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视角探索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

2021-10-27 07:13张柔然王家宁霍裕达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5期
关键词:拙政园遗产地世界遗产

张柔然  王家宁 霍裕达

引言

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遗产公约》)通过以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如何弥合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裂隙是国际遗产学界重点研究话题。近30年来,《遗产公约》纳入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的概念旨在建立文化与自然价值之间的桥梁。但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管理过程中,遗产地的文化和自然价值仍然分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两大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各自评定,但两大机构间缺乏交流,并且以西欧专家主导的遗产机构很难以融合视角看待文化与自然价值[1][2]。我国的遗产专家指出,从中国的哲学观点看,大多数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具有文化与自然双重价值,并且两者之间相互交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近年来我国也努力将“天人合一”的理念纳入世界遗产标准中,并成功将庐山、杭州西湖、五台山、元阳哈尼梯田和广西花山岩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类别。但目前在国内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很少探索大众是如何来理解遗产地的文化与自然价值。

2016年9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IUCN世界保护大会上,ICOMOS和IUCN联合发起“文化-自然之旅”项目,旨在探索遗产专家学者以外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世界遗产文化与自然价值的联系。2017年12月,ICOMOS全球大会进一步确定了“文化-自然之旅”旨在从民众的视角在全球范围内探索能体现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的世界遗产案例。本文在“文化-自然之旅”项目背景下,基于遗产思辨研究的视角,认为遗产是创造意义的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产的意义不仅由官方或专家的权威化遗产话语构建,游客等不具备话语权的群体也从个体层面创造了遗产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为案例,通过分析游客话语了解大众在参观遗产地的过程中是如何感知遗产地的文化与自然价值。研究认为,游客通过旅游体验与个人的经历、感受、情感、记忆交融在一起,富有情感地诠释对拙政园文化自然融合价值的理解,从个人的角度构建出遗产的意义。这对探索世界遗产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的多元化理解,为完善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标准,具有参考意义。

一、以欧洲价值为中心的世界遗产项目

索非亚·拉巴迪(Sofhia Labadi)等学者指出,UNESCO强调“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Value)”观念是以欧洲的价值观念为中心的。

首先,UNESCO世界遗产项目对遗产的定义过于狭隘,它重视遗产的物质属性,并将文化遗产定义为具有全球范围内“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劳拉简·史密斯(Laurajane Smith)认为,没有任何文化遗产是在普遍意义上对所有人都有价值。对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地价值的认知却有着更大差异性,在申遗过程中《遗产公约》缔约国政府具有筛选对本国有利“突出普遍价值”的话语权。

其次,世界遗产项目价值评定的话语权是由WHC(世界遗产委员会)、ICOMOS、IUCN的专家主导。而这些国际机构的专家多来自西欧,或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国家。国际专家在遗产价值观的制定上有较难撼动的权威,他们构建了评估世界遗产价值的标准,这一点可以从《世界遗产名录》上反映出来。接近半数的世界遗产地均位于欧洲,这是基于偏向欧洲的基督教观念和哲学思潮对遗产观念的认知所造成的。UNESCO在20世纪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使《世界遗产名录》更加开放,一直都在融入新的观念。比如1992年将文化景观的概念纳入《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但目前世界遗产项目的价值观还不够多样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话语权仍由西方的专家主导,其他遗产使用者的话语权仍有待充实,比如游客、社区居民、少数族裔或女性等。

二、遗产思辨研究

21世纪初,世界遗产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遗产思辨研究应时而生。劳拉简·史密斯在《遗产的利用》中提出的“权威化遗产话语(AuthorizedHeritage Discourse)”是遗产思辨研究的重要观点。书中阐述,以《遗产公约》为核心的世界遗产项目的各项规则由国际机构和缔约国专家制定,这些专家具有优先的权利,使得他们不仅是遗产利益相关者,又是高于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者,也是遗产价值观的制定者。这些具有话语权的专家,在遗产实践过程中将他们所理解的遗产价值观通过教育等方式传递给其他遗产利益相关者。

在遗产思辨研究的视角下,遗产的意义不仅需要从“权威化遗产话语”的角度阐述遗产的价值,更需要探究不具备话语权的群体,如妇女、农民、工人、少数族裔、社区居民和游客等对遗产意义的理解。本文聚焦游客对遗产地价值的理解,采用史密斯对遗产的定义,即遗产是一种行动和创造意义的文化过程,认为游客在参观拙政园的过程中通过物质、个人记忆、回忆等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把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作为载体,体现出对苏州古典园林自然与文化融合价值深刻的理解,构建出当代遗产的意义。

