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背景下对竹文化体育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

2021-10-29 13:24
竹子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竞技资源体育

邸 静

(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719000)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研究、培育以及利用竹子制作各类型器具的国家,中华文明对竹子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距今6 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1-2]。在长期的使用与融合发展过程中,竹子逐渐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等融合,竹文化也随之形成。在竹文化中,体育竹文化是一种将竹子、文化、社会活动以及体育锻炼等多种元素进行统一结合的文化形态,以身体的活动融合脑力的活动为基础,通过开展如竹马竞速、跳竹、划竹排等运动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等,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效果。尽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竹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资源开发情况已稍显迟滞,但竹文化体育活动在我国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何科学、高效、合理地进行竹文化体育资源开发,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以及竹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1 竹文化体育资源

1.1 竹文化体育资源分类

竹文化体育资源,通常指的是利用竹子这一自然资源制备而成的体育设施、设备等开展体育竞技或舞蹈表演的文化活动。吴杉杉等[3]将竹文化体育资源根据所属运动类型进行分类,认为竹文化体育资源应主要包括田径、球类、箭弩等类型;应菊英[4]则认为,竹文化体育资源的分类还可以按照体育活动所处空间如地面、水面以及天空等进行分类。研究融合了学者关于竹文化体育运动类型的分类标准,得到图1所示竹文化体育资源分类,认为该分类原则更容易将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性开展进行具体的项目化分,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图1 竹文化体育资源分类Fig.1 Classification of bamboo culture based sports resources

1.1.1 球类 (1)竹铃球。竹铃球是一种盛行于土家族的竹文化体育活动。竹铃球由竹蔑编织而成的,内装铃裆或其他金属片,摇动能发出声音。开展竹铃球比赛时,竞技双方各出6名或以上人员,其中有1名为单独的结球员。结球员背上背着由竹子制成的轻质篓筐、筐口向上。比赛时运动员通过争抢将球不断掷入筐中,掷入1次得1分,有限时间内得分多者获胜[5]。竹铃球运动是一种与手球、篮球等较为相似的竹文化体育活动,能够在强健参与人员体魄的同时,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时至今日仍盛行于湘、鄂等土家族聚集地区。(2)篾球。打篾球,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贵州仫佬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篾球状似鸟类的蛋,因而也被成为打篾蛋[6]。篾球由贵州遵义、怀仁等地柔韧的竹篾编制而成,外观为椭圆型类似于橄榄球,其玩法也与橄榄球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展篾球比赛时,竞技双方会在场地正中央以竹竿为“河”界,运动员以手拍、推、托、扣,或用脚踢、用足勾等手段将篾球推入“河”界对面区域,当篾球落地以后则以落地点为界限重新划“河”界,直至一方的场地为零则表示该方落败。

1.1.2 田径运动 (1)竹马竞技。竹马竞技也被称为高脚竞技,流行于两湖、云贵等地的土家族、苗族群体中。竹马以坚韧的竹筒、竹竿制成,外型类似于高跷但有手扶用的手柄,原多为我国雨水较多地区的涉水工具。竹马竞技的形式有竞速和对抗2种:竞速多采用接力形式,开展4×50 m、100 m等接力,比谁跑得快;对抗则一般为两两对抗,采用规则内的攻防技巧以迫使对方倒地或掉下竹马为目的,谁先落地则判负[7]。竹马竞速至今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大力开展的中学、大学体育竞技项目,同时也已经成为我国民族运动会中的重要竞技项目之一,其专业化程度已较高。(2)跳竹。跳竹运动是一种盛行于我国怒江流域一带的“跳高”运动。在开展跳竹运动时,将一根长约5 m、韧性较高的青竹竿两头插入地中,以竹竿拱起的高度为跳高高度,运动员跳过1次以后,将竹竿两端插入地中的距离缩短从而增强竹竿的拱起高度,直到运动员无法跳过某一高度为止,以最终跳过最高者为胜者[8]。

