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临床护理干预对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护理价值

2021-10-28 12:40李亚丽黄玉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射频护理人员

张 欢 李亚丽 黄玉琪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在三叉神经区域产生的反复发作性电击样剧烈疼痛称为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时通常会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一旦发病患者就会感到疼痛难忍,疼痛呈间歇性发作,面颊部为疼痛的主要部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由于发作周期较长,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还会对其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射频热凝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除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外,还能减少疾病复发,为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还需配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良好预后[2]。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只是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需求给予配合,无法对患者的感染、复发情况进行预防,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甚至还会引发医患纠纷,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基于此,本文对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强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8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纳入标准:经CT、MRI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效果不显著者;存在面颊部反复性疼痛发作者;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接受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近期出现过重大变故导致情绪受损严重者;经CT、MRI检查后发现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者;由牙龈疾病引起的面颊部疼痛者;存在理解能力、沟通能力障碍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血液疾病、心肝肺肾等重要功能障碍疾病、穿刺部位皮肤病变者。对照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8.97±3.22)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54±1.28)年;疼痛部位:第2支19例、第3支15例、第2支合并第3支9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9.33±3.3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32±1.65)年;疼痛部位:第2支19例、第3支14例、第2支合并第3支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已予以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射频热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包括:术前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协助其完成常规检查;将手术原理、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向患者讲解疼痛的性质,使其能够对自身疼痛情况进行正确评估;为患者提供安静、温湿度适宜、整洁的病房环境,对其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为其提供生活指导。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临床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强化术前护理。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可指导其进行部位按摩以缓解疼痛,如选择眼部上方神经以及上颚、下颚神经按摩,3次/d,15min/次;以患者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鼓励其与家属、朋友或医护人员进行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以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为预防术后口腔感染的发生,需指导患者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术前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关注,针对其存在的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进行疏导,还可鼓励家长及病友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减轻其孤独感、无助感,使其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2)强化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提前准备好射频治疗仪、穿刺包、麻醉药物、急救用品等,带患者进入治疗室后,先对其姓名、性别、床号、疼痛侧、属支等进行确定,协助其卧于CT台上,头部后仰30°并使用胶带固定于头架上,将定位栅放置于患侧脸部。将心电图电极、氧饱和度探头、血压检测袖带等监护设施安放好,并于患者小腿处贴上射频接地电极。待扫描完成后对穿刺针点进行标记,然后打开穿刺包,将射频穿刺针、射频电极等放入,倒入消毒液后协助医生进行麻醉。当扫描检查发现穿刺成功后,打开射频仪,根据患者的病情设定运动测试参数,完成电生理测试后再次确定位置,将射频热凝模式开启,设定热凝的温度、时间、输出功率等参数,就可完成热凝过程。护理人员需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3)强化术后护理:返回病房后协助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位卧床休息,若术后3h身体无异常则可进行正常饮食与活动。术后患者由于出现局部炎症、肿胀,所以会产生疼痛感,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以免其对治疗效果失去信心,并通过抗炎、镇痛输液、冰袋冷敷等措施缓解疼痛。部分患者由于射频电热刺激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需遵循医嘱给予其止痛剂、镇静剂,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力。术后患者的原疼痛区会存在麻木感、感觉减退,护理人员应告知其这是正常现象,第2、3支射频后牙龈、颊黏膜、上颚等均会存在感觉迟钝,对食物温度感觉不灵敏等问题,提醒家属在饮食上应尽量避免给予其过热的食物和饮品,以防止对口腔造成损伤。热凝过程中若对第1支造成损伤,术后会出现角膜反射减退、麻痹性角膜炎等情况,护理人员需在术后对患者的眼角膜进行护理,保持眼部清洁,必要时可佩戴眼罩。(4)出院指导:出院前,护理人员需提醒患者每日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并每周与之保持1次电话随访,监督其按时服药,并提醒其定期回院复查。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注意术后的头部、面部保暖,切勿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洗脸;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宜熬夜玩手机而造成疲劳;鼓励患者日常做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并统计两组的护理满意度。(1)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3]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在游标尺上标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请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上选择一个可以代表疼痛度的数字。(2)并发症、复发情况:常见并发症有唇周疱疹、脑脊液漏、肺部感染、面部麻木;若患者治疗后3个月再次出现面颊部反复性疼痛,经CT、MRI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则可判断为复发。(3)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表请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操作熟练程度、衣着整洁度等,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9.68±6.45)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75±3.51)分(t=2.76,P<0.05)。

3 讨论

射频热凝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型措施,其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所以获得了广泛运用。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疼痛,且其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不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还会提高术后复发的风险[4]。常规临床护理仅从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告知注意事项、环境护理、生活指导等方面进行干预,对于患者存在的心理与生理不适感并未给予重视,所以导致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不明显,也无法有效控制复发[5]。本文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优于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5)。因为观察组在术前、术后均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干预,通过按摩、转移注意力、冷敷等方式缓解其疼痛感,令患者对于术前、术后的疼痛均有明确的认知,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而提升了护理效果,令疼痛感减轻[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漱口、术后则提醒其注意头部和面部护理,在饮食上除了营养均衡搭配外,面部、头部保暖到位,面部麻木、脑脊液漏的情况便有所减少,而漱口、注意饮食温度则可以避免口腔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唇周疱疹、肺部感染的发生[8-9]。而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开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避免由于操作不当或疏忽细节而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出院指导除了可以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和复诊外,还能够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其护理满意度的提高[10],如本文结果所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强化临床护理干预对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射频护理人员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低场核磁共振短死时间射频线圈与射频开关的设计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及综合射频一体化设计
治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