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

2021-10-29 10:22吴昌志贾力雷如雄陈博洋丰志杰凤永刚智俊白世恒
岩石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钠长石稀有金属伟晶岩

吴昌志 贾力 雷如雄 陈博洋 丰志杰 凤永刚 智俊 白世恒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Rb受关注和利用程度远不如Li、Be、Nb、Ta等稀有金属。人们最先发现Rb的重要性质,是因为它们是“长眼睛”的金属——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Norton, 1973)。此外,Rb(以及Cs)还具有辐射频率长时稳定性和电子敏感等性能,在原子钟、磁流体发电机、热离子转换发电、离子推进火箭、激光转换电能装置等高科技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Konsolakisetal., 2001; Amano and Tanaka, 2005; 李静萍和许世红,2005;Balasubramanianetal., 2008; Haideretal., 2012; Durojaiyeetal., 2015; 谭彦妮和刘咏,2015)。由于Rb的地壳丰度约为Cs的30倍,因而Rb的产品开发应用较Cs更有资源优势。2018年5月,美国内务部将Rb列为35种关键矿产资源之一;2019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稀有金属保障战略》,将Rb等31个矿种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矿产;中国地质调查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作中也把Rb作为41个矿种之一,列为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矿产(毛景文等,2019;王登红,2019)。由此可见,Rb是重要的“关键金属”矿产资源,是未来各国资源争夺的焦点之一。

铷主要赋存于花岗(伟晶)岩(65%)、光卤石和盐类矿床(25%)中 (孙艳等,2019)。国外花岗伟晶岩型Rb2O储量约17万t,主要分布于津巴布韦(10万t,约占58%)、纳米比亚(5万t,约占29%)和加拿大(1.2万t,约占7%)等少数几个国家(U.S. Geological Survey,2019)。目前我国探明Rb2O地质储量约为18.4万t,基础储量约31.1万t,查明资源量约195.8万t,其中硬岩型Rb2O约190.4万t,占全国Rb2O资源量的97%(孙艳等,2013,2019)。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关键矿产资源调查与研究的重视(王登红等, 2013, 2016),除华南原有稀有金属成矿带外,又有多个超大型Rb矿(广东龙川天堂山,17.5万t,贾宏翔等,2016; 内蒙古石灰窑,3.7万t,Zhouetal., 2016; 内蒙古赵井沟,3.9万t,李志丹等,2019;甘肃国宝山,28.1万t;新疆张宝山,6.7万t,李通国等,2018)被发现。

虽然我国花岗岩和伟晶岩型Rb资源总量大,但已探明的Rb矿床主要为花岗岩型,储量大、品位低、且主要赋存于天河石和铁锂云母之中,而伟晶岩型虽然品位较高,但储量小,且多与Li、Be、Nb、Ta等其它稀有金属共(伴)生,选冶难度大、工业利用困难(邵厥年和陶维屏,2010;孙艳等,2019)。

Rb矿资源的战略意义重大,我国Rb矿资源总量虽大,但主要为低品位、难以加工利用的花岗岩型Rb矿。因此,如何寻找以铁锂云母和铯沸石等为主要矿石矿物的高品位、易加工的花岗岩型和伟晶型富Rb矿床,以及如何高效利用我国已有的品位低、储量大但以天河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Rb矿资源,是当前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富Rb花岗岩和相关伟晶岩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元素分异演化规律,才可能进一步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Rb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成矿规律以及Rb的赋存状态,为进一步寻找高品位、易利用的Rb等稀有金属资源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床的主要研究进展

1.1 花岗(伟晶)岩中Rb的赋存状态

在自然界的独立矿物极其稀少,仅见有几种: (1)铷微斜长石(rubicline, RbAlSi3O8) ; (2)富Rb硼酸盐-拉曼石(ramanite-(Rb), RbB5O8·4H2O); (3)铷云母-沃罗申石(voloshinite, Rb(Li, Al1.5□0.5) [Al0.5Si3.5O10]F2)(赵振华等,2020)。目前铷每年工业消耗量很少(ca. 2000kg),其主要从花岗伟晶岩中获得,是锂云母和铯榴石的Li、Cs提取过程中副产品(U.S. Geological Survey, 2021)。

除此以外,与富Rb花岗岩相伴生的花岗伟晶岩则往往产出更富Rb且易选冶的富Rb矿物,如锂云母、铯沸石等。富Rb伟晶岩是Li、Be、Rb、Cs、Nb、Ta、Zr、Hf、W、Sn等关键金属的主要成矿类型(Linnenetal., 2012; London, 2016)。前人研究表明,LCT型伟晶岩中往往产出富Rb矿物(如锂云母、微斜长石、铯沸石等)(Teertstraetal.,1998, 1999;London,2008;Linnenetal.,2012;孙艳等,2019)。例如,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Tanco伟晶岩含有高达28900×10-6Rb(Stillingetal.,2006)。在我国四川甲基卡、河南卢氏、新疆可可托海等富集Li、Be、Nb、Ta、Cs的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中,也常常伴有Rb矿化,这些伟晶岩中锂云母为主要富Rb矿物(孙艳等,2019)。Rb由于极强的不相容性而倾向于在花岗质熔体中逐步富集,并在伟晶岩岩浆演化晚期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微斜长石、锂云母等矿物的晶格中。此外,含铯沸石的LCT型伟晶岩中往往可以产出极为富Rb的微斜长石(rubicline,铷长石,Rb2O含量可达26.2%),其形成与铯沸石遭受低温交代有关(Teertstraetal.,1998, 1999)。

1.2 花岗岩型铷矿床的岩相分带与元素分异机制

花岗质岩浆的浅部侵位和分异演化过程会导致富挥发分的流体相从熔体相饱和出溶(Hedenquist and Lowenstern,1994; Halteretal., 2005; Heinrich, 2007),这一点已通过共生流体/熔体包裹体、火山玻璃和实验岩石学等的相关研究得到证实(Zajaczetal., 2008; Huberetal., 2012; Neukampfetal., 2019;Ivesonetal., 2019)。