三、苏州古典园林突出普遍价值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展示出杰出的美学成就和高超的造园技术,更体现了中国古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传统,满足突出普遍价值的五项标准:

标准一:苏州古典园林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美学成就构成中国古代创造性的造园杰作。

标准二:自诞生至其巅峰时期的2000余年内,苏州古典园林形成独特的造园艺术体系,其规划、设计、施工技术、艺术效果,对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准三:苏州古典园林反映了已消失的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的隐逸文化传统,是至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传统和文明形态的典型实例。

标准四: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地区11至19世纪最具特色的文化范例,其蕴含的哲学、文学、艺术和传承的建筑、园艺及各类手工技艺,代表了该地区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

标准五:苏州古典园林宅园一体的布局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居所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生存形态,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生活、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地区居住文明的实物资料和中国古代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

从权威化遗产话语的视角,UNESCO在标准三和五中强调了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的重要性。但是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理解这些价值,他们的话语表达与权威化遗产话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本文将以拙政园为案例探究游客对其文化与自然价值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

以“拙政园”为关键词在携程旅游网上检索,得到游记共2009篇。利用“八爪鱼采集器”抓取在线数据并依据以下原则对游记进行筛选:(1)剔除广告或科普性质的游记;剔除以照片、视频为主的游记;(2)为了使收集的原始资料具有可分析性,筛选文本内容相对详实,对拙政园有详细情感表达的游记,删除以线路介绍、门票信息、景区简介为主的游记。依据以上原则,经过文本预处理共整理出游客游记285篇,可分析文本近19万字。

采用ROST-CM6软件对收集的游记进行文本分析。ROST-CM6是一款用于内容挖掘的软件,可以保证分析的客观性。由此对比分析游记中对苏州古典园林自然与文化价值的认知,总结游客的话语,构建出苏州古典园林自然与文化价值的特点。

五、研究结果

(一)网络文本语义分析

利用ROST-CM6软件绘制出拙政园游客的语义网络图,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可知,首先“园林”与其他高频词联系最为紧密,“苏州”“苏州园林”“中国”等词汇体现出拙政园在游客认知中的地位,是苏州的地方名片、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及其作为中国园林翘楚为游客带来的自豪感。其次,“拙政园”作为游览对象处于语义网络的中心,高频词汇“建筑”“自然”与之联系密切,体现出游客对拙政园印象深刻的元素。“江南”是另一个话语中心,表现出游客对以拙政园体现出的江南风情的深刻感知。另外,除去“山水”“花木”“远香堂”等描述园林物质景观的词汇,“文徵明”“王献臣”“历史”“文化”等词汇也出现在语义网络中,证明游客不止关注到园林风景,更能联想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游客用大量笔墨描述的对象即为关注点,本文将前100位的高频词进行分类,试图进一步探寻游客更深层次的话语特征。因为拙政园、园林、苏州这三个频数很高的词汇是游客游记的背景,不宜归属某一类别,因此不将其统计在内,剩余97个高频词的总频次为7789次,具体话语分类见表2。

约7%的高频词主要涉及对于拙政园景区管理方面的感受,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除此之外,三分之一左右的高频词汇描述的是园林的物质景观,涉及建筑物、自然景致以及园林的布局设计;但游客提及最多的还是在拙政园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占比高达62.53%,包括对景致的赞叹、对历史的沉思以及作为遗产地家园主人的自豪。总体来讲,游客都能够清楚地表达出对拙政园文化与自然价值的认知。尽管在游客话语会受到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影响而关注遗产的物质价值,但这并不影响游客将拙政园的文化与自然价值认知与个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语往往带有丰富的个人色彩,体现出权威化遗产话语难以表达出的情感多样性(见表1)。

(二)拙政园是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

30.09%的高频词关于拙政园遗产价值的物质载体,表明游客会在游记中用一定的篇幅对园林的建筑特色、自然景致和园林设计、字画雕刻等物质性要素进行详细描写。因为物质性景观是最直观的游览对象,也是激发游客对遗产地深层次价值产生认知的触发点。根据表1可知,游客会较多地描写拙政园的建筑细节以及匾额对联、字画雕刻等装饰物,例如:“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自古以来,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此外,园林的布局设计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也是记叙的重点:“拙政园的建筑在风貌上沿袭了宋元风范。比如中园的见山楼,就运用爬山廊暗示山意,爬上了两层冲向水中间的楼阁。廊子的屋檐和见山楼的屋檐连在一起,令人分不出哪里是单纯的爬山廊,哪里是两层的楼阁。与此同时,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藏露掩映,使山水景观显得更为开阔。”

