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瘤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

2021-10-28 12:4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性激素肌瘤子宫

彭 程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001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包块、子宫出血以及疼痛等,常见于育龄女性,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25%~30%,而绝经后子宫肌瘤则停止生长并萎缩[1]。既往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摘除的方式,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米非司酮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2]。本文探讨分析宫瘤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及对血清Ang-2、EGF、NF-κBp65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32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6.48±4.28)岁;临床病程5~22个月,平均病程(12.94±2.17)个月。对照组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7.24±5.21)岁;临床病程6~19个月,平均病程(13.27±2.42)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肌瘤临床相关诊断标准;②单个瘤体最大直径≤6cm;③年龄18~50岁;④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绝经期女性;②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异常患者;③合并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④合并精神障碍史患者;⑤过敏体质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片(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H20064188,规格:10mg/片)口服,30mg/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瘤宁胶囊(江苏晨牌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20050252,规格:0.45g/粒)口服,6粒/次,3次/d,连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3],痊愈:患者子宫肌瘤、临床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瘤体直径缩小50%以上,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瘤体直径缩小25%~49%,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瘤体缩小不足25%甚至出现增大,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性激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包括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以及卵泡雌激素(FSH)。(3)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4.85%(χ2=4.181,P=0.041<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血清性激素水平 治疗后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LH、E2以及FSH)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2.3 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变化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发于生育期女性,而目前对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与遗传、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以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4]。子宫肌瘤的常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而手术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较高,且手术治疗创伤大,可能造成患者生育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心理以及身体健康[5]。因此,药物治疗成为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

米非司酮作为一种类固醇类的抗孕激素制剂,具有抗糖皮质激素以及抗孕激素作用,能够与子宫孕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降低黄体支持功能,从而引起肌瘤的萎缩[6]。但是由于米非司酮单独应用其依赖性较强,停止服用后药物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其远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宫瘤宁主要成分包括海藻、三棱、党参、石见穿以及甘草等,其中海藻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三棱破血消症、行气消积、祛瘀通经;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石见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宫瘤宁胶囊具有活血镇痛、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升高,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7],提示宫瘤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有助于患者性激素水平的降低。Ang-2、EGF作为血管生成的核心因子,研究认为,Ang-2、E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NF-κB是有着多方向调节性能的转录因子,与子宫肌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诱导子宫平滑肌的增殖、分化,从而促进瘤体的形成[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ng-2、EGF、NF-κBp6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联合用药可显著抑制Ang-2、EGF、NF-κBp65表达,这可能也是其抑制子宫肌瘤进展的机制之一。

猜你喜欢
性激素肌瘤子宫
自拟安更汤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非脱垂子宫应用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45岁及以上未绝经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跟踪导练(五)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276例中枢性性早熟女童性激素基础值与激发值关系的分析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
不同剂量来曲唑对11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SHBG与性激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