在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F、Cl和Br等卤族元素属于挥发性元素,因此更易出现在流体相中(Villemant and Boudon, 1999;Wu and Kogaetal., 2018)。F、Cl和Br等卤族元素主要分布于萤石、榍石、磷灰石和黄玉等副矿物中,在黑云母、白云母和角闪石中也有较高的含量(Markl and Piazolo, 1998;Försteretal., 1999; Frostetal., 2001; Frindtetal., 2004; Zhangetal., 2012)。一般来说,F和Cl优先进入磷灰石而不是黑云母,黑云母通常比白云母含有更多的F和Cl(Zhangetal., 2012);同样,黑云母比角闪石更倾向于富集F,但不同岩石样品中,黑云母和角闪石之间的Cl分布变化较大;白云母中Br含量低于全反射X-萤光检出限(0.4×10-6),但黑云母中Br含量可达0.8×10-6,磷灰石和角闪石中Br含量可达2.5×10-6(Teiberetal., 2014)。由于F-的离子半径(1.33Å)相对较小,它很容易取代造岩矿物中的OH-离子(1.32~1.37Å;Shannon,1976),因此在岩浆分异过程中仅表现出中度的不相容性(Pyle and Mather, 2009)。相比之下,更大离子半径的Cl-(1.81Å)和Br-(1.95Å)在岩浆分异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不相容性,因而两者更倾向于聚集于富挥发分的残余岩浆中(Bureauetal., 2000; Bureau and Métrich, 2003)。因此,在岩浆演化和流体分异过程中,F在高温时更倾向于赋存在共存的熔体中,导致F与另两个卤素(Cl和Br)的强烈分异(Bureauetal., 2000; Websteretal., 2009)。

在富氟花岗岩浆演化的晚期,F、Cl和H2O等挥发分的大量富集,通常在岩石的顶部或晚期岩相发生强烈热液蚀变(云英岩化),并伴生稀有金属矿化(Reyfetal., 2000;朱金初等,2002;Dostaletal., 2004; Lietal., 2017)。对Davis Lake pluton(Nova Scotia, Canada)的研究(Dostal and Chatterjee, 1995, 2000; Dostaletal., 2004)表明,稀有金属在晚期岩浆中的富集是分离结晶和流体搬运共同作用的结果。F的参与可使残余岩浆发生充分的分异作用,导致残余岩浆中的Nb/Ta、Zr/Hf和Y/Ho比值显著降低(Linnen, 1998; Dostal and Chatterjee, 2000;Zaraiskyetal., 2009; Guetal., 2011; Wuetal., 2011a; Ballouardetal., 2016)、稀土“四分组”效应增强(赵振华等,1999;Moneckeetal., 2002;Guetal., 2011; Wuetal., 2011a, 2019; Chenetal., 2018; 陈伟等,2018;Yinetal., 2019)和Sn-W等稀有金属矿化(Halteretal., 1998a, b;张德会等,2004;李建康等,2008;赵博等,2015;Wuetal., 2017, 2018a, b; Anderssonetal., 2019)。

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造成残余岩浆中K和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逐步富集,而F、Cl、H2O等挥发分的存在,则降低了残余岩浆的固相线,使得残余岩浆演化时间延长。F与高场强元素(Ta、Nb、Zr、Hf及HREE)的络合作用,延迟了它们在花岗质岩浆中的晶出时间并向晚期的残余岩浆聚集(Ballouardetal., 2016)。实验岩石学结果表明,Rb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与熔体成分和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非氯化溶液与熔体平衡时的Rb/Sr比值随压力增加而增加,而氯化物溶液中的Rb/Sr比值与压力无关,随液体盐度的升高而降低(Borchertetal., 2010)。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Rb在残余岩浆中富集,当晚期的富钾矿物(钾长石和白云母)结晶时,Rb替代这些矿物中的K,出现富Rb钾长石(天河石)和富Rb白云母,形成富Rb花岗岩。因此,富Rb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以及富F流体是Rb等稀有金属富集成矿的关健因素。

1.3 富铷花岗伟晶岩的成因类型

众多研究显示,NYF型或者LCT-NYF混合类型的伟晶岩分布远不如LCT型伟晶岩广泛(Linnenetal.,2012;London, 2018)。然而,也有研究显示NYF型或者混合类型伟晶岩也可以含有较高的Rb2O含量(Martinetal.,2008;Fengetal.,2017)。Martinetal.(2008)报道了马达加斯加Anjanabonoina过渡类型伟晶岩中天河石Rb2O含量为0.3%~0.5%,并认为天河石的出现是NYF型伟晶岩的重要标志之一。陕西丹凤资峪沟一带的富Rb伟晶岩中微斜长石(非天河石)、白云母及黑云母的平均Rb2O含量分别为0.15%、0.28%以及0.30%,这一地区的伟晶岩富集HREE、含有NYF型伟晶岩的特征矿物褐钇铌矿,而且石榴石富Y和HREE,指示其可能为混合型伟晶岩(Fengetal.,2017)。目前,对于混合类型伟晶岩的成因以及Rb矿化过程仍不清楚,对于混合源区的性质理解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研究。

天河石花岗岩类主要由以下三大类型:白岗岩、钙碱性淡色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白岗岩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相当,通常与晶洞伟晶岩、富Be-Ta(贫Li)等稀有金属伟晶岩、含Sn-W-Mo-Bi-Be云英岩、含Sn-Nb钠长石化云英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钙碱性淡色花岗岩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相当,可伴生少量Sn-Tl-B矿化,极少数岩体可含少量Rb-Cs-W。碱性花岗岩与A型花岗岩其分异产物相当,岩体中心或其接触带常伴生Nb-Y-REE-Zr等稀有金属矿化。相关稀有金属矿化可产于与之相关的花岗岩、细晶岩、伟晶岩、长英质脉体、次火山岩(翁岗岩)及交代蚀变岩中,除少数深成大岩体外,这类花岗岩的侵位深度通常较浅,部分岩体侵位深度甚至小于1km(Ostrooumov, 2015)。

2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与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Ostrooumov (2015)统计了全球50余处天河石花岗岩,其中近半数产于中亚造山带内。中亚造山带是全球陆壳增生规模最大的多期次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以显著的显生宙剧烈地壳增生和再造作用为特征(图1; Xiaoetal., 2015)。中亚造山带由众多前寒武纪微陆块、古岛弧、洋岛、增生杂岩、蛇绿岩带和被动陆缘由北向南逐渐拼贴而成(Jahn, 2004),其地壳增生类型主要为以下两类:1)古老地壳的残留与再造(Kröneretal., 2017);2)以A型花岗岩类及其火山岩类似物为代表的显生宙新生地壳物质(Jahnetal., 2000; Zhangetal., 2017c)。中亚造山代显生宙新生地壳物质的增长量一度被认为超过现今地壳物质的50vol%(engöretal., 1993)。即便剔除近年来逐渐被识别出来的一些古老微陆块(Huetal., 2000; Heetal., 2015, 2018),保守的估算模型也认为其显生宙的地壳物质增生也接近20vol% (Kröneretal., 2017)。大量地壳增生和古老陆壳再造为造山后花岗岩的形成演化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吴昌志等,2006;Seltmannetal., 2010; Tkachev, 2011; Ostrooumov, 2015)。