总体来说,游客使用相对较少的笔墨描写遗产的物质载体,相关的语言表达大多体现出权威化遗产话语的特色。虽然这部分游客对拙政园价值的表述注重细节并且具有一定深度,但是以描述性语言居多,个人的情感和感受较少,总体呈现出受权威话语影响的结果。

(三)拙政园是表达情感的“记忆的剧场”

除了对于物质景观的叙述,则有超过半数的高频词(62.53%)代表了游客在游记中记述的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的强烈情感共鸣,展现出对于拙政园遗产价值的深刻理解。这样的表述呈现出的对拙政园文化与自然价值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权威化遗产话语,而融入了鲜明的个人情感色彩,构建出多元化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理解。该类型的游记内容展现出游客将拙政园作为“记忆的剧场”的游览体验。拉斐尔·塞缪尔(Raphael Samuel)提出“记忆的剧场”的概念,认为遗产地是“记忆的剧场”,遗产地具有的物质文化是进行文化表演的“剧场”,旅游者的参观过程是在“剧场”中表演的过程,并通存储在记忆中[27]。根据拉斐尔·塞缪尔的理论,拙政园对于每个游客来说是一个“记忆的剧场”。在游客的记忆中,所有的拙政园的园林要素是物质和空间载体;游客是“劇场”中的演员,他们的游览过程是“剧场表演”的内容,这些内容构建出他们个人对于拙政园遗产意义的理解。

在这部分游客中,有的游客因拙政园的地位而对之心驰神往,回忆起儿时的记忆,幼年时对拙政园的向往仍然清晰:“早在小学的时候就在课文里知道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是四大名园之一,因此我对拙政园向往已久,如今作为一名设计师,让我觉得深入其中地欣赏拙政园更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有的游客表现出对于拙政园过去的理解,虽是寥寥数笔,拙政园的历史画卷已铺陈开来:“拙政园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而其分合兴废亦最繁,为数百年来苏州风云变幻、地方盛衰、文苑风流的一个侧影。” 另有一些游客思绪穿越古今,不仅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更结合历史产生对于当代社会自我生活的思考,例如:“正值阳春三月,拙政园内花红柳绿,春光明媚。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当年的大家园林,如今成为百姓花园,的确是天地转圜,人间挪移,今非昔比。漫步于山水之间,尽享满园春色,方知,游山玩水真正人生一大快事。”简单的几句话描绘出拙政园由私人园林变为百姓花园的历史变迁。

(四)诗意的表达: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

不只是描写物质景观或叙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游客话语还体现出对拙政园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的深刻理解:“这是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意欲隐居于山林的表达方式,‘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闲适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构筑心灵净土而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属于自己身心的享乐。明代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咏》中称赞拙政园:‘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证明了拙政园作为人造园林具有很高的自然价值,同时体现了园林主人归隐田园的追求。”这位游客通过游览拙政园,通过历史知识构建出遗产意义是“隐逸”的人生观。还有一些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受拙政园园林设计和自然景观的影响,融入个人对其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的感受,例如:“东园是拙政园的序幕,中园才是繁华高潮,是拙政园最美处。东园和中园以花墙隔开,沿着花墙走,先觉得平常无奇,可一走到花墙的‘将军门,往中园一望,真是惊艳!如果将军门是取景框,那么近景是中园的荷花池,田田莲叶延伸到远处,池边杨柳摇摆,万条披拂。远景是池上的桥,桥边的亭和楼阁,再远的是山,更远的是几百米外的北寺塔。走过去,站在远香堂,看南面是小池假山,东边有绣绮亭,西边是倚玉轩,北面是荷池,而隔岸雪香云蔚亭突出于水面小山上。远景近景,参差迭换,每一步都看到不同的景。叶圣陶说得好,‘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真是一言以蔽之,中园就是这样的山水诗田园画。”

