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中国适老化研究历程与趋势分析

2021-10-29 00:44白雪锋郑婕周成玲王浩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老化老年人空间

白雪锋 郑婕 周成玲 王浩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比例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1〕,这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适老化研究势在必行。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研究,国内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研究领域为国内外老龄化现状、计划生育、老年人口等。2003年,“适老”这一概念首次被包宗华〔3〕在美国住宅老龄化研究中提出,随后与“适老化”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2011年以前的适老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早期吕维善〔2〕的研究角度主要从老人的定义及老年学的兴起进行综述,奠定了我国适老化研究基础。李小云等〔4〕对2011年以前老龄化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倡导建设老年友好城市。2011年以后,随着适老化研究不断深入,但系统回顾我国适老化研究的文献综述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对适老化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不足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对象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以“适老”“适老化”“适老性”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全部年份,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25日,检索方式为篇名,得738篇文献。剔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报纸、无作者文献及其他不相关条目等无效数据后,共得677篇文献。其中硕博士论文187篇,核心期刊(含CSSCI、CSCD)74篇。

1.2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陈悦等〔5〕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和网络算法,借助图谱进行表达特定专业的发展,对研究领域的现状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6〕。在Citespace软件界面中,时间区域为2003~2018年,时间切片为1年,为了获取每年出现频率最高的50%文献,阈值数值为TopN%=50%,pruning算法为Pathfinder。文中选取的节点类型分别为“关键词”、“机构”和“作者”。

2 结 果

2.1适老化研究演进历程

2.1.1适老化研究发展历程 收集的677篇文献发表年份2012年之前适老化论文数量少,2012年以后数量增长较快。2016年,论文数量开始破百,适老化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突现值(Bursts Strength) 代表关键词的突现率,是特定年代论文增多的关键词。表1中前七的突现词代表当前适老化研究的前沿。从2004年开始“需求”“老人”“住宅”开始突显,2007~2012年“旧住宅”“适老性改造”“适老型住宅”开始突显,其中突现值较高的是旧住宅为2.162 2,2015年“养老社区”开始突现,以上突现词可以作为适老化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表1 适老化研究关键词突现值统计表

适老化研究可总结出3个时间节点,即2003年、2009年、2014年,可将其演化过程大体上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2003年以前,“适老化”并未被明确提出,研究领域主要关于老年人,老龄化,计划生育等与人口学,社会学相关的领域。

第二阶段即2003~2009年,这段时间属于适老化研究的缓慢增长期。这一阶段适老化被明确提出,代表人物有包宗华、吕勇、胡惠琴等,研究方向主要为老旧建筑适老化问题。吕勇等〔7〕对国外旧住宅改造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老旧建筑可以通过家庭式改造和社会改造两方面进行。

第三阶段即2010~2014年,这段时间属于适老化研究的快速增长期。该阶段文献数量逐年增加,研究主题逐渐拓宽,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术影响力逐渐增强。主要代表人物有周燕珉、傅岳峰等。傅岳峰等〔8,9〕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等量化方法,对老旧建筑适老性改造进行研究。同时,对城市空间、住区户外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也有所涉及,周燕珉等〔10〕从居住区户外环境中老年人最常使用的活动空间总结其设计要点。丛喜静等〔11〕则从更大的尺度出发,以武汉市整体环境入手,从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体系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

第四阶段即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论文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适老化研究由单一方面走向多元,从公共设施、交通体系、绿地景观、住区环境、休闲空间〔3〕扩展至工业产品及无障碍设计等方面。

2.1.2适老性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 Citespace时区图可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由图1所示,2003~2009年,适老性作为独立关键词出现,关键词包括居住环境、居家养老、住宅等。2010~2014年关键词逐渐增多,如适老化改造、公共空间、养老建筑、既有住宅等。2015~2018年关键词激增,多为户外空间的休闲和功能改造等问题,如空间设计、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寒地城市等相关地区的研究开始增多,适老化开始聚焦于特定环境下的问题研究。