图1 中亚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据Xiao et al., 2015)与富铷花岗岩(矿床)分布(据Ostrooumov, 2015)略图Fig.1 Geological units (modified after Xiao et al., 2015) and distribution of amazonite granitic plutons or deposits (modified after Ostrooumov, 2015),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非常发育,如中亚造山带西段哈萨克斯坦的铌钽矿化Maikul岩体(Ostrooumov, 2015),吉尔吉斯斯坦的Uchkoshkon锡矿(Solomovichetal., 2012),蒙古西北部的Achitnur 锡钨矿,中亚造山带西段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Etykinskoe超大型Ta-Nb-Sn-Rb矿床以及蒙古东段的多个高Rb富氟花岗(伟晶)岩有关的Li-Rb-Ta-Nb矿床(Seltmannetal., 2010)。除此以外,中亚造山带不同部位还发育多个世界级富Rb花岗(伟晶)岩型Ta矿床(如Orlovsk Ta-Rb-Li矿床,370Mt @0.0129% Ta2O5, @0.12% Rb2O, @0.269% Li2O, Dolgopolovaetal., 2004; Pogranichnoe-Voznesenskoe Li-Be-Rb-Cs矿床,300Mt @0.45% Li2O, @0.26% Rb2O, @0.02% Cs2O, @0.075% BeO; Krymsky and Belyatsky, 2003)。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境内的中亚造山带自西向东也发育了多个大型-超大型富Rb花岗(伟晶)岩型Rb-Ta-Nb等稀有金属矿床,如新疆境内阿勒泰附近的将军山(方正)大型Rb矿(任刚等,2015(1)任刚, 任林, 邹振林. 2015. 新疆阿勒泰市方正铷矿预查报告;吴家林,2018)和哈密地区的张宝山超大型Rb矿、甘肃境内的国宝山超大型Rb矿、内蒙境内的石灰窑超大型Rb矿(孙艳等,2015;Zhouetal., 2016)和赵井沟超大型Nb-Ta-Rb矿(李志丹等,2019)和维拉斯托大型Sn-Li-Rb多金属矿床(Yangetal., 2019; 周振华等,2019)。

2.1 中亚造山带西段典型天河石花岗(伟晶)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2.1.1 南乌拉尔Il’menskie 天河石伟晶岩型铷矿

南乌拉尔地区的岩石单元主要由变质岩和古生代火成岩组成,其中变质岩主要为石英岩、片岩和斜长角闪岩,而火成岩主要为云霞正长岩和花岗岩类,含少量基性和超基性岩类。区内伟晶岩脉岩在成分、结构和形成时代上显示出多样性。伟晶岩成分由早期的花岗质向正长质,再由正长质向花岗质演化。前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伟晶岩都产于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仅天河石伟晶岩形成的晚阶段温度可能与区域副变片麻岩形成相似(相当于绿片岩相),且这些天河石伟晶岩多发生同期云英岩化作用。

目前共有65个天河石伟晶岩矿床,主要产于Il’menskie山区东坡,环绕分布于区内的云霞正长岩体边缘1~3km范围内。多个天河石伟晶岩产于云霞正长岩外接触带的霓长岩中,而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也常为其直接围岩(图2)。天河石伟晶岩脉的产出方式有较大差异,其中30个脉体发育水平分带,13个为同心状分带,余下22个为侧向分带。脉体的倾向多较陡或近直立,厚度小(多数为0.5m),延伸有限(最多15~200m),常发育瘤状体(4~5m)。伟晶岩的内部结构变化极大。从边部至中心,天河石伟晶岩多呈如下分带:粗文象非天河石带、细文象天河石带、核部石英带和晶洞。天河石伟晶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微斜长石(包括天河石)、钠长石,次要矿物有黑云母、白云母、石榴子石、黄玉和磁铁矿等,副矿物有方铅矿、辉铋矿、斜方辉铅铋矿、烧绿石、绿柱石、硅铍石、日光榴石、锡石、铌钽矿、细晶石等(Ostrooumov, 2015)。

图2 俄罗斯南乌拉尔Il’menskie天河石伟晶岩区域地质图(据Ostrooumov, 2015)Fig.2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he Il’menskie amazonitic pegmatites of the Southern Ural, Rassia (after Ostrooumov, 2015)

总体而言,Il’menskie地区的天河石伟晶岩脉多产于云霞正长岩和正长岩岩体外围数千米内,其中的钾长石呈鲜艳的蓝绿色,少数产于碱性岩与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中伟晶岩的天河石化较弱,长石的蓝绿色较淡(Ostrooumov, 2015)。

2.1.2 中天山东段国宝山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国宝山铷矿位于中天山地块东部(图1),地理上位于我国新疆哈密市星星峡镇西南约5km处。矿东南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星星峡群、卡瓦布拉群和天湖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混合岩化片岩和片麻岩(张遵忠等,2005);中部主要出露的地层为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和二云母片岩,区内不同时代花岗质侵入岩发育。除国宝山含矿岩体外,矿区主要侵入岩为西北部的中-粗粒花岗闪长岩和东北部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国宝山岩体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推测其侵位受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控制。该组断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60°~75°,部分断层倾向南南东。矿区内脉岩较发育,总体呈北东或北西向展布,其中基性岩脉主要为辉绿岩脉和角闪岩脉,宽2~5m,延伸30~100m;酸性岩脉包括花岗细晶岩脉、石英脉和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

国宝山岩体为一套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组合,呈北东-南西向舌状岩株产出,长达10km,宽0.8~1.5km,出露面积约13km2。依据是否含有标志性矿物天河石,可将该岩体分为西段的白云母花岗岩和东段(含)天河石花岗岩;根据天河石的含量,又可将东段岩性划分为含天河石花岗岩和天河石花岗岩。此外,国宝山岩体和围岩接触带附近还可见少量天河石伟晶岩脉零星出露。在国宝山岩体东南部发现有四条规模略大的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宽1~3.6m,长100~280m (图3)。

图3 中天山国宝山铷矿床地质简图(a)、矿体分带(b)与剖面图(c)(据李通国等,2018修改)Fig.3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a), orebody zoning (b) and orebody profile (c) of the Guobaoshan deposit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Massif (modified after Li et al., 2018)

甘肃地质调查院通过地质填图、探槽(10000m)、钻探(62口共11000m),对国宝山岩体各岩相的铷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国宝山岩体Rb2O资源量为28.1万t (以Rb2O 大于0.10%计算),平均品位0.12% Rb2O(甘肃地质调查院,2017(2)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2017. 甘肃省瓜州县国宝山铷等稀有金属矿普查报告)。国宝山岩体中的Rb主要赋存于天河石和铁锂云母之中,其中天河石中的资源量约占71.13%,Rb2O平均含量为0.51%, 铁锂云母中的资源量约占28.09% ,Rb2O平均含量为0.81% (赖杨等, 2016; 李通国等, 2018)。通过重矿物分选和LA-ICPMS分析,本课题组获得国宝山岩体不同岩相中锆石、独居石、锡石和铌钽矿的 U-Pb 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而认为国宝山岩体的岩浆和热液分异演化及铷矿化发生于早-中三叠世 (240~249Ma),且持续了约10Myr(Chenetal., in review)。