超过半数的游客在游记中的表达积极生动并富有诗意,而诗意的表达正是中国游客显著的特点。首先,游客常会引用诗词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海棠春坞是拙政园里的一个小庭院,因种植海棠而取名,‘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为文人赏心乐事之极致,庭院铺地用青红白卵石镶嵌成海棠花纹,切合这种境界。”这位游客对于文人墨客置身于海棠花下的场景感同身受,在表述情感的时候,引用了梁启超先生为徐志摩先生所做的对联,具有诗情画意,表达出对拙政园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价值的深刻理解。美好的自然景致也常使游客沉浸其中。有一位游客就将拙政园的腊梅引用王安石的诗句赋予人文色彩:“在一个墙角边几枝金黄的腊梅映入眼帘,好漂亮!‘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知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诗《梅花》非常贴切此时的意境,而我此刻想到的也是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些游客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还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荷叶摩肩接踵,无数花蕾跃出水面,纷纷攘攘,令人目不暇接。一只远处飞来的白头翁,不小心跌落在荷盖上,四顾茫然,不知所措。也许园内的荷花只有一种,可我们能看到的,却有无数种,有的尖尖如锥,有的钝圆似茭,盛开的可以端坐菩萨,初绽的羞如处子。这朵好像是红,可从花萼到花冠,从瓣尖到叶基,不断变换着深浅,以致红白相间,色彩缤纷;那朵好像是绿,混杂在荷叶中不辨真假——可世间哪有绿荷!只因为萼叶绿得太过张扬,待到花苞绽放,一定现出真身。有的花瓣谢去,露出嫩绿莲蓬,由不得想起辛弃疾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诗句。莲蓬一个个悄立枝头,莲子圆圆,就这样睁着小黑眼睛望着你,似乎有话要说。”虽然游客描述的是荷花,但荷花因种植于拙政园而被赋予了文化价值,游客的描述注重细节并善用比喻,通过荷花表达自己情感,将人与自然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当游客的情感表达关于拙政园的历史变迁,文字间的诗意就更有触及人心的力量:“园林中每一处角落都值得我们仔细的品读,斑驳了的粉墙,爬满了青苔的黛瓦,覆盖了太多岁月的气息。”“拙政园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风景,它穿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现世温柔了岁月。在这里,可以不问花开几许,花落几多;也可以不问月落几重,秋虫几喃;只风来听风,雨来赏雨,世间种种,淡然于心,俗世浮华,过眼云烟,遇到这样的光阴,只潋秋的静美入怀,心里有一点轻喜,有一点恬淡,有一点忧伤,有一点思念,还有一点小小的幸福。”在游客的感知中,拙政园整体是一处融合了文化与自然价值的园林,他们对于拙政园的历史有强烈的感知,并且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在情感表达中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充满了诗意。

六、结语

拙政园游客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他们的话语体现出个人层面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的认知,并富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虽然游客话语有时会受到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影响,更关注蕴含在物质载体上的遗产价值,更多谈及拙政园的建筑物、装饰物、自然环境或是整体园林设计体现的文化价值。但游客还是会将拙政园当作自身情感表达的“记忆的剧场”,将个人的记忆和情感融入对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的理解,联系古今,阐释遗产的当代意义。更加不可忽视的是游客的话语呈现出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他们引用并创造诗句、运用修辞手法将个人对拙政园的認同感融入个人情感,富有中国哲学观的诗情画意。因此,游客理解并认可权威化遗产话语对拙政园“突出普遍价值”的表述,但二者话语并非完全相同。部分游客话语关注物质价值的倾向与权威化遗产话语高度一致,这是二者的契合之处;还有一些游客话语更为丰富,体现了个人创造遗产意义的文化过程,既富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意,又饱含深刻的当代意义,这是权威化遗产话语没有体现的内容。

本文采用遗产思辨研究的理念,从游客视角探索遗产价值,为研究世界遗产价值观提供新的视角,对目前ICOMOS与IUCN开展的“文化-自然之旅”项目提供参考,从民众的视角探索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目前世界遗产相关机构和专家存在的问题是,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定和评估世界遗产价值,并没有广泛考虑“非权威”利益相关者(如游客)对遗产价值的构建。虽然,让“非权威”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管理过程中并不现实。但是在“文化-自然之旅”项目背景下,我们应积极采用自下而上跨学科的世界遗产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倾听民众的声音,收集普通民众对于遗产地价值的理解,这有利于认识权威化遗产话语与民众话语之间的不同,提出更加民主的、具有本土意义的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观点,并为在未来遗产实践中制定新的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张双敏)

猜你喜欢
拙政园遗产地世界遗产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苏州—拙政园
书 画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