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的东西,为何反倒能赢?

2021-10-27 02:15谭保罗
南风窗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大炮清军鸦片战争

谭保罗

今天,我们越来越愿意谈技术,尤其是“核心科技”(不是核心酱香那种),比如芯片、人工智能等。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这样的超级产业,正逐渐从公共语境之中失宠,它们的崛起越来越被看成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而非技术革新。

谈技术是好事,但要真正理解技术变革的本质,我们还必须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技术的变革,并不必然呈现出一种随时间进步的理想状态。很多时候,并不那么好的技术反倒可以超越更好的技术,成为主流,而更好的技术被人们放弃。

举个简单的例子。19世纪中叶的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的时代,清军的很多岸防炮,技术水平还比不上明朝末年。在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和英军的大炮其实并不存在代差,双方主要都是前装炮,而且都以实心弹为主。

没有代差,但技术差距很明显。比如,英军大炮的炮身开始采用铁铸技术,炮管气孔少,内膛光滑,射得远,不容易炸膛。而清军的大炮,铸造技术还是明朝中期的泥铸水平,炮管气孔多,内部坑坑洼洼,经常出现炸膛。它们的“技术水平”甚至还比不上200多年前,明朝从葡萄牙人那里买过来,用来和女真军队、农民军作战的红衣大炮。

于是,英国人的入侵给了我们“坚船利炮”的感觉。那么,为什么清朝不在明朝引进葡萄牙大炮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口替代,仿制研发,进行军工技术的迭代呢?因为,中国军工技术的发展之路在清朝康熙中后期,出现了一种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

锁定效应除了存在于技术领域,它也存在于社会制度领域。后者贻害更大,也更深遠,比如某些一直都走不出战乱的国家和地区。

锁定效应最初的意思是,面向同一个市场的两种技术,它们的胜出并不取决于谁更先进,而是取决于谁先进入市场,对市场进行“锁定”。先进入市场的技术,会先赢得用户,当用户越来越多,即使技术不是那么好,这项技术也会产生网络效应、规模效应等优势,从而弥补它本身相对于更好技术的劣势。此外,消费者要转换到新的技术和产品,转换成本太高,所以就路径依赖了。

比如,有两款支付工具 A和B。B的使用体验要好很多,而且它依附于这个市场最流行的社交工具,安装这款社交工具便自动获得B的支付功能,因此按道理,B应该对其他工具形成强大的挤出。但事实上,B依然无法对A形成绝对优势,因为A进入市场更早,它的地推团队更强大,与商户的捆绑更密切,经常有“让利”回馈使用者。

换句话说,B通过强大的线下运营能力,对市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锁定,使得它与A一直都可以平分市场。

回到清朝的军工技术,为何没有在明朝的基础上迭代,原因也在于锁定。清朝入关之前,和明朝辽东部队的作战中,早已体验过西方军工技术的厉害。满洲的骑兵再勇猛,也不是黑火药和铁心弹的对手。清军入关之后认识到,要统治广大的汉人地区,就必须保持自己在暴力手段上的绝对优势,因此提倡骑射才是根本。

康熙的“武功”让不少人称颂,但必须知道,在平定几大叛乱之后,康熙马上意识到,西方军工技术对清军的价值已经没有那么大,于是有意地压制军工技术进步,控制军队的火炮拥有量,禁绝民间铸炮。于是,中国的军工彻底被锁定到了中古时代的骑射水准,这种锁定从康熙中晚期到19世纪中叶,持续超过100年,直到鸦片战争到来。

烂的东西,总是能赢,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锁定效应除了存在于技术领域,它也存在于社会制度领域。后者贻害更大,也更深远,比如某些一直都走不出战乱的国家和地区。

猜你喜欢
大炮清军鸦片战争
小兵对抗“大炮”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声波大炮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
清军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