1.1.3 水上运动 (1)划竹排。划竹排是一种类似于划船竞技的竹文化体育活动。划竹排竞技所使用的竹排由9-12根大毛竹去青以后制成。比赛时,同一竹排通常容纳3位同方选手,选手人手1根长竹竿做篙,由规定路线开始竞技,用时较短者获胜。划竹排运动是一种与劳动、交通运动高度相关的竹文化体育竞技活动,能够磨练参与人员的划竹排技巧,需要排竹上3人默契配合方能取胜。(2)独竹漂。独竹漂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独根竹筒作为主要工具开展的水上竞速、竞技运动。独竹漂运动的入门难度较高,参与人员需要站立在单根竹筒上开展竞速,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独竹漂运动所使用的竹子多维直径15 cm以上,长度最高可达10余m且无扭曲的大毛竹[9]。“赤水独竹”已经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各地开展的独竹漂运动中,“赤水独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时期与赛龙舟齐名的表现项目之一。

1.1.4 其他运动 除以上竹文化体育运动外,以竹为核心开展的体育运动还有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项目。体育舞蹈主要包括竹竿舞,流行于中国海南黎族、云南傣族地区;芦笙舞,流行于中国苗族、侗族、水族等地区。体育游戏项目则包括弩箭射击、放风筝、抖空竹等,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而体育游戏中的爬竿则在回族、怒族中尤为盛行,顶竹竿则在中国云南基诺族中最受欢迎。

1.2 竹文化体育资源在中国的分布

竹类植物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以竹类植物的自然分布情况进行划分,基本可分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以及西南高山竹区等[10]。竹文化体育资源的分布基本与中国竹林资源的分布一致,但多集中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尤以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重。中国古代先民以竹类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在竹子的基础上开发出各种类型的竹文化体育活动,在实现民众强身健体的同时,塑造出了一种种别具风情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各民族能够向外界展现自我,通过体育这一活动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交流与互动。

2 竹文化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1 竹文化体育资源开发面临新形势

竹文化体育资源的分布与中国竹类植物的自然分布具有高度的重合性。换言之,竹文化体育活动在中国没有竹类资源分布的地区通常会面临认知程度较低、开展程度尚浅等问题。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竹文化体育资源分布地区基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当地包括竹文化体育活动在内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收到了一定影响。尽管近些年中国对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分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重视程度已逐渐提升,但传统的竹文化体育项目仍然面临受现代体育冲击、传承方式落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阶层予以重视。

2.2 竹文化体育资源开发问题

2.2.1 资源分布地区基础环境、生活方式的变革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广袤的竹类自然资源分布,是中国竹文化体育资源聚集地区开展竹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竹文化体育活动这种以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为天然屏障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失去了保护,原始的劳动和生产方式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竹文化体育资源聚集地区的基础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当地传统的竹文化体育活动逐渐被现代体育活动取代,相当一部分竹文化体育资源分布地区的青少年已经不再原意尝试竹文化体育活动,只有部分开设相关课程的中小学学生知道部分项目规则,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2.2 面临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 首先,现代体育不仅以体力活动的形式吸引群体参与,更是可以通过煤体、网络等技术开展大量的营销,通过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不断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在这一背景下,尽管前文提到的很多竹文化体育活动如篾球、跳竹等,其规则及趣味性与现代体育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宣传体系、赛制等,难以实现正规化和产业化,也无法充分吸引青少年参与或观赏。其次,部分竹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民族服饰的穿着要求较为严格,也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体育竞技,也不利于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最后,部分竹文化体育活动所使用的器材如竹铃球、竹筏等的生产均基本依赖手工制造,其生产周期较长,也会对竹文化体育活动的推广形成阻碍,无法与现代体育活动可以大批量生产的体育用品相比。因此,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展正面现代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

