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拳之梅花含义考究

2021-10-28 03:38霍子儒霍明彬霍明钢吴启贤霍明林霍明东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螳螂梅花

霍子儒 霍明彬 霍明钢 吴启贤 胡 际 霍明林 霍明东

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广东 广州 510288

1 螳螂拳流派简介

螳螂拳是同时兼具搏击实战性及养生保健价值的武术,[1]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素有博采众家拳术之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因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流派众多的特有现象。撇除风格相差悬殊的南派周家螳螂外,传统北派螳螂就有十多个流派名称,如在螳螂拳前分别冠以梅花、太极梅花、太极、梅花摔手、摔手、七星、罗汉、鸳鸯、六合、马猴、通臂(背)、太乙、光板、八步、八卦、八极、玉环、翻车、密门、四平、猿式、长拳、少林等等。这些流派有些互为别名实则一脉,有的截然有别,有的大同小异,关系错综复杂难于缕数。

梅花螳螂是螳螂拳中的重要流派,很多在螳螂拳发展史上举足轻重,耳熟能详的人物属此派,如梁学香、孙元昌、姜化龙等。如此重要的螳螂拳流派虽闻名遐迩,但学界对“梅花”一名的含义解释较少,纵有提及也流于表面,角度单一,既影响后学对创拳先贤深微用心的体悟,更直接削弱了人们对梅花螳螂拳的理解与风格表达。本文尝试从古典文学中的梅花意象、通过考据拳谱、仿生对比等多角度对梅花螳螂拳中的“梅花”含义作训诂研究,论证梅花的多重含义,揭示梅花螳螂拳的命名乃我国文武哲融合的例证。

2 明清著作一词多义,语带相关手法的广泛使用

明清进入了文学的成熟时期,文字作品出现了一些前代少有的笔法,如语带相关的表述,隐含多重含义。如《红楼梦》人名,如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留存),书中诗联“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等等。[2]一词多义,语带相关的取名技巧不但用之于文学作品,医学著作亦可见,如明代医学著作《明医杂著》用的“明”字同时包含“高明”“著名”和朝代名三层含义。螳螂拳古籍可上溯至乾隆年间成书的《罗汉行功短打》,清末民初的《梅花螳螂拳要论》等,后者已明确称本门为梅花螳螂拳。《罗汉行功短打》化用不少诗词名句,如写打他个“桃红又是一年春,不许渔郎来问津”化自谢枋得的“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写打下取上,打上取下之法“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出自杜甫;写扣手翻车手法“凭我一色杏花红千里,敢敌雨中春树万人家”合用了苏轼及王维诗句,此外李白、杜牧、秦观、王实甫、黄道周等名家词句均能顺手拈来化用,这些富含文学性的笔法说明本门先贤极通文墨,“梅花”命名的多义考量具备作者知识储备条件及时代背景特点。

3 梅花意象多重性与螳螂拳特点契合

梅花螳螂拳何以用“梅花”冠名?笔者考查大量文献资料,各家对此所谈不多,纵有论及也不外乎以梅花朵朵,五瓣相连等片言只语一笔带过。然则五瓣之花甚多,如梨花、长春花、鸡蛋花比比皆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有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何以历史没有梨花螳螂拳等流派名字?下文详列与螳螂拳契合的梅花多重意象。

3.1 作为老螳螂拳的寓意

梅花是“报春花”,其特立独群,引领潮流的特征历代被人们喜爱,王冕诗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便是对此的咏叹。《莱阳螳螂拳》注明梅花螳螂拳为老螳螂拳,[3]最早详及螳螂拳的古籍《罗汉行功短打》引用黄道周《榕坛问业》诗句“分明香在梅花上,看到枝头却又无”强调螳螂拳重意为主的理念;梁学香所传的《枪棍拳谱》是螳螂拳的另一本早期专著,成书年代不晚于1842年,书中有拳理“螳螂手,寒鸡步,梅花体”的阐发。后人命名“梅花螳螂”既彰显了两者拳理上的契合,又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寄望老螳螂开创螳螂拳繁荣的良好寓意。

