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蚕N2新、旧品系饲养成绩对比试验

2021-10-28 00:59黄扬玉兰艳妮李枫烨吴静颜谭福洋浦月霞
广西蚕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种品系发生率

黄扬玉,兰艳妮,李枫烨,吴静颜,谭福洋,浦月霞*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530007)

桂蚕N2 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的适合亚热带地区饲养的抗血液型脓病(BmNPV)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1]。该品种抗高温多湿性能强,对高温闷热气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易养,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对叶质适应性较好。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对桂蚕N2进行各级蚕种扩繁,2013年在农村推广使用,期间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稳定[2]。韦廷秀等[3]统计分析了2012年秋季—2015年秋季期间11 批桂蚕N2 农村饲养成绩,结果表明,桂蚕N2与同期两广二号相比,中系NC9C、NC99R 原种茧平均死笼率显著降低,日系NJ7、NJZ 原种茧死笼率相差不大;张原种制种量正交种显著提高,繁育成绩优于两广二号。但在桂蚕N2 的三级原种繁育过程中,发现中系亲本的卵量较少,不良卵较多,容易出现生种,有效卵圈少、折净率比两广二号低,日系亲本NJZ 容易出现较多不产卵蛾、空圈较多等问题[4-6]。5~7 h不同交配时长对NJ7的产卵性能无影响,但NJZ 交配6~7 h,能增加有效产卵蛾圈、增加单蛾产卵数[4]。针对桂蚕N2 原种出现的问题,课题组于2016—2018年对桂蚕N2的中系亲本进行大蚕期全天候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饲养,日系采用回交方式,优化筛选,选出化性稳定、产卵量高、不良卵率低的蛾区及个体继代,建立新品系。本试验将桂蚕N2的新、旧品系进行饲养成绩对比,调查新旧品系原原种强健性和生种发生率,原种不良卵率及平均单蛾卵量,综合评价新品系的性能特点,以期为该品种今后的繁育工作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蚕品种:桂蚕N2 亲本NC9C、NC99R、NJ7、NJZ的新、旧品系,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繁育科。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为2018年6月、8月和10月。将桂蚕N2新、旧品系的中系亲本NC9C、NC99R 和日系亲本NJ7、NJZ分别饲养至上蔟,待化蛹出蛾后,自交产卵,生产制作原原种,调查其病蚕率、蔟中减蚕率、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和生种发生率;饲养桂蚕N2的4个亲本新旧品系,分别饲养至上蔟,待化蛹出蛾,对交产卵,调查原种的孵化率、不良卵率、平均单蛾卵量。

饲育标准为小蚕期温度28~29 ℃,相对湿度90%~95%;大蚕期温度26~27 ℃,相对湿度80%~85%。上蔟、种茧保护及产卵室温度26~27 ℃,相对湿度为75%~80%。产卵后将蚕种置于25 ℃的室内保护4 d后,移至冷库(2~5 ℃)保护约90 d。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强健性指标主要有虫蛹统一生命率、病蚕率、蔟中减蚕率和死笼率。

死笼率(%)=死笼数÷结茧颗数×100,虫蛹统一生命率(%)=幼虫生命率×(1-死笼率),病蚕率(%)=病蚕数÷饲育头数×100,蔟中减蚕率(%)=蔟中减蚕头数÷饲育头数×100,生种发生率(%)=生种发生蛾圈数/调查蛾圈数×100。数据分析利用IBM SPSS 21.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桂蚕N2新、旧品系原原种强健性调查结果

桂蚕N2 新、旧品系强健性的4 个指标即虫蛹统一生命率、病蚕率、蔟中减蚕率和死笼率调查结果见表1。经过3 批饲养试验,发现桂蚕N2 新、旧品系中的4 个亲本的虫蛹统一生命率、病蚕率、蔟中减蚕率和死笼率差别不大,说明原原种新、旧品系的强健性基本保持不变。

表1 桂蚕N2原原种强健性的4个指标调查结果

2.2 原原种生种发生率调查结果

家蚕是以卵滞育越冬的昆虫,没有滞育期的卵称之为非滞育卵。非滞育卵在生产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卵后卵色不变经10 d 左右就孵化称为生种;另一种是产卵后卵色变成固有色,以后在当年内陆续孵化称为再出卵[7-8]。诱发生种的内在条件是在蛹期雌蛾咽下神经节不分泌滞育激素(DH),蚕卵不进入滞育期。诱发非滞育卵的外部因素有温度、光线、湿度、空气、桑叶等。

桂蚕N2 原原种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见表2。在高温多湿、光照的不良环境下中系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旧品系。中系品种NC9C 旧品系的生种发生率为20.28%,新品系为10.09%,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比旧品系降低了10.19 个百分点;NC99R 旧品系的生种发生率为16.64%,新品系为6.62%,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比旧品系降低了10.02个百分点;NJ7 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比旧品系稍低些,两者分别为1.09%、1.70%;NJZ 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比旧品系稍低些,两者分别为8.84%、9.06%。不同品种之间比较,生种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NC9C>NC99R>NJZ>NJ7。

表2 桂蚕N2原原种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

2.3 桂蚕N2新、旧品系原原种的强健性及生种发生率的方差分析

对桂蚕N2 中系原原种的强健性指标及生种发生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NC9C新、旧品系的虫蛹统一生命率(P=0.931>0.05)、病蚕率(P=0.732>0.05)蔟中减蚕率(P=0.908>0.05)和死笼率(P=0.463>0.05)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新品系的强健性与旧品系保持一致。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P=0<0.01)差异极显著。