2.1.3 中天山东段白石头泉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白石头泉岩体位于中天山地块东部(图1),新疆哈密市星星峡镇北东约30km处,与国宝山铷矿相距约35km。白石头泉岩体露头面积约7km2,沿山岗呈NE向展布,其南部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顾连兴等,1994,2003)。沿山坡而上,可在岩体中分出5个渐变的相带(图4),即淡色花岗岩(a带)、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天河石花岗岩(c带)、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和黄玉钠长石花岗岩(e带)。在a带和 c带中局部产有天河石伟晶岩囊状体。此外,c带局部发育含绿柱石伟晶岩脉和囊状体,目前已被当地居民采尽(顾连兴等,2007)。

图4 中天山白石头泉岩体地质简图(据顾连兴等,2007修改)Fig.4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the Baishitouquan pluton(modified after Gu et al., 2007)

淡色花岗岩(a带)呈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无明显蚀变与矿化现象,是白石头泉花岗岩体的主体组成部分,其矿物组成主要为钠长石(22%~36%)、钾长石(25%~35%)、石英(28%~35%)和铁锂云母(3%~5%)。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呈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与下部淡色花岗岩的主要区别在于天河石的出现。随着天河石含量不断增多,岩性逐渐从含天河石花岗岩过渡到了天河石花岗岩(c带)。天河石花岗岩呈蓝绿色,斑状构造,斑晶为石英(25%~30%)、天河石(20%~35%)、铁锂云母(2%~5%)和钠长石(30%~35%)。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呈蓝绿色,斑状构造,以特征矿物黄玉(1%~5%)斑晶的出现为标志。黄玉钠长花岗岩(e带)位于岩体顶部,厚度约为0.5~2m,与下部d带呈快速过渡关系,而与上覆石英闪长岩以及岩体北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新鲜的黄玉钠长花岗岩呈灰白色,其风化面因来自上覆英云闪长岩的铁质带入而呈浅棕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黄玉 (10%~20%)和石英(15%~30%),基质主要为糖粒状钠长石(45%~60%)、白色云母(5%~10%)和钾长石(10%~15% ,包括天河石)。此带中石英颗粒通常为5~15mm,最大可达20mm,均为低温的α-石英,柱体和内部亚颗粒发育。副矿物石榴子石、锡石和萤石填隙于晶粒之间。除此以外,白石头泉岩体中广泛存在的副矿物还包括锆石、磁铁矿、独居石、磷钇矿、磷灰石和铌钽组矿物等。

甘肃地质调查院对白石泉岩体不同岩相带进行了系统的刻槽取样和钻孔控制,发现淡色花岗岩Rb2O含量在 0.04%~0.08%之间,局部富集达0.1%以上;含天河石花岗岩Rb2O含量在0.06%~0.12%之间;天河石花岗岩Rb2O含量0.08%~0.20%;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Rb2O含量一般介于0.08%~0.15%。白石头泉岩体中天河石花岗岩(c带)和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相带,一般含铷在0.1%以上,具有全岩面状矿化现象,为最主要的含矿岩相,与其相伴的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也含铷在0.1%以上,一般呈细脉状分布于天河石花岗岩岩中。随后据甘肃地质调查院将白头石泉岩体命名为张宝山铷矿床,圈定Rb2O基础储量67080吨,远景Rb2O资源储量超90万t(甘肃省地质调查院,2017)。矿石中未发现独立的铷矿物,铷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铁锂云母矿物 (0.35%~0.67% Rb2O) 和钾长石(天河石)(0.36%~0.41% Rb2O)中。

本课题组对白石头泉岩体各相带中的锆石、铌钽矿、锡石开展了系统的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工作,结果表明:1)a带的岩浆锆石协和的年龄为250.5±1.7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三叠世;2)c带至e带的热液锆石均发生了较强的蜕晶化作用,下交点年龄介于238~257Ma之间,可能代表着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年龄(Zhietal., 2021);3)5个相带及天河石伟晶岩中的铌钽矿U-Pb定年结果介于240.1~251.4Ma;4)c带、d带和天河石伟晶岩中的锡石U-Pb定年结果介于240.7~241.8Ma之间,可代表岩浆晚期热液活动的年龄。此外,本课题组对采自a带的天河石伟晶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42.9±0.47Ma,指示伟晶岩就位和岩浆热液活动的年龄。因此,白石泉岩体的岩浆-热液活动时间被限定于250~240Ma发生于早-中三叠世,持续时间约10Myr。

2.2 中亚造山带东段典型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2.2.1 外贝加尔Orlovka天河石花岗岩型 Ta-Li-Rb 矿床

Orlovka 矿床位于西伯利亚东南侧的蒙古-外贝加尔造山,是Khangilay岩体矿化群之一,该岩体中发育Ta、Li、Sn和W矿床和矿点,距Spokoininskoe大型云英岩型W矿床仅8km。矿区花岗岩主要有三类,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白岗岩以及微斜长石-钠长石Li-F花岗岩(图5;Beskinetal., 1994; Reyfetal., 2000; Dolgopolovaetal., 2004)。微斜长石-钠长石Li-F花岗岩发育特征的岩相分带,底部为斑状石英-微斜长石-钠长石-白云母花岗岩,含少量黄玉(约0.1%);其上为等粒状钠长石-微斜长石-天河石花岗岩,含少量黄玉(约0.5%),其中的白云母向上逐渐转变为铁锂云母;最上方为中粒钠长石-微斜长石-铁锂云母-白云母-天河石花岗岩,以及细粒钠长石-锂云母花岗岩。岩体中还发育晚期近直立的细粒钠长石化细晶岩岩枝,并可转变为钠长岩、石英锂云母岩和云英岩,它们与Li-F 花岗岩接触带常发育浸染状黑钨矿、白钨矿和绿柱石。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9.9±1.7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Badaninaetal., 2010)。总体而言,Orlovka Li-F花岗岩为强过铝、富钠、富水、富氟而贫硅,与翁岗岩组分相似。天河石花岗岩边部的稀有金属含量最高(5077×10-6Li、6397×10-6Rb、313×10-6Cs、62×10-6Ta、116×10-6Nb和62×10-6W)(Badaninaetal., 2010)。

图5 西伯利亚东南侧Orlovka Ta-Nb-Rb 矿床地质简图(据Beskin et al., 1994)Fig.5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Orlovka deposit area, Southeast Siberia (modified after Beskin et al., 1994)

Orlovka 矿床Ta-Li-Rb矿体主要赋存于钠长石-微斜长石-石英(+天河石)花岗岩带内,岩石构造和矿物组成变化较大,副矿物有锂云母、黄玉、萤石和稀有金属矿物。岩体富含锂云母,为钠长石锂云母花岗岩,并发育显著的钽铌矿化。矿体呈近水平状产出,总体为透镜状至碟状,宽250m,厚度80~100m,走向延伸1200m左右。Ta-Nb主要产于钽铁矿和铌铁矿中,少量产于烧绿石-细晶石和锡石中,呈微浸染状(Beskinetal., 1994)。矿床估算Ta2O5储量3990t(平均品位0.014%),Li2O储量76万t(平均品位0.27%),Rb2O储量33.9万t(平均品位0.12%),并伴生一定量的Nb和Be(Beskinetal., 1994; Seltmannetal., 2010)。