3.2 梅花长寿与螳螂拳养生追求的契合

梅花是长寿树种,寿命可达千年。宋徽宗《腊梅山禽图》中腊梅斜出,上宿白头翁两只互相依偎,左下角瘦金体题“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姿,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可见梅花素有五福长寿之意。螳螂拳最早的古籍便有养生延寿的追求。如《罗汉行功短打》云“养气之道,莫胜于十八罗汉(功)与所谓短打者。诚能练气归神,练神归气,直养无害,塞天地而撼鬼神,则为圣为神延寿却疾”。螳螂拳对内功养生的重视还反映在梁学香《内功谱》、宋子德《(螳螂)拳谱》上,后者有使用“提举推拉,揪按抓坠”养生的歌诀,歌曰“内练八字壮先天,五脏六腑得安然,五官百骸同运到,五劳七伤不来潮,气血流通周身转,万病之中皆去焉,若能终身无空断,祛病延年不虚传”。

3.3 梅花轻盈体态与螳螂拳步身法风格的契合

梅花不同于牡丹等花卉,不爱丰腴厚重而反以清瘦脱俗为美。唐代杜牧写梅花“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宋代黄裳写梅花“凝住雪花都不下,槎牙枝上放轻盈”;明代吴从先写梅花“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元代王冕更把梅花比喻为轻盈的仙子,“仙子步轻盈,泠泠玉佩声,罗浮烟水远,诗梦不胜情。”梅花轻盈的姿态与梅花螳螂拳步身法有相通之处。宋子德《拳谱》形容螳螂拳“形如蜻蜓点水,犹如蝴蝶穿花”又带灵猴之势。螳螂拳早期不少拳师都有习猴拳的习惯,如宋子德、霍耀池。霍耀池早年更有“一代猴王”的美誉。[4]轻灵清瘦的动物为猴,而以植物类之则梅花为美。

3.4 梅花五瓣与五路同重的契合

王开文教授在《螳螂拳》一书中认为“梅花五福”又可暗喻螳螂拳手法上下左右中五路进出,机灵多变。[5]《罗汉行功短打》有“上下左右加螳螂”一说,提出了“打下取上,取上捎下,取左防右,打右防左”的理论。我们认为螳螂拳不强调中线理论,在保留中线的同时更多论及侧击。如鲍光英《梅花螳螂拳要论》认为“克敌之手正则易躲,偏则难防”,多取侧面而不从正面攻敌。螳螂拳“门论”认为在敌之外门攻敌有用二手敌一手之妙,而里门又有招之即架之妙,总体言螳螂拳具有方向灵活多变,分情况选择攻击角度的特点。

3.5 梅花绞丝手法与梅花的契合

梅花绞丝手是梅花螳螂拳独创手法,它从双手四环绞丝的“88”形进一步发展为十着二十八手的双手梅花嵌套形。单手绞丝则为五瓣梅花(见图1)。钩掳採挂,穿插带拎等手悉在其中,攻守兼备,奇正相生。人之胸腹在五瓣中心,五环重叠缠绕使前胸中腹不护而自护;五环相互之间各成绞丝,随时发出连环摔打、插打、冲打、劈打、摘打,缠抖手法亦在其中,即缠即打。梅花绞丝手既可护己又可克敌。《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序云“此梅花绞丝手法,不知者以为花法,其实非花法也。花法者只图观瞻,不切实用。梅花绞丝处处都能实用,手手都是克敌致用之手,精习之不只可御一人且可敌多人”。梅花绞丝手蕴含朴实无华之美宛如古诗中的梅花“若论君颜色,琼瑶未足珍”“有艳皆归朴,无妖可媚人”。

