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中美术理论与造型基础教学问题探析

2021-10-28 20:27汤祖雷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7期

摘  要:推动美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理论与造型基础两者如同一人之左右手,两手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发现感知美、分析研究美、探索实践美、传播分享美。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造型基础;美术理论。

一、美育教育主要目标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意见提出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还提出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美术理论与造型基础教学问题

推动美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学生同时进行美术理论学习,以及造型基础的训练,眼手共进才能发现感知美、分析研究美、探索实践美、传播分享美。

但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美术理论课程一般占比较少或课时系数较低,造成看的不多、听的不透、思的不深。而造型基础课程又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足,造成练的不准、学的不足、画的不好。

造型基础教学出现“应试思维”“重技少思”或“说多少练”情况。高中应试美术教育的短时间突击,遗留了各式各样的造型问题,未真正解决的情况下,又让学生进行几何、静物、石膏、真人造型中重复以往教学模式。过分推崇技术的单一训练,也未及时与时俱进,更新改善造型材料工具,比如电脑图像软件技术的运用,更高效的辅助画面的完成。造型基础课程学生比教师画的好的并不占少数,基础教学教师往往接触后续毕业创作教学较少,容易出现教学脱节。

美术理论教学出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或“不考不学”情况。课堂教学模式中单一书本讲授、PPT念读,不能切合时代变化多维度进行教学。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艺术判断不足,需要保持持续深造,其根源在于“终身学习”理念认识不足,往往出现讲授一次课,重复无数次的机械教学。再者艺术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课后忙于应付作业完成,无时间缺口进行思考,更别谈学习兴趣与积累。往往最后学生出现不考不学的尴尬情况,只有教师划考试重点的时候,学生不再玩弄手机,才抬头“聚精会神”。

三、美术理论与造型基础教学改善

“眼高手低”“眼低手高”各有不足,也在教学过程会反复出现,学生应该具备美术思维方式、美术观察方法、美术表达能力。理论与造型如同一人之左右手,两手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发现感知美、分析研究美、探索实践美、传播分享美。

美术理论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输,需结合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维度,需教师自身的认知素养与视野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理念与“学富五车”素质结合。需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利用率,训练如何短时间内吸引学生胃口讲授能力。打造美术理论教师教学竞赛、试点学生翻转课堂教学。运用网络资源,多以图片、视频、肢体语言等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生动性。同时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总结后成为理论,理论归纳后指导实践。还需具备一定造型实践经历,这样才能更讲到点上。例艺术语言、创作构思、画面表现等,不仅仅只是学习历史大师成功案例,还可结合教师本人或往届学生实践经验,哪怕是失败案例讲解,使学生能更真实的接受教学。

造型基础教学需要注意课程教学示范完整性,注重画中教、教中画的循环规律。定期进行美术展览展示基础教学成果,加强最新数字艺术软件掌握熟悉,实时更新材料工具。试点理论教师与造型教师进行学期互换,教师定期参与毕业创作设计带班或就业对接帮扶等服务。

参考文献:

[1]甄巍.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第1期

[2]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4).

[3]岳文韬.高职院校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汤祖雷(1991年4月),男,重庆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