图1 适老化研究关键词时区

2.2适老化研究热点与主题

2.2.1适老化研究作者与机构 CiteSpace作者共现图谱可以对领域内研究人员的关系进行呈现。从共现频次来看,排在前两位的作者分别是胡惠琴(11次)和王羽(10次)。适老化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主要研究团队,即以胡惠琴、傅岳峰、胡志鹏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和以王羽、王辛、余漾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团队内部合作较为明显,但彼此之间合作较弱,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第一作者高产学者有罗椅民、胡惠琴、于一凡、张树君、周燕珉等人,其发文总量占论文总数的3.4%,是适老化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从半衰期来看,胡惠琴影响年限最长,为6年。其他学者多为1~2年,研究领域内具有学术引领性的学者比较少。适老化研究发文频次出现在5次以上的共12家单位。其中,北京工业大学频次最高为15(表2),前四家单位发文频次占发文频次前12名的46.59%,在适老性研究占有主导地位。其中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北京教委课题——“北京市旧住房适老性改造”等项目,对适老化住宅研究成果颇多〔7~9〕。从半衰期来看,北京工业大学半衰期最长,影响年份为2007~2013年。从链接点来看,由于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属于同城高校,出现了合作网络,其他高校则属于独立研究。研究单位以东部地区为主,京津冀高校居多,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适老化研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表2 适老化研究机构共现频次前12名分布

2.2.2适老化研究热点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对适老化热点进行体现。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753个,连接1 311个,网络密度为0.004 6。适老化关键词频次(表3)由高到低前5位分别为:适老化、适老性、老年人、老龄化、居家养老。半衰期影响期限最长的是“养老机构”(14年)。

表3 适老化关键词共现频次前20名分布表

通过图2分析可得:(1)研究热点同表3。(2)适老化出现频次最高、中心性较大,具有一定延展性。(3)居家养老、老龄化和适老性的中心性较高,与其他热点连线比较密集,彼此形成封闭体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4)适老性与其他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慢行交通、优化策略、古村落、城市滨水空间、无障碍设计等)连线密集,形成开放的研究框架。

2.2.3适老化研究分析 应当指出的是Citespace图谱可以描绘网络图谱和学科发展演进趋势,但不能对学科主题和热点进行精准的归纳。因此,有必要结合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通过软件分析后,对文献进行进一步梳理和精读,对适老化研究归纳分析。

2.2.3.1适老化研究方向 根据表3分析发现,老年人(70)、居家养老(62)、适老化改造(48)、公共空间(23)、住宅(22)等,在众多关键词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路径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将关键词大致分为四种发展路径,这反映了适老化研究的热点趋向和发展程度。即:适老化-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建筑;居住环境-老旧小区-改造-适老性设计;适老化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公共设施;适老性-老龄化-老年人-空间设计。结果显示:第1条发展路径的关键词节点最大,是适老化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方向主要为“老旧小区建筑适老更新”〔7~10,12〕、“养老服务机制与对策”〔13~15〕等方面。第2条发展路径研究方向为“住区户外休闲空间适老化”〔16~18〕、“老年住区规划布局”〔19~21〕等方面。第3条发展路径主要为“城市公园休闲空间适老化”〔22,23〕、“公共设施适老化布局与对策”〔24~26〕、“绿地适老景观评价体系”〔27,28〕等方面。第4条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无障碍设计”〔29,30〕、“工业产品适老化设计”〔31~33〕、“公共交通空间适老化”〔34,35〕等方面。

图2 适老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

2.2.3.2风景园林学与适老化研究 图2显示适老化与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古村落、城市滨水空间共线关系较强,形成较为开放的研究框架。自2011年风景园林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对适老化研究便逐渐增多。主要方向为“绿地系统适老化”〔36~38〕、“绿地要素适老化”〔39~41〕和“户外休闲空间适老化”〔22,23,42~49〕等。在绿地系统适老化研究中:丁俊清〔36〕认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增强,休闲绿地将会是老年型社会中新的绿地形式。孙樱〔38〕在对绿地系统的分类研究中提出应增加老年休闲绿地系统,并认为老年人在城市绿地使用占比较大,应充分考虑其休闲活动,这些研究对行业规范制定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园林要素适老化研究中,学者的研究主要为单一元素。郑冰〔39〕认为园林绿地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如洗手间、引水间及文艺作品展出场地。张吉祥〔40〕则从安全角度去考虑园林要素和老年人之间关系,并认为公园应提供无障碍步行系统。张运吉〔41〕以色彩为出发点并使用门塞尔表色系色彩明度变化图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得到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公园空间的局部色彩配置的总体倾向。

户外休闲空间适老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影响使用休闲绿地因素两个方面。以老年人行为特征为切入点的研究范围较广,农村和城市均有所涉及。张子琪等〔42〕总结出浙北乡村老年人喜欢聚集的空间类型一般具有“有顶、有墙、有凳、有景”的空间特质。杨姣〔43〕根据老年人游憩行为特征,总结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需要空间慢行化和景观游憩化。