图1 左:双手绞丝图、右:单手绞丝图(摘自《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

3.6 梅花道家内涵与螳螂拳阴阳学说的契合

梅花自宋代始便有指代阴阳太极的道家内涵。北宋哲学家邵雍有梅花诗云“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为带有神秘色彩的预言诗之一。邵雍还创《梅花易数》《梅花心易》两占卜书,乃蜚声海外的玄学大作。《罗汉行功短打》内含大量道家哲学,如弗遑道人序云“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坎离既济未济。天地定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遂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三百八十四爻悉会于行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需乎文事者也”,道出阴阳八卦悉会于本门功夫之内。本门鲍光英先贤所传《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阐析阴阳运用之法,序云“交手之道有攻必有守,有阳必有阴,攻之道其势主进,其形多显,其劲带刚,其性属阳;守之道其势主退,其形多晦,其劲带柔,其性属阴。奇正相生,动静相倚,刚柔相济,虚实相连,攻守循环,阴阳互变,凡此数则治技者必须喻之于心,娴之于手者也”。坊间有观点认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简称梅花螳螂拳,我们从拳谱考据鲍光英所传的梅花螳螂拳从未冠以“太极”一词,因梅花已含太极意。

3.7 梅花朵朵与出手成撮的契合

梅花树作为枝壮花多的树种,以梅花朵朵为美。王冕有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武术大辞典》“梅花螳螂拳”条目云“因其出手都是三五手连在一起,恰似五朵梅花故名”。[6]《罗汉行功短打》的“当中行手三十二门连拳歌诀”首论招式连发,鲍光英《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继承发展以阴阳交合五点梅花手法以五手为一式,八式为一段,四段为一元。其中阴阳交错,攻守相成,或阴起而阳收,或先攻而后守,循环无端。其序云“天下之大,能人甚多,拳法有三千六百门岂能尽人而以一手胜之耶?唯熟识五点梅花之法,进可以制胜,退亦能自保,此万全之计也。斯术乃本门手法精华,虑其日久失传故著为图谱”。梅花螳螂拳甚重一手制胜之法,如摔手、劈掌、锁喉、撩阴、封耳、撞肋等,但一手制胜并非孤手,《梅花螳螂要论》论摔手云“摔手虽为单手,然非孤手,未发之先有其他手法以辅之,既发之后需急变其他手法以接之。”[7]可见梅不赏孤花与梅花螳螂不打孤手的拳理是契合的。本门所传歌诀“烛影摇红闪电手,连环妙着是梅花”一句坐实梅花有连环妙着之意。

3.8 梅花盘根错节与“根固”“缠绕”拳理契合

梅花是一种萌发能力极强且耐恶劣环境的树种,这与其发达强大的根系密不可分。螳螂拳讲究“枝摇根固”的特征与梅花深根固柢特点相通,稳固的下盘是活腰、顺肩、坐胯的基础,是达到攻防目的保障。梅花侧根亦发达,向四周延伸的侧根常露出地面,元代画学著作《松斋梅谱》描述梅根为“鼎足根”,形容其“鼎根出土老成形”“宛共苍龙”,牢固且易勾绊行人。元代张可久有“诗吊汨罗魂,醉卧梅花树根”的曲子就是对此的生动描述。螳螂拳的玉环步、揪步、缠勾腿亦如“鼎足”有勾绊缠绕的特点。如白虎洗脸配合步法入敌脚后阻敌退路,[8]《少林衣钵真传》对缠勾腿亦多有论述,如“鸳鸯交颈缠勾腿,底漏崩阁洗虎脸”[9]。

3.9 横斜怪奇与螳螂手形的契合

《松斋梅谱》论及画梅五要为“屈曲、干怪、盘旋、枝清、遒坚、花奇”,[10]此与螳螂拳重屈曲怪奇缠绕之理甚通,其书第五卷枝干图谱载20图其中一名“螳螂爪”并题诗曰“形似螳螂爪未收,却宜安顿抱枝头,豪端不可常挥扫,聊取斯名谱上留”。本门命名是否受《松斋梅谱》启发有待进一步探究。我们通过对比宋徽宗《梅花绣眼图》,王冕《墨梅图》等画梅名作与螳螂手形亦见两者相似之处。范成大《范村梅谱》中说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咏梅名句“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都是针对梅枝横斜的特点进行鉴赏。螳螂拳很多地方继承了长拳出手长,姿势舒展大方的风格,重视出奇不意,《罗汉行功短打》列出顺步偷手、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破掌、反身疾入、韩通通臂的七长之妙,这与梅枝以横斜怪奇为美是相通的。“横斜”的描述亦见诸于螳螂拳古籍,如《梅花螳螂拳要论》绞丝手法就有“绞丝妙处胜双环,里外横斜顺势缠”一诀,可见横斜是梅与螳螂拳共有的重要元素。