表3 桂蚕N2中系原原种的强健性及生种发生率的方差分析

NC99R新、旧品系的虫蛹统一生命率(P=0.916>0.05)、病蚕率(P=0.922>0.05)、蔟中减蚕率(P=0.736>0.05)和死笼率(P=0.930>0.05)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新品系的强健性与旧品系保持一致。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P=0<0.01)差异极显著。

桂蚕N2日系原原种的强健性指标及生种发生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NJ7新旧品系的虫蛹统一生命率(P=0.981>0.05)、病蚕率(P=0.910>0.05)、蔟中减蚕率(P=0.809>0.05)和死笼率(P=0.785>0.05)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新品系的强键性与旧品系保持一致。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P=0.008>0.05)差异不显著。

表4 桂蚕N2日系原原种的强健性及生种发生率的方差分析

NJZ 新、旧品系的虫蛹统一生命率(P=0.934>0.05)、病蚕率(P=0.997>0.05)、蔟中减蚕率(P=>0.05)和死笼率(P=0.961>0.05)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新品系的强健性与旧品系保持一致。新、旧品系生种发生率(P=0.654>0.05)差异不显著。

续表4

2.4 桂蚕N2新、旧品系原种产卵成绩调查结果

经过3批饲养试验,调查桂蚕N2新、旧品系原种产卵成绩。调查显示(表5)原种单蛾卵量都保持在350 粒以上,比旧品系稍多。NC9C×NC99R 新品系平均单蛾卵量、孵化率比旧品系稍高,新品系平均不良卵率为7.06%,旧品系为12.07%,新品系的不良卵率比旧品系下降5.01 个百分点;NC99R×NC9C 新品系平均单蛾卵量、孵化率明显高于旧品系,新品系平均不良卵率为6.11%,旧品系为11.12%,新品系的不良卵率比旧品系下降5.01 个百分点;NJ7×NJZ 和NJZ×NJ7 新、旧品系的孵化率、不良卵率相差不大,NJZ×NJ7新品系的平均单蛾卵量明显高于旧品系。

表5 桂蚕N2原种新、旧品系产卵成绩调查

对桂蚕N2 中系原种的产卵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NC9C×NC99R 新、旧品系的孵化率(P=0.006<0.01)差异极显著,平均单蛾卵量(P=0.058>0.05)差异不显著;不良卵率(P=0<0.01)差异极显著。

表6 桂蚕N2中系原种产卵成绩方差分析

NC99R×NC9C 新、旧品系的孵化率(P=0.174>0.05)、平均单蛾卵量(P=0.132>0.05)差异不显著;不良卵率(P=0<0.01)差异极显著。

桂蚕N2日系原种的产卵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NJ7×NJZ 新、旧品系的孵化率(P=0.093>0.05)、不良卵率(P=0.133>0.05)、平均单蛾卵量(P=0.208>0.05)这几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表7 桂蚕N2日系原种产卵成绩方差分析

NJZ×NJ7 新、旧品系的孵化率(P=0.014<0.05)差异显著;不良卵率(P=0.080>0.01)、平均单蛾卵量(P=0.228>0.05)这两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3 小结

通过开展桂蚕N2 的4 个亲本新、旧品系饲养成绩对比试验,发现新、旧品系的虫蛹统一生命率、病蚕率、蔟中减蚕率和死笼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新品系的强健性与旧品系相差不大。通过使用大蚕全天候光照的饲养技术,累代定向选择化性稳定的个体,可以使桂蚕N2 新品系的生种发生率显著低于旧品系。说明经过多代选择,桂蚕N2新品系的中系亲本化性逐步趋于稳定,不易发生生种。中系原种新、旧品系的孵化率、平均单蛾卵量差异不显著,新品系不良卵率明显低于旧品系。通过对桂蚕N2日系亲本继续回交固定,选留发育经过较短的蛾区继代,形成了新的品系,桂蚕N2 的产卵性能、孵化及发育的整齐度有较大提高。

4 讨论

本试验通过采用两段高温感光催青,即催青前期(蚕种出库的第1~4 d)温度24~25 ℃,干湿差2.0~2.5 ℃,自然光照;催青后期(第5~10 d)温度27~28 ℃,干湿差1.0~1.5 ℃,感光18 h;见点后全黑保护,促使孵化齐一,可以稳定化性。通过精选良卵,保证了蚕卵的品质,确保强健的家蚕个体;并通过适量饲养,调节合适的密度,精养小蚕,满足大蚕良桑饱食,使蚕体强健,减少个体差异,饲养出优良的亲本,生产出优质的蚕种。NC99R发育经过短,小蚕温度应控制在28.5 ℃以下,如温度过高,结茧很小,2~3 龄眠起,应注意补湿,如干燥则会引起眠起蜕皮困难。NC9C容易产生半化蛹,化蛹期间要注意补湿。中系大蚕期和蛹期要注意避免长光照,以免引起化性不稳定产生生种。NJ7对叶质要求较高,饲养温度比标准饲育温度高0.5~1.0 ℃,可保持发育整齐。NJZ 抗湿性稍差,忌湿叶,交配时间稍长(约5 h)。本试验只研究了桂蚕N2中系大蚕期全天候光照饲养技术,其蚕卵期及蛹期对光线的敏感度仍需进一步研究。日系品种做了2批蚕期光照试验,因日系蚕期对光照不敏感,只做回交固定,形成新品系。日系新品系发育经过缩短,发育较整齐,孵化率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原种品系发生率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郴州地区优质烟蚜茧蜂品系的筛选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冀东地区冬小麦新品系主要性状及产量相关性评价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甬优系列不同组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试种表现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