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内酯B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脑血流量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

2021-10-29 00:43李静曹福彬高嘉潞王鑫邢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内酯银杏血流

李静 曹福彬 高嘉潞 王鑫 邢影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1;2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我国人口众多且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峻,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2〕。急性期脑梗死早期,位于梗死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尚存大量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梗死区供血,促进和改善神经元功能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及梗死面积的不同,我国超早期治疗即溶栓率仅为2.4%左右〔3〕。大量研究表明〔4,5〕,脑梗死后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多种因素介导的缺血级联反应中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是重要环节之一,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改善患者预后。IL-6为炎症家族成员之一,是急性脑梗死后反应的主要促炎因子,可促进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促进血栓形成,破坏血脑屏障〔6,7〕。在急性加重期,抑制炎症反应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靶点〔8〕。银杏内酯B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脂质调节等多种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9,10〕。本文探讨银杏内酯B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脑血流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10±9.78) 岁。高血压史30例,糖尿病史13例,高脂血症史16例。B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99±11.49) 岁;高血压史26例,糖尿病史10例,高脂血症史1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48~85岁;②发病后72 h内入院;③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9〕;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15分;⑤患者基线资料齐全,入院后72 h内完善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流式尿分析、凝血常规、血生化、血IL-6、NIHSS评分、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头部及胸部CT、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大面积的脑梗死及无症状性脑梗死;②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出血性脑疾病或既往有脑出血病史;③全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④已行超早期静脉溶栓及介入治疗;⑤存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禁忌证;⑥存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拜阿司匹林每日1次100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1次20 mg/d口服。根据患者所合并的基础疾病给予降压、调糖、调脂等对症支持治疗。A组给予常规药物加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批准文号:医药产品注册证号HC20140019,中豪国际有限公司)2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输注。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110035,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输注。两组疗程均为10 d。

1.3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测定 患者于治疗第1、10天早晨空腹时各采肘静脉血2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6水平,检测程序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颈部血流速度测定 采用迈瑞DC-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9 Hz,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NIHSS中文版评分〔10〕评估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以NIHSS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IL-6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B组下降较A组更加显著(均P<0.01)。见表1。

2.2两组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B组对颈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A组更加显著(P<0.05)。见表1、图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及颈内血流速度比较

图1 两组治疗前后左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2.3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A组与B组NIHSS评分〔(7.05±2.21)、(5.48±2.26)分〕均较治疗前〔(12.35±2.56)、(11.98±2.62)分〕显著下降(P<0.01),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在急性期,尽快恢复或增加血流可明显改善脑梗死的预后〔11〕。急性脑梗死后诸多病理过程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诱导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和炎症因子产生;NF-κB活化后进一步促进炎症因子包括IL-6水平上调,导致脑缺血后炎症和神经损伤〔12〕。研究表明〔13〕,银杏内酯B是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剂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通过拮抗PAF-R途径减少三结构域蛋白(TRIM)37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并减轻炎症反应,产生神经保护作用。体外研究发现〔14~16〕,银杏内酯B可通过神经元Ca2+稳态调节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损伤,从而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降低炎症因子含量,减缓炎症反应过程,显著减轻脑水肿症状。本研究证实了银杏内酯B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反应。

银杏内酯B在临床中多用于轻型脑卒中,在中重度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较少〔17〕。有研究表明,梗死病灶越大,炎性因子含量越高〔8〕。本研究显示银杏内酯B可通过抑制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同时,经过治疗可增加脑梗死患者颈部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考虑与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机制相关〔14〕。因此,银杏内酯B为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梗死后病理反应的脑保护药物。

综上,银杏内酯B能通过抑制IL-6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炎性损伤,改善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

猜你喜欢
内酯银杏血流
活化石——银杏
银杏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穿心莲内酯滴丸
论银杏的栽植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蒙药如达七味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