2.2.2 大兴安岭南段石灰窑天河石花岗岩型Rb-Nb-Ta矿床

石灰窑铷铌钽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在区域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天山-兴蒙造山带南段,贺根山深断裂和西拉木伦深断裂之间。石灰窑矿区大部分被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出露地层较少且单一,为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岩性为暗黑色炭质板岩、硅质板岩夹结晶灰岩、变质砂岩(孙艳等,2015)。矿区发育不同时代岩浆岩,以燕山期侵入岩为主,为主要含矿岩体。此外,矿区内还发育少量海西期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图6a)。矿区内背斜构造发育,其轴向NE60°~70°。核部为含矿花岗岩岩体,局部可见残留林西组板岩顶垂体,产状平缓。西北翼为板岩、变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岩层倾向NW,倾角58°~70°;东南翼为板岩、变质砂岩夹砂质灰岩透镜体,倾向SE,倾角40°~60°。断裂构造以正断层为主,走滑断层次之,断层规模大小不一。正断层一般规模较大,走向NE50°~60°,而走滑断层规模较小,走向NW310°~330°。

图6 大兴安岭南段石灰窑Rb-Nb-Ta矿床区域地质简图(a)与矿床地质简图(b)(据朱京占等,2013修改)Fig.6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a) and mineral deposit geological map (b) of the Shihuiyao Rb-Nb-Ta deposit (modifed after Zhu et al., 2013)

前人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在石灰窑共发现了6个含矿花岗岩体(Ⅰ~Ⅵ),其分布和产出形态严格受NE向断裂带控制,并多呈岩基状或岩株状(图6b;段先哲等,2006)。石灰窑含矿花岗岩岩体中普遍发育钠长石化和云英岩化蚀变,天河石为常见矿物。据钻孔揭示,矿体底部存在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早-晚侏罗世侵位(160.2~162.9Ma;朱京占等,2013),略早于矿化花岗岩(144.7~146.3Ma;孙艳等,2015)。其中Ⅴ号岩体为区域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含矿岩体,Ⅱ号岩体和Ⅳ号岩体为主要铷、铌钽、铍矿体的赋矿岩体,岩性主要为钠长石化天河石花岗岩、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化钠长石化花岗岩及云英岩,其中云英岩和云英岩化钠长石化花岗岩一般分布在矿体顶部,钠长石化花岗岩和含天河石钠长石化花岗岩一般分布在矿体底部(孙艳等,2015)。矿体形态复杂,呈似层状、透镜体状,矿体展布方向受岩体控制,其产状与岩体产状基本一致。除了矿体之外,花岗岩体中还发育一定规模的天河石伟晶岩脉,其边部为韵律状的天河石粗粒晶体带,中心为石英天河石带。

石灰窑矿区主要的富铷矿物为天河石及云母族矿物,另含一定量的铌钽矿族矿物,天河石有巨晶状,浸染状及细脉状三种,其中以浸染状为主。云母族矿物呈不规则叶片状,个体大约 0.5~2mm。铌钽铁矿颗粒细小,在1mm左右,呈浸染状分布在矿石之中,铌钽铁矿呈针状、长锥状,颗粒细小,自形晶体,个别针柱状矿物周围具放射晕,多分布于白云母裂隙及石英、钠长石的间隙中。

内蒙古地质局109地质队通过地质填图、探槽(7个)、钻孔(18个),对石灰窑矿区的稀有金属资源作了初步评价,初步探明铷(Rb2O)资源量3.7万t,平均品位0.16%,远景Rb2O资源储量超过87万t (孙艳等,2015);钽铌(Ta, Nb)2O5资源量7176吨,平均品位为0.026% (Zhouetal., 2016)。最近,蒋少涌教授团队通过独居石U-Pb同位素测年定年、独居石和全岩Nd同位素分析,获得石灰窑矿区富铷花岗岩形成于~145Ma,独居石和全岩的εNd(t)分别为+1.6~+2.6和+0.34~+3.4, 二阶段Nd模式年龄分别为741~824Ma和648~877Ma,表明原岩是新元古代幔源岩浆和古老地壳混合形成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富铷花岗岩体具有高SiO2、Rb、Cs、Nb,低Sr、Ba、Ti、Eu、Zr/Hf、Nb/Ta的高分异花岗岩特征;并通过云母的成分分析发现,随着岩浆分异程度升高,花岗岩中的云母由铁叶云母和白云母向铁锂云母过渡,其中的Rb和F的含量也随之增高,表明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房内已经接近完成,岩浆侵位后富卤族元素和挥发分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共同主导控制了Rb等稀有金属元素的矿化(Duanetal., 2021)。

2.2.3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Sn-Li-Rb多金属矿床

维拉斯托Sn-Li-Rb多金属矿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黄岗-甘珠尔庙成矿带西侧。该地区自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俯冲、碰撞造山和板内伸展作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Xiaoetal., 2003)。区域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宝音图组变质岩(亦被称为锡林郭勒杂岩)、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二叠系林西组和大石寨组碎屑岩以及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和万宝组火山-沉积岩系。区域岩浆岩活动主要有晚石炭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晚石炭世侵入岩主要为钙碱性花岗质侵入岩(刘翼飞等,2010),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介于298~320Ma之间(王瑾,2009;薛怀民等,2010;王新宇等,2013)。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主要有:1)零星出露于矿区北东的达青牧场一带的肉红色花岗岩株(Liuetal., 2016; 武广等,2021);2)以岩基产于矿区东南侧北大山地区的浅灰色中细粒花岗和花岗斑岩,形成时代为140Ma左右(武广等,2021);3)以小岩体出露于矿区巴音高勒苏木西部含天河石碱长花岗岩,局部含天河石伟晶岩。区域矿产主要以Sn-Li-Rb多金属矿化为主,维拉斯托中型脉状铜锌矿、拜仁达坝超大型脉状银铅锌矿都赋存在相近的空间范围(3km以内),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矿床自东向西依次产出(周振华等,2019)。