2.2.3 传承方式落后 除少数竹文化体育活动如竹马竞速以外,中国大部分竹文化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仍依赖于人与人、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的口口相传和言传身教,尚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一旦年轻一辈中有人打破了原有的传承模式,不再进行某些竹文化体育活动的学习,则这种竹文化体育资源往往会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尤其对于独竹漂等学习难度大或仅在节日、庆典等场合出现的竹文化体育活动,国家或各级政府只能采取特殊手段如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保护等,以实现这一项目的传承。然而,做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体育活动,此种保护行为只能是无奈之举,竹文化体育活动传承方式的落后已经成为阻碍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问题。

3 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性开发策略分析

3.1 政策视角构建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与传承机制

全球化给竹文化体育资源分布地区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不可逆的。在此背景下,资源分布地各级政府应积极通过立法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性传承,对竹文化体育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与开发。例如,政府可以实行一定的产业优惠政策,对竹文化体育资源相关的器材生产、赛事开办等予以资金上的支持,为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保障;政府也可以协同社会企业对竹文化体育赛事开展宣传,将竹文化体育赛事与教育、旅游等进行融合,实现多项目的协同开发与发展。最终,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将竹文化体育资源与教育、旅游等部分传统部分进行制度融合,完善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3.2 与旅游业融合,实现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产业化

竹文化体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为地区经济提供更多的利益来源,也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阻止世界体育文化的同质化[11-12]。在中国各地全面开展传统体育与旅游项目的融合过程中,竹文化体育资源分布地应将竹文化体育项目积极纳入旅游产业资源开发规划中,以竹文化体育活动为依托,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以竹文化体育表演、竞技以及开办竹文化体育节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利用体育项目较高的参与性,带动游客参与竹文化体育活动,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向外界更好地展示竹文化体育活动,提高竹文化体育活动在全球的知名度。

3.3 多种手段融合,丰富竹文化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

3.3.1 完善竹文化体育活动赛事机制 完善的赛事机制以及正规的赛事开办平台,是全面推广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性开发的重要举措。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竹文化体育活动的竞技特征,在不改变原有竞技核心的基础上对竞技规则如着装要求等进行一定幅度的优化,使其更加贴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增强竹文化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其次,竹文化体育活动应主动、逐步实现体育活动与民族文体综合体的剥离,逐步摆脱竹文化体育活动对民族文体综合体的依赖性,将竹文化体育资源中单独的某一体育项目作为独特的、独立的体育项目进行开展,以“点”动人,在增强某一具体竹文化体育活动项目健身性、娱乐性、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体育活动开展的难度,增强其普及程度,使其具备全面开展赛事的条件。最后,政府或社会组织开办的竹文化体育赛事,应尽量保持竹文化体育活动的鲜明特征,对于竞技用设备或器材的材质更换要极为慎重,尽量保证原有以竹为基础的材料使用特征,避免体育赛事的同质化。

3.3.2 体教融合,实现竹文化体育资源在学校的传承 过于依赖言传身教进行竹文化体育活动传承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背景。学校教育与竹文化体育活动的结合,一方面是中国各级教育阶段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竹文化体育实现传承方式改革的重大机遇。学校作为开展各类型教育的重要平台,需将竹文化体育活动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作为学校教育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围绕竹文化体育活动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独立的教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通过严格落实教育培训制度,提高竹文化体育活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和传播程度,实现体教融合,完成竹文化体育资源在学校的传承。

3.3.3 其他手段 除完善的赛事机制、体教融合外,实现竹文化体育的保护性开发至少还需要做到:①加强竹文化体育资源非物质文化其产的申请,通过抢救性保护增强对竹文化体育传承人、传承群体的扶持,加快竹文化体育资源的申报;②形成竹文化体育资源研究基地,通过更加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全国各地竹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普查与清理活动,尽快理清竹文化体育活动演进谱系、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发展前景,通过科学手段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策略等。

4 结语

竹文化体育资源,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等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尽管近年来中国关于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依然给竹文化体育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本文对竹文化体育资源及其保护性开发策略开展研究,旨在系统性分析竹文化体育资源保护、开发与传承方向,为竹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竞技资源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竞技精神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