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入途径

2021-10-27 01:13李学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

李学明

[摘要]我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冲刷与沉淀中造就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见证,传统文化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对于现代人也极具教育意义。我国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立足小学生德育的角度,剖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融入途径,以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增强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融入途径

小学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高层次的教育培养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的德育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充分融入到小学生德育中,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主义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史的凝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古文、诗歌也包括音乐、戏剧、饮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节日、中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智慧的体现,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人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功能,并且越来越多的将这种功能用于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不但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展现出我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化底蕴。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意义

(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较多的传统文化处于失传的边缘,因此借助小学德育可以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文化传承和发扬提供更多的契机。

(二)丰富德育内涵

德育没有止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一个学生多么出色,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德育,但是德育的方式比较落后,同时内涵也比较单调,德育作为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应该进一步丰富内涵,创新教学方式,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当中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对德育的兴趣,从而强化教育成果。

(三)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践行,增强文化自信关键是要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而通过在德育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特别是随着西方国家文化的涌入和新媒体的普及,很多人盲目宣传或者崇尚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在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德育成效,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从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充满信心,强化文化自信。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氛围

德育是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学生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处于这种氛围中每天自查自省,或者相互监督,从而提升德育成效,如在学校比较醒目的位置张贴一些优秀的诗句、词句或者名人轶事等增进学生德育,类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让小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告诫学生要淡泊名利。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小学生明白应该孝顺和感恩,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通过传统文化营造德育氛围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出的德育内容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成效,让学生提升对自己的言行要求,从而以道德为标准规范言行,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方式

在小学阶段最常用的德育方式就是利用好人好事或者反面教材来强化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成效,但是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体验感,德育方式比较单调,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可以创新德育方式,如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旧居,了解他们的事迹,以他们为德育榜样,不断提升德育成果;举办德育专题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发发掘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让学生表演典故如表演孔融让梨的故事,切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或者将一些优秀的电视、电影片段进行剪辑,在课堂或者课间播放,增加学生多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德育行为或者思想的认同感,明确自身道德底线,规范自身行为,如就可以将《长征》电视剧中的片段进行剪辑播放,增进学生吃苦耐劳、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等。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可以创新德育方式,取得更好的德育成效。

(三)强化传统节日仪式感,提升德育成效

传统节日是融合了信仰、行为以及饮食或者衣着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传统优秀文化表现形式,也是比较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比较著名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另外每个民族还有自身的节日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苗族长桌宴,维吾尔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雪顿节,壮族铜鼓节等。以春节为例,春节来源于年兽或者祭祀,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春节期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放鞭炮和烟花,每年的初一邻里之间都会互相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出嫁的女性初二一般都会携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小孩会得到压岁钱,很多少数民族都会穿上民族传统衣服迎接新年。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庆祝春节既是为了祭祀祖先,也是为了来年能够一切顺利。春节期间在外地工作或者忙碌的人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因此春节不仅体现了我国家庭为主的生活观念,强化了团结意识,也反映出人们积极向上、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而春节也是小学生充满期待的重要节日之一,因此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强化小学阶段的德育成效,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总结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先人在创造历史、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聪明才智,造就了我国绚烂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当中,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丹紅.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J]德育与管理,2019,(2):9-10.

[2]陈丽旭.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J].现代交际,2019(24):12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