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的育人之道及现实启示

2021-10-28 15:34蒋苏雅阳慰敏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蒋苏雅 阳慰敏

摘  要:曾国藩向来重视家庭教育,即便身在军营,也不忘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他的著作《曾国藩家训》一书中所提到“孝悌”“勤儉”“敬恕”的教育理念以及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传统家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家训”特指父祖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相继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随着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家训内容不断丰富,价值意义不断突显。曾国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曾国藩历来备受争议,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以及措施却是备受赞誉的,在他的所有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莫过于《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家训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培养孩子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家训中的育人之道

(一)曾国藩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曾氏先辈治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藩在祖父提出的“八字三不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问、经历,又提出自己的治家理念“八本”“三致祥”。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此外,曾国藩还多次教育孩子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走路宜重,说话宜迟”等。

1.孝悌——为人之本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论语》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的首要之本。

在曾国藩家训中,他提到父亲竹亭公教育人,专门强调一个“孝”字,父亲年轻时侍奉父母恭敬,晚年爱护亲人都是处于至诚之心。而他自己也始终践行着“孝”字,他常年在外为官,陪伴父母时间非常少,但他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朝中事物有多繁忙,他都从未中断与父母的书信来往,时常关心父母,在曾国藩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是极为珍贵的补品,也是非常难得的,对于出相入将、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来说,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当时曾国藩只是翰林院编修,工资非常微薄,他依然会为了父母身体健康去给他们买昂贵的补品,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他在家训中提出“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不仅在物质上要关心父母,还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悌,即敬爱兄长。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国藩在书信里也时常教导儿子纪泽,作为兄长,应时常勉励帮助弟弟,“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他自身也将教诸弟进德看作自己的分内之事,他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2.勤俭——治家之本

曾国藩在其治家理念中提到“治家以不晏起为本”,他也时常在书信中提到曾氏先祖都有早起的习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时刻保持这一习惯,所以我们在其家信中,也能时常看到他询问儿子“早起否?”“诸弟妹早起否?”无论是劳作,还是学习,曾国藩都希望自己家族的人能戒惰尚勤。一曰勤劳,二曰有恒,曾国藩说他自己在练字上没有恒心,以致后来吃了很大的亏,希望后辈们能以此为戒,凡做事皆要有恒。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他反复强调家中不可有多余的田产和银钱,即便是嫁女,也规定用二百金做嫁妆,衣服不宜多制,也不宜绚烂。他自己作为将相,所有衣服也不值三百金,皆可见曾国藩自身生活作风简朴,这也是他奉行的治家之本。

3.敬恕——修身立德之本

曾国藩一代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之法。他说:“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并且他提出了“敬”“恕”的具体表现,“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传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

曾国藩多次写信询问儿子纪泽,“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他告诉儿子,“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法,则入德之基也。”在他看来,说话迟钝、行动厚重是“敬”的体现,也是修身立德的基础。

(二)曾国藩的教育方法

1.潜移默化

良好的家风能使子弟家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约束和激励子弟,使他们继承和光大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曾氏家族能长盛不衰、后代人才辈出,正是由于这种家风的形成。曾国藩祖父有“八字三不信”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又提出“八本三致祥”教育理念,这都是有利于家风的不断延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族中子弟以此立身。

2.以身作则

曾国藩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此他凡事都以身作则。他告诉儿子“家中大小事物,以早起为第一要义”,他自己始终坚持早起,他还告诉儿子曾氏祖先早起的故事,以此勉励后辈。他希望儿子每日能坚持看、读、写、作,他自己也尽力做到,后来即使军中事物繁忙,他也始终坚持练字。

3.宽严相济

单就和儿子纪泽谈论学习一事,我们也可以窥见曾国藩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曾国藩因为常年在外,所以不能时常与孩子们相聚,但是他依然时常关心儿子的学业,在他给儿子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子学业上的知道非常细致。对于练字具体到如何用笔、如何用墨、如何选帖、如何临摹,还在信中亲自示范如何用笔。对于儿子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他也是大为赞赏。

但是,在教育上曾国藩也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儿子在给他的来信中要将自己胸中见识到的、书本上学到的,放开来谈论,不可以写得太过简单,他要以此考察儿子是否进步,并且要求儿子对于他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复与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曾纪泽与曾纪鸿两兄弟也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曾国藩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曾国藩家训中的育人理念和方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教育首先注重德育

在现代社会中,当出现重大犯罪时,人们总会将目光聚集到犯罪者的家庭、教育背景,试图从这两点去寻求其犯罪原因,而事实证明这些犯罪者的犯罪原因往往就是与家庭、教育有关。

如今,家庭里一个孩子被數个家长呵护着成长,饭桌上的第一口饭菜也往往是进了孩子的嘴,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长幼秩序的理念,而在学校教育里,唯分数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的礼仪也被忽视。所以急需培养孩子的勤俭、敬恕的理念,才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之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内在的品质,曾国藩一生践行着早起的习惯,这也是后来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而习惯的培养应是从小做起,正也是传统家训中提出的“养正于蒙法”。

(三)教育者应做好垂范

要想教育好孩子,教育者应首先做好垂范。由于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年幼的孩子,手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对此现象都十分苦恼,于是明令禁止不许玩手机,可转过身,自己却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做法又如何能让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呢?回顾历史,孔子在教育子弟要好学时,自己也是做到了勤奋好学,才有了弟子三千的佳话。

传统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或有一些方法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其中仍有很多精华需要我们学习并运用到现代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檀作文(译注).曾国藩家训[M].中华书局,2020.

[2]【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冯文全,高攀.曾国藩家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8).

[4]沈龙辉.曾国藩家训中耕读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7).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