3.10 “以曲为美”与手成三弯迂回侧击的契合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病梅馆记》中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螳螂拳理源于道家哲学的甚多,尚“曲”之用。《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意指曲直表面对立实则是统一的。“直”不过是把曲切断分割,故《易经·系传》有“曲成万物”的说法。有曲则能含直,能屈则能伸,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长拳发展到螳螂拳明显的变化是螳螂手法往往通过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成三个曲度,伸则放长击远,收则短打擒拿,这使螳螂拳兼具了“长拳”与“短打”两要素。“曲则全”又解作委曲利于保全,欲达目的须学会暂时退避或顺势宛转,因此螳螂拳有“转环论”“偷漏手”“十二柔”等避敌锋芒的理论。“曲”亦含隐曲之意,其机甚微,其成则大,《梅花螳螂拳要论》强调“直则迹显,曲则形晦”,因此梅花摔手以隐晦难防为招式特点,攻其不备。

3.11 梅花之美的丰富性与螳螂拳风格多姿的契合

“何当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一树梅花一树诗”都是写梅花之美丰富性的名句;梅花有着丰富多姿的寓意常用于比喻风格丰富的事物,如南宋文学家姚勉在《梅涧吟稿序》中以梅喻诗:“郊寒岛瘦由浅溪横影得之;庾清鲍逸由疏花冷蕊得之;李太白出语皆神仙,由轶尘拔俗之韵得之;杜子美一生寒饿,穷老忠义由禁雪耐霜之操得之,果能是则可与言诗矣,然则求诗于诗不若求诗于梅。”螳螂拳是一开源系统,糅合明清的各种拳法风格,其开放包容性决定其道佛结合,器械套路众多,长短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罗汉行功短打》强调“长有七长之妙,短有八短之强”。长短刚柔为对立统一的风格,各自成趣又相反相成,缺一不可,宛如唐诗世界的李白与杜甫风格迥异,但正因于此才成就唐诗之美的丰富性。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与“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意境不同但相互映衬,共同还原梅花多姿之美。

3.12 “暗香”和“写意”与“得其意忘其形”拳理契合

梅花重写意之美。相传宋代画家宋伯仁喜爱画梅,每当梅花开放他便细致观察把梅花的多种姿态画下来,有《梅花喜神谱》传世。然而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对梅花写实画法甚为不屑,主张画梅应求神似非形似,并作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从此形成画学理论中梅花重写意一说。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文学角度看古人对梅花的赞美亦以花香所代表的梅韵为胜。姜夔所创著名词牌《暗香》《疏影》命名深知梅韵重意不重形,“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名句皆见重韵舍形的意味。《罗汉行功短打》以“分明香在梅花上,看到枝头却又无”的诗句最早完成了螳螂拳与梅花的挂钩,启示后人螳螂拳有别于一般重形的象形拳乃重意的武术,而非对螳螂动作的刻板模仿。

3.13 梅花谦逊不争品格与螳螂不争攻拳理的契合

有别于千花万卉,梅花自古被赋予谦逊不争的美德,陆游《卜算子·咏梅》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毛主席诗词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些都是赞美梅花不争品格的名句。梅花虽是一年最迟开放的花卉,但却成就了报春花的美名,唐代诗人朱庆馀说“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张谓说“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种“最后发”而成就“最先开”的效用与梅花螳螂拳继承俞大猷《剑经》“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的思想强调“己不先发,后发制胜”的拳理是契合的,也符合螳螂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的捕食风格。《梅花螳螂拳要论》指出“不擅搏者每喜抢先出手,自谓先发制人稳操胜券,亦知此乃为人搭桥,非惟不胜,反足致败乎。抢先出手,其弊有五:敌我相峙先以虚实示人,一也;未审敌之虚实贸然孤军深入,二也;前锋既出势难回顾,三也;分兵远出空城难守,四也;击敌不中为人所乘,五也”。笔者曾对不少搏击赛胜负作统计,印证抢先功敌者多为败方,谨记该点对搏击实战有重要意义。