矿区内主要的容矿围岩为宝音图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图7a),片麻状结构明显,局部出露少量石炭系石英闪长岩。矿区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走向变化不大,倾向呈波状起伏,变化较大。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为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隐伏于矿区深部,最浅处距地表约400m (图7b)。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中可见浸染状和细脉状Sn-Li-Rb矿化,呈岩枝状侵入到围岩黑云母片麻岩和石英闪长岩中,斑晶为石英、钾长石(部分为天河石),钠长石化、云英岩化普遍。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顶部附近岩相分带明显,自上而下分别为似伟晶岩、钠长石化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天河石碱长花岗岩斑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矿化逐渐减弱,锂云母、黄玉和钠长石含量逐渐降低,岩体内局部可见流动构造(祝新友等,2016)。前人对矿区内含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开展了大量的年代学工作,测得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38~130Ma之间(Liuetal., 2016;翟德高等,2016;Yangetal., 2019;张天福等,2019;武广等,2021)。与之对应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内的脉型矿和云英岩矿化年龄其年龄区间为136~129Ma(Liuetal., 2016; Wang at al.,2017; 刘瑞麟等,2018;Gaoetal., 2019;Yangetal., 2019;周振华等,2019),与含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成岩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图7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Sn-Li-Rb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图(a)与剖面示意图(b)(据Wang et al., 2017修改)Fig.7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mining area (a) and geological schematic profile (b) of the Weilasituo Sn-Li-Rb deposit(modified after Wang et al., 2017)

围岩蚀变以云英岩化、硅化和萤石化最为普遍,还发育有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叶腊石化和高岭土化等。矿石矿物主要有锡石、闪锌矿、锂云母、黄铜矿、黄铁矿和天河石,其次为黑钨矿、方铅矿、辉钼矿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条带状和脉状构造(Wangetal., 2017)。维拉斯托Sn-Li-Rb矿区矿体总体呈垂向分带性,深部主要是以Sn 为主,伴生Li-Rb-Nb-Ta等成矿元素,最具有经济价值的浸染状和网脉状矿体集中在天河石碱长花岗斑岩的顶部,Sn 的品位在0.30%~0.90% SnO2之间,向下进入斑岩体内部矿化变弱。中部为以Sn为主的隐爆角砾岩筒型矿体,主要的矿石矿物为锡石、锂云母、黄铜矿和闪锌矿。角砾岩筒上部发育大量鳞片状锂云母,Li、Rb 等元素含量很高,具有成为独立大型稀有金属矿体的潜力。浅部为以Sn-W-Zn-Cu-Mo 矿化为主的石英大脉-网脉状矿体,主要赋存于北东向断裂构造中,矿体沿走向上连续性好,但在倾向上分支复合,形态复杂,品位和厚度变化较大(周振华等,2019)。目前已控制锡金属量8.98万t,平均品位0.80%SnO2,锌金属量8.00万t,平均品位0.72%,WO3金属量1.33万t,平均品位0.44% WO3,钼金属量0.03万t,平均品位0.13%(刘瑞麟等,2018);另外,在隐爆角砾岩中发现大量的含锂云母,估算Li2O资源量储量35.7万t,平均品位1.28% LiO2,Rb2O资源储量9.4万t,平均品位0.34% Rb2O,斑状细粒碱长花岗岩体的顶部还存在铌、钽等成矿元素(刘瑞麟等,2018)。

3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

3.1 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

作为世界上保存完整且最典型的增生造山带,中亚造山带在显生宙期间经历了强烈的陆壳增生与改造作用,其伴随多期次的壳幔相互作用和极为多样的成矿过程,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engöretal., 1993; Jahnetal., 2000; Xiaoetal., 2004, 2015; Windleyetal., 2007; 薛春纪等,2014, 2020;Gaoetal., 2018; Muhtaretal., 2021)。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是古亚洲洋(Paleo-Asian Ocean)长期俯冲消减的产物, 因而又称古亚洲构造域(Dobretsovetal., 1995)。中亚造山带具有多块体与多缝合带镶嵌和山-盆耦合的大地构造格局,地壳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拼合增生过程和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秦克章等, 2002)。中亚造山带的陆块规模小于现代大陆板块,陆间洋盆小于现代大洋,地壳增生过程复杂多样(肖文交等,2019)。古地理、古构造和沉积学以及大地构造相分析表明中亚增生造山带具有多岛海复杂古地理环境(Xiaoetal., 2008; 潘桂棠等, 2016),同时存在长条状岛链,在增生造山过程中发生大规模山弯构造(engöretal., 1993; Xiaoetal., 2015, 2018)。

中亚造山带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总体上表现出网格状(结状)分布特征和聚矿带的菱形镶嵌状展布规律,发育以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块状硫化物矿床),与碰撞造山(造山型金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岩浆铜镍矿、斑岩钼矿、热液金矿、砂岩铀矿等)(陈衍景,2000;Qinetal., 2002,2011;秦克章等,2002,2017;Wuetal., 2016, 2018b; 肖文交等,2019; Muhtaretal., 2021a)。研究者对于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特别是对古亚洲洋西段的古天山洋闭合时间,目前仍存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或三叠纪等多种观点(秦克章等, 2003; 顾连兴等, 2006; Xiaoetal., 2015, 2018;Chenetal., 2020;Muhtaretal., 2020b, c, 2021)。最近,古地磁数据以及古地理结果显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整体呈剪刀式由西往东穿时完成,古生物的混生也显示了同样的穿时性,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的混生在中二叠世已在天山-北山地区大量出现,而在东段兴蒙造山带地区则要持续到晚二叠世才广泛出现(Zhangetal., 2021)。

3.2 中亚造山带西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中亚造山带西段古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且多与古亚洲洋的俯冲、增生和随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吴昌志等, 2006; 周涛发等, 2010; Chenetal., 2019; Muhtaretal., 2020c)。然而近年来该区陆续发现了一系列三叠纪的花岗(伟晶)岩及相关岩浆热液矿床。本文收集中亚造山带西段6个含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的年代学结果介于310~209Ma之间,主要集中于245Ma左右,与中亚造山带西段稀有金属矿化的峰期基本一致(表1;图8)。顾连兴等(2006)认为,晚石炭世以来,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中亚造山带西段陆壳整体化以后又受到了特提斯构造体制的显著影响,区内印支期岩浆活动为中亚构造体制向特提斯体制转换的产物。三叠纪时期,北特提斯洋盆向昆仑地体强烈俯冲,并导致其中的一些微陆块与东昆仑北侧的塔里木和柴达木等地体碰撞(许志琴等,2001)。东昆仑北缘距东天山的星星峡不过600km,因此俯冲和碰撞所产生的挤压力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向北传输,并可能造成中亚造山带西段的陆内挤压、俯冲、地壳缩短和加厚(舒良树等,2004;Greeneetal., 2005)。中-晚三叠世,随着古特提洋残留片向北的俯冲作用发生一系列后撤和回卷作用,在青藏高原北部形成了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弧后盆地(Dingetal., 2013),造成其北侧陆块的局部松弛,由此引发的陆内伸展作用造成中亚造山带内三叠纪较为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Leietal., 2020)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中亚造山带和冈底斯印支期岩浆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的产出在空间上均同古特提斯洋俯冲带近乎平行,且时代相近(松潘-甘孜-甜水海成矿带的稀有金属成矿在210Ma;Xuetal., 2020),进一步表明中亚造山带和冈底斯造山带的岩浆活动在三叠纪时期均受控于古特提斯洋构造域(Wuetal.,2010;Leietal., 2020)。