在城市方面则分为居住区、街区和公园三个层面。居住区层面,赵秀敏等〔16〕对老年人休憩交往空间模式、亲子空间模式和锻炼空间模式总结环境元素模式配置。街区层面,金俊等通过南京市新街口街道微空间老年人一年的行为活动调查数据分析,认为街头空间的适老化应该注重步行领域、气候环境、功能需求和空间尺度4个关键因素〔44〕。城市公园层面,曲艺等〔22〕对沈阳百草公园内老年人四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休闲行为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与场地设施的依赖性等。谷康等〔23〕通过行为标记,对厦门中山公园老年使用者的坐憩行为与坐憩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老年人的坐憩空间受到同龄人和儿童之间的互相渗透。

对影响老年人使用绿地的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绿地的研究较少。朴永吉〔45〕通过对北京、东京、首尔三座城市的6处公园绿地为对象,并对老年人来园距离、交通手段、来园目的和来园理由进行问卷,得出公园服务半径、交通设施、公园设施和公园空间要素对老年人对公园利用影响较大。张敏等〔46〕通过对南昌市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得出景观、天气、交通和距离是影响老年人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此外,陈菲等〔47〕学者从景观评价和设计要素等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寒地城市冬季户外休闲空间适老化进行了研究。

2.2.3.3适老化研究方法 传统的适老性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描述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主。近年来基于数学模型、行为特征相结合的方法逐渐增多。张子琪等〔42〕利用田野地图观察法,对乡村老年人行为特征和活动区域进行标注,总结出老年人活动空间景观特质。仇志伟等〔48〕利用GPS跟踪路径方法,研究城市老年人日常活动范围,为老年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在数学模型方面,陈菲〔47〕利用公共空间环境评价法和邻里绿色空间测量等工具,对寒地老年人的绿地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舒平等〔49〕则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的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并总结出华北平原适老化乡村的分布特点。

3 结论与展望

3.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 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国内适老化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从发文时间来看,我国适老化研究发文数量逐年增多,并经历了缓慢增长、平稳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特别是2015年以后发文量明显增加。(2)从发文作者来看,胡惠琴、王羽、罗椅民、周燕珉、王小荣、于一凡等人是适老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合作网络来看,适老化研究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部分团队之间有所联系,但整体上属于独立研究状态。(3)从发文机构来看,适老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等机构。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发文量最多,研究机构相对较集中,其中京津冀高校有明显的合作网络。(4)从关键词的共现图谱来看,老龄化、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适老化设计、公共空间等是近年来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适老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大致沿着4个方向发展,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人居学科和社会学等学科出现交叉研究。

3.2适老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定义模糊,研究对象不清晰。在国内,“适老化”不属于行业规范性的名词,相关规范未对适老化做出明确的界定。适老化不仅作为研究主题,同样也是研究热点。广义的适老化研究包括老龄化、老年人口、居住养老等一系列人口学、社会学问题〔2〕。而狭义的适老化研究往往会结合学科背景,侧重于建筑,侧重于景观或者侧重于工业产品等方面,其包含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等概念尚未厘清,适老化所涵盖的内容摇摆不定。

(2)研究主题的深度有待加强。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的适老化研究比较少,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整个老年人概念基础之上进行的。同时,研究大多数以定性研究为主,并停留在设计手法上的探讨,研究主题有一定的重复。虽然户外休闲空间适老化研究对定量有所涉及,但也多从老年人行为特征入手〔22,23〕,且研究区域主要为城市,而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被忽视,相关文献数量为零。乡村空洞化,乡村老年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的兴起,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建设亟需理论支撑。因此需要深入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进而提出精准性策略和建议。

(3)缺深度跨学科的交流。适老化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之间虽有交叉,但缺乏较强的合作基础。适老化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相关学科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如从城市规划角度可从大尺度的空间上对适老化进行研究,在城市的上位规划初期贯彻适老化理念,弥补当前适老化研究主要停留在微观要素层面的问题,由于缺少整体考虑,造成设计浪费〔4〕。同时,对地理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等学科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借鉴,也将有助于拓展适老化的研究视角,提升研究质量。

猜你喜欢
老化老年人空间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杜绝初春老化肌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
抑制热老化的三效催化剂技术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