3.14 傲霜斗雪精神与螳螂无畏的契合

螳螂是以勇猛著称的昆虫,虽然身形相对细小,却能通过动静、刚柔与智慧的结合捕猎比自己庞大得多的动物。我们学习螳螂拳就要学习其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斗志。然而螳螂捕食乃损彼益己之行为,其勇亦难免让人有“螳臂当车”的联想,如何修正螳螂“有勇无德”“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负面形象?梅花螳螂拳宗师梁学香著拳谱名曰《可使有勇》,语出儒家经典《论语》,原文“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便有寄望以儒家学说修饰匹夫之勇形象的意愿。本门先贤霍耀池家训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留有阐释:“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也,气傲欺人事事皆因经历浅,才高超众时时只唯折磨多。有勇之人应有虚心、容忍、毅力、量度,经过刻苦耐劳,平日肯学习用功,事先掌握独到技能,做事灵活巧妙,不能有一朝之愤,否则亡其身及其亲;做到百折不灭,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此方为勇也。”我们认为梅花“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的傲霜斗雪精神跟螳螂之勇是契合的,“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风骨不具侵犯性,是感应时代潮流作出之勇。陆游写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从“勇”到“高坚气节”的升华使得“梅花”“螳螂”组合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加成作用,极大程度提升了螳螂拳之勇的道德美,这与梁氏引用儒家典籍命名拳谱的思路是一以贯通的。

3.15 儒家报国爱民价值观与武德追求的契合

梅花是民族英雄之花,如凭吊史可法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以梅花入题,国父孙中山先生葬于南京梅花山更是毋庸多言。梅花在儒家文化中有着崇高地位,宋人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所谓“天地心”我们认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报国爱民之心。这已超出岁寒三友坚韧不拔、清高孤傲形象。进得修业,明德惟馨,广州螳螂拳会传授螳螂拳首重武德教育,而武德教育最紧要者乃爱国爱民教育。螳螂拳是集道佛儒一身的武术,从诞生之初的王郎抗清传说,到古籍喜用谢枋得、黄道周等民族英雄诗句,再到抗日期间螳螂拳太乙刀、引龙出水刀杀敌等故事无不印证着其秉承的爱国基因(抗战时曾激励无数国人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源于1937年10月黄河保卫战期间螳螂拳600多勇士在国民革命军29军以螳螂拳刀法杀敌殉国的事迹)。当代太极螳螂拳传人徐小明博士执导影视作品融入螳螂拳与家国精神,《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等经典影片奏响香港爱国音像作品的最强音,影响无数华人成长。再如本门鲍光英弟子刘淡锋投身革命事业出生入死;霍耀池医武双全,济弱扶倾以仁者爱人之心行救死扶伤之事,遗训“上孝效报社稷、积德于民,中孝效报国家、施仁于众,下孝无愧于心、与人为善,扶孝始于伺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些都是梅花所代表儒家精神的生动写照。辛弃疾说梅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除技艺传承外彰显螳螂拳之梅花品格及传颂历代拳师的爱国事迹是武术传播亟待加强的工作。

4 结语

儒家学说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武术从来不应该脱离文化而存在。全面并深刻理解梅花意涵不但对梅花螳螂拳的风格演绎及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对文、武、哲文化的整合研究和允文允武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是中华情结与“以戈止武”人文精神的注脚,是东方武术有别于西洋搏击的道性所在,承载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猜你喜欢
螳螂梅花
小螳螂
螳螂
螳螂
梅花颂
螳螂
螳螂
梅花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