图8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年龄分布统计(数据及文献据表1)Fig.8 Geochonology histogram for amazonite granitic pluton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data and references from Table 1)

表1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年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年代学统汇总表Table 1 The compile of geochronology results of the amazonite granite and related rare metal mineralization from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续表1Continued Table 1

3.3 中亚造山带东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作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场所已被学者广泛接受,然而该地区在基底属性、大洋消亡时间、缝合带空间配置及陆壳生长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争论(Wuetal., 2011b; Seltmannetal., 2014; Liuetal., 2017;秦克章等,2017; Zhouetal., 2018)。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岩浆岩以早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分布面积最广(张万益等,2008;刘翼飞等,2012;王继春,2016;朱雪峰等,2018;高征西等,2019)。矿床以斑岩型铜金钼和岩浆型铜镍为主。

中亚造山带东部晚早古生代矿床呈点状分布、时空分布不均一,主要分布在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为斑岩型铜金钼。晚古生代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而在中国东北等中间地块较多的区域成矿较弱,主要为热液型银铅锌铜和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矿床,成矿整体受古亚洲俯冲构造体制的控制(Wilde, 2015; Yangetal., 2015, 2016; Zhaoetal., 2018)。三叠纪岩浆热液矿床呈面状分布主体处于古亚洲洋碰撞后伸展背景,以发育典型的斑岩型钼铜矿和岩浆铜镍矿组合为特征,矿床集中分布在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和兴安地块、大兴安岭南段、辽远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但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成矿特点与后者明显不同,同期兴安地块大兴安岭北段几乎没有成矿作用,反映了蒙古弧形断裂两侧不同构造体制(Wanetal., 2009;吕斌等,2017)。早-中侏罗世岩浆热液矿床同样呈面状分布,小兴安岭和兴凯地块吉黑东部发育大量斑岩型钼矿和矽卡岩型铅锌矿组合,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最西侧出现造山型金矿和南侧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出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及斑岩型铜钼矿组合,显示了不同的构造体制的叠加(陈志广等,2008;郝宇杰等,2013;Huetal., 2014; 吕斌等,2017;秦克章等2017;Zhouetal., 2018)。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性-酸性岩浆岩在中国东北分布最为广泛。额尔古纳地块和大兴安岭北段主要为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碰撞后伸展。小兴安岭和吉林东部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是典型的古太平洋俯冲弧的产物(Sunetal., 2012;秦克章等, 2017;李真真等,2020)。本文收集整理的中亚造山带东段7个含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成矿作用年龄介于450~117Ma之间,主要集中于140Ma左右(表1;图8),与大兴安岭南段的岩浆热液型银铅锌钨锡铌钽锂矿床、斑岩型钼矿和热液型铜矿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相一致,应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碰撞后伸展和古太平洋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共同叠加的作用(Yangetal., 2019; 李真真等,2019;Wuetal., 2020; Duanetal., 2021)。

4 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的研究展望

4.1 成岩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

锆石能较好地保持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是最理想的U-Pb同位素定年对象之一(Poitrassonetal., 2002),被广泛应用于花岗质岩浆岩的定年工作。然而,由于锆石较早发生分离结晶,残余岩浆或高度分异的花岗岩浆中的锆难以达到饱和结晶出锆石,因而这类花岗岩中的锆石十分缺乏(吴福元等,2015)。此外,高演化花岗岩中锆石的U、Th含量普遍较高,易发生放射性晶格损伤和后期热事件影响而失去U-Pb同位素平衡(Geisleretal., 2007; Kusiaketal., 2009; Dengetal.,2013)。因此在对富铷花岗岩开展锆石年代学分析的过程中,应利用显微观察、锆石阴极发光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区分岩浆锆石与继承锆石、捕获锆石、蜕晶化锆石和热液锆石,再进行针对性的定年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Wangetal., 2016)。

高演化花岗岩浆及相关热液作用过程中,锡、铌、钽和稀土元素等通常也能发生富集并产生锡石、铌钽矿和独居石等副矿物。锡石、铌钽矿和独居石通常含有较多的U,且U-Pb体系封闭温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抵抗后期热液扰动能力(Romer and Smeds, 1994, 1996, 1997; Dengetal., 2013; Cheetal., 2015),是限定晚期岩浆、热液作用或相关成矿作用的年龄的重要手段,并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地区的花岗岩、伟晶岩的形成时代和铌钽矿化时代的研究(Romer and Smeds,1994; Cheetal.,2015; Lupulescuetal.,2018; Yanetal.,2018)。因此,在无法获得可靠的锆石结晶年龄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新兴的铌钽铁矿、锡石、独居石、磷钇矿和石榴石等矿物U-Pb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取富铷花岗岩或伟晶岩的形成时代(Zhangetal., 2017a,b)。

此外,由于富铷花岗岩和相关铷矿床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锂云母和天河石等富铷矿物,因此选择白云母(包括铁锂云母和锂云母)进行Ar-Ar定年,选择富铷天河石、铁锂云母等富铷矿物开展Rb-Sr等时线定年(放射性成因Sr/普通Sr比值极高,易于获得精确的Rb-Sr等时线年龄),进而可以更加直接地限定铷等稀有金属的成矿年龄。

4.2 岩浆演化与流体分异过程

天河石花岗岩因常与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Manning, 1981; Pichavantetal., 1988; Webster and Holloway, 1990;朱金初等,1993; Raimbault and Burnol, 1998; Reyfetal., 2000; Guetal., 2011; Solomovichetal., 2012)。关于这类花岗岩的成因目前主要有岩浆结晶和热液交代两种观点。目前,多数人认为黄玉花岗岩主要是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Kovalenko and Kovalenko, 1984; Zhuetal., 2001),但仍有研究者倾向于其交代成因(Kleeman, 1985; Raimbaultetal., 1995; Lowenstern and Sinclair, 1996; Breiteretal., 1997; Soufi, 2021)。

