大的,达9.90%,但我国对俄罗斯出口此类农产品的比重却非常低,低于1%。表明我国对俄罗斯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

上述数据所表明的虽然为中俄双方在贸易方面的喜人成果,但是不得不说,依据中俄贸易的总体发展,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贸易行为层次偏低以及贸易规则不够规范等等。所以诸多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双方贸易活动的开展,只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双循环理论才能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 中俄农产品贸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农药残留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甚至还存在着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行为,这些行为也受到了俄罗斯相关卫生监督管理局的通报。目前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蔬菜农药残留严重,细菌污染情况严峻等等。而俄罗斯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农产品和食品等安全问题属于相关法律强制认证的范围,并且俄罗斯的许多食品等级安全标准系数是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开展农产品贸易可谓是相当困难的。因而,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对俄农产品的出口质量。

(二)低端农产品占比高,品牌农产品缺乏

目前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存在着科技含量较低以及商业附加值较低的情况,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原材料和初级农产品,很少有深加工及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农产品。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受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的经济结构是相对单一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其生产规模较小且科技含量相对偏低。并且农作物的生产种类也是相对单一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情况较少。此外,出口的农产品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质量上,而且也体现在品牌上竞争,产品品牌会进一步打开出口国的市场。但是中国对俄出口的农产品缺乏优质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中较少出现叫得响叫得亮的国际农产品品牌,不利于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两国之间基础设施的差异影响农产品的流通

在没有提出双循环发展理念之前,中俄两国之间农产品的流通能力是相对比较差的。从地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地域更为广阔,并且全国有80%的人口都居住在莫斯科,交通设施在当地较为便利。但这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特点有所差别,我国农产品的产区相对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因而在与俄罗斯开展贸易行为时可能会因路途相对遥远,而无法实现贸易便利化。从运输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角度来看,中俄两国铁路建设标准不同,所属不同轨距系统,俄罗斯为典型的苏式宽轨系统,中国为英式标轨系统。这样的差异明显增加了跨国通行的难度,增大了通行成本,浪费了运输时间。加之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供货及运载能力偏低,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存在滞后性,导致许多农产品积压,不能及时通过口岸,限制了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和贸易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 双循环背景下未来中俄农产品贸易开展的对策

(一)通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重要的农产品产业链条

1. 将产需不匹配的局面打破。这就要求我国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平衡。通过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进而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既可以通过针对口粮作物以及饲用作物的播种面积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释放出相应过剩的产能,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又可以不断推动实行粮改饲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以及拓宽其覆盖的范围,有效实现口粮生产过剩以及饲用粮大量进口的情况。

2.有效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这一舉措可以有效避免产业链被外资企业控制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抓住农产品产业链当中的重要环节,有效打破外资垄断的局面。最为良好的状态就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三者在相关方面的产能比例为各占据三分之一。如果外资企业是拥有农产品原材料采购权的企业,那么作为政府部门则应该加强对相关股份制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3.巩固国内方面的大循环体系。我国应该不断完善农产品产业链条的韧性,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在未来不断加大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投入,加强相应的科学技术攻关,以绿色和创新的发展理念为宗旨,最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为切实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奠定稳固基础。另外,在中俄开展农产品贸易活动的时候,我国应该格外重视本土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体现,同时也可以切实加强进口农产品地域风险的能力,切实为巩固我国市场的大循环体系作出努力。在针对俄罗斯进行产品进口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地选择多个外国企业作为供货商,这样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存在的可能,同时也可以按照合作次数、信任状况、风险级别等针对不同的供货商进行风险评估,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严格进行进口产品数量及额度的把控,这样将切实保障中俄双方开展安全有效的农产品供给贸易,为双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国内国际之间形成双循环良性互动

1.培育海外的生产力以实现国内外的双向联动。目前我国在农产品进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为被动型农产品进口,这种主要是根据市场机制决定的,也就是说什么价格比较低就进口什么。但是这样的模式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并不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秩序。另外一种则为主动型产品进口,通过主动且积极培育国外农产品生产国的相应生产能力,进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可以长期稳定地输出到中国。只要适当增减和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数量,这样就不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产生太大的波动和影响。另外,通过相对科学且有计划地针对海外生产力进行培育,则可以有效分散农产品进口过程中高度集中的风险体现,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之下,将切实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内以及国际两个完善的市场,真正地发挥出外循环大环境对内循环动力的相互补充与互动,增强内外之间的双重关联,有效稳固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

2.充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切实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目前,我国已经格外重视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截止到2020年12月底,我国已经与26个国家开展了相关的贸易协定,这也为推进我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提供了更为良好、更稳定的国际条件。通过建立以及搭建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完善贸易活动的基础交通设施,继而使得我国可以与世界上诸多国家之间实现相互的交流和探讨,进而充分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从而切实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水准。以中俄两国为例,通过内外交流的形式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也帮助我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把控关。我国要想出口俄罗斯,就一定要按照俄罗斯的相关食品进口标准在农药残留、添加剂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通过打造我国的农产品品牌,进而明确品牌推广对农产品产业升级转型的积极意义。农产品应该由最初的粗放式加工逐步向着精加工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使得出口深加工的产品尽可能规避农产品关税以及相应的限制,在实现产业链增值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产品的内外双循环发展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总结

在双循环发展背景之下,中俄双方通过切实利用这一政策方针,将可以切实提高双方的优势互补性,更好地促进双方开展农产品贸易活动。如今中俄两国之间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资金都已经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成为了双向互动,所以这样更加有利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活动中实现互利双赢的发展目标。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形势,积极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严格进行农产品质量把关,尤其需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市场发展要求的内循环体系,实现外循环带动内循环的双循环发展目标,促进中俄双方农业贸易的发展,真正造福两国人民,为两国的经济进步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江.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契机与长期效益研究[J].价格月刊,2021(8):70-76.

[2]鄭晓丹.双循环视角下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21(15):139-143.

[3]李响. 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周兰兰,康成文.“一带一路”背景下优化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研究[J].商业经济,2021(6):13-15.

[5]王娟娟,史碧林.面向“一带一路”区域构建“双循环”产业体系——基于六大经济走廊的分析[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1,5(3):5-17.

[6]胡国良,赵凯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1(6):7-10.

[7]胡国良,王岩冰.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与潜力——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1(2):30-41.

[8]汪月梅,江激宇,李玉.中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3):113-117.

[9]佟光霁,周伦政.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挑战及保障路径[J].学术交流,2021(1):97-108+ 191-192.

[10]郑国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下的中国与智利农产品贸易合作升级[J].创新,2020,14(5):65-77.

[11]徐玉梅,李晓燕.提升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研究[J].理论探讨,2021(4):102-107.

[12]李旻晶,凃珊珊.中俄农产品产业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0(2):44.

[13]胡国良,骆秋怡,王岩冰.中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市场研究,2020(5):24-28.  [14]李菁.中俄农业合作发展前景[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148.

猜你喜欢
风险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