含黄玉花岗岩火山相类似物(Burtetal., 1982; Pichavantetal., 1988;Kovalenkoetal., 1995; Xieetal., 2013; Agangietal., 2014; Merceretal., 2015)的发现为含黄玉花岗岩的岩浆成因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同时,一系列实验岩石学和熔体包裹体研究成果也逐步证明了由富氟花岗岩浆分离结晶而产生含黄玉花岗岩的可能性(Badaninaetal., 2008),并初步解释了富氟花岗岩类岩相分带的形成机制。Qz-Ab-Or-H2O-F系统的实验结果(Manning, 1981)表明,富F岩浆的分离结晶将使残余熔体朝着F、H2O、Al2O3和Na2O增加而SiO2、Fe2O3、FeO和K2O减少的方向演化,其结果是使花岗岩熔体变为翁岗岩质熔体(Kovalenko and Kovalenko, 1984; Dostaletal., 2015)。实验岩石学研究(Webster and Holloway, 1990; Holtzetal., 2001;Xiongetal., 2002)结果还表明,F在高温时趋于进入流体相,而在低温时则进入熔体相。在岩浆由下往上固结过程中,挥发分的出溶将释出F和H2O,并使之沿着温度和压力梯度向岩浆体上部聚集(Zhuetal., 1996; Burnham, 1997; Lukkari and Holtz, 2007)。F 和H2O的向上富集降低了上部岩浆的固相线,从而扩大了岩浆结晶的温度间隔(Manning, 1981; Kovalenko and Kovalenko, 1984; Xiongetal., 2002)。同时,F和H2O的富集又使岩浆的密度和粘度下降,有利于组分扩散和晶体-熔体分离(Dingwelletal., 1985; Websteretal., 2018),从而使分离结晶作用能充分地进行,并造成明显的岩浆分带。

富氟花岗岩浆演化晚期,F和H2O等挥发分的大量富集,使这类岩石晚期岩相受到强烈的热液蚀变,并常伴有云英岩化和稀有金属矿化(朱金初等,2002)。Dostal 及其合作者(Dostal and Chatterjee, 1995, 2000; Dostaletal., 2004)对加拿大新斯科舍Davis Lake pluton的研究表明,稀有金属在晚期岩浆中的富集是分离结晶和流体搬运共同作用的结果。Halteretal.(1998a, b)也认为流体可使残余岩浆发生充分分异,而在流体高度富集之处,往往发生云英岩化和Sn矿化。

对于花岗岩型铷矿中铷的富集和成矿机制,目前研究较少。通常认为,岩浆分离结晶、岩浆-热液转换(过渡)及流体作用是稀有金属富集成矿的重要过程(Linnenetal., 2012)。因此,理解Rb等稀有金属富集成矿过程的关键之一是能够识别岩浆分异、流体出溶和热液交代过程并且评估它们对于稀有金属成矿的重要性(Linnenetal., 2012)。针对锆石、白云母、铌钽铁矿等岩浆和热液贯通性矿物的精细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Lietal., 2015; Xieetal., 2018)。

研究表明,热液锆石所特有的高LREE含量和低Zr/Hf比值应为非电荷和半径控制(Non-CHARAC)行为所导致(Bau, 1996),该现象常见于富挥发分的高演化岩浆岩中,发生于岩浆系统向热液系统的转换过程(Veksler, 2004)。Non-CHARAC行为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全岩与包括锆石在内的各种矿物发生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Bau, 1996; Irber, 1999; Veksleretal., 2005)。 “四分组”效应的形成通常被认为与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有关(Moneckeetal., 2002, 2007; Badaninaetal., 2006),而M型“四分组”效应的形成被认为是富氟流体与熔体在固相线以上的相互作用有关(Wuetal., 2011a)。因此,热液锆石的结晶应代表岩浆演化晚期发生了岩浆流体-熔体相互作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Th、U、Hf、Ta和REEs等元素优先集中在与残余熔体共存的富F流体当中(顾连兴等, 2007;Yangetal., 2014; Bernietal., 2020)。

4.3 富矿体的形成过程与找矿方向

Rb的富集通常与岩浆的高度演化有关(Wuetal., 2011a)。但是,淡色花岗岩中的富Rb矿物主要为天河石,而品位高且易于工业利用的矿石矿物(如铁锂云母和锂云母)主要产于钠长石化天河石花岗岩或钠长花岗岩相之中(顾连兴等,2007;Guetal., 2011),指示在天河石花岗岩的钠长石化过程中,发生了Rb从钾长石(天河石)向白云母(铁锂云母和锂云母)的再分配过程。最近,针对国宝山Rb矿的选冶实验表明(黄雯孝等,2019),天河石和云母的混合矿在添加氯化钠焙烧后可制取含RbCl达99.97%的铷盐。天河石晶体与氯化钠焙烧反应实验结果也显示,直径1cm天河石晶体与氯化钠在900℃条件下恒温4小时间便生成了宽近2000μm的钠长石反应边,表明天河石向钠长石的转变过程可能与Rb从天河石迁出有关。

在花岗岩母岩浆持续分异演化的过程中,晚期岩相中的天河石含量逐渐升高,岩性也从淡色花岗岩相逐步向富铷、富氟和富钠质的岩浆体系演化。当岩浆演化到最晚期,即岩相中的天河石含量随着钠长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且铁锂云母(主要富Rb矿物)含量显著增加,并成为最重要的工业矿体。天河石花岗岩的钠长石化阶段可被认为是Rb从岩浆阶段结晶的天河石大量迁出并进入热液成因云母类矿物的过程,也是Rb的重要的成矿过程。此外,富铷富氟流体或热液从花岗质岩浆中出溶后,当遇到能使F等卤族元素快速沉积的介质(如富钙岩石)时,更可发生萤石大量的沉淀和Rb的快速卸载,形成富铷云母的铷矿体。因此,天河石花岗岩发育区应是铷矿的找矿靶区,岩体边部的钠长石化带以及岩体外围的萤石蚀变带应是富铷体的重要找矿标志。

5 结语

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最重要的天河石花岗岩和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域,其西段大量发育三叠纪天河石花岗岩,而东段大量发育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天河石花岗岩,铷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巨大。中亚造山带西段三叠纪天河石花岗岩的成岩与成矿作用受控于古亚洲洋向特提斯洋构造域的转折,而东段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天河石花岗岩的成岩与成矿作用受控于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折。

天河石花岗岩通常发育有较好的岩相分带,在矿物学上富含(铁)锂云母、黄玉或萤石,与锂氟花岗岩关系密切,铝饱和指数变化较大(过铝质到碱质均有发育),稀土四组分效应明显,是岩浆分离结晶和流体分异共同作用的产物。天河石花岗岩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伴随F、Cl等挥发性元素的富集和迁移,Nb-Ta-Sn-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的矿化普遍,是寻找铷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有利对象。

致谢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周涛发教授和范裕教授的约稿;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张辉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建康研究员认真评阅论文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南京大学陈骏院士对论文工作的鼓励与指导。

猜你喜欢
钠长石稀有金属伟晶岩
刚果(金)马诺诺(Manono)东部某伟晶岩型铌钽矿地质特征
稀有金属钼资源回收现状及进展
与翡翠伴生的含钠长石质玉石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湘东北幕阜山岩体南部稀有金属伟晶岩分带特征研究
卢旺达Gatumba地区花岗伟晶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综述
2018年9~10月稀有金属报价
2018年3~4月稀有金属报价
浙江平阳黄施岙钠长石岩特征和利用前景
伟晶岩中的稀有矿产
与翡翠伴生钠长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