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布局东北党建

2021-10-29 01:03李星建
文史春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奉天李大钊哈尔滨

李星建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出生于河北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启发,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李大钊相继发表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和演说,批判改良主义,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平(今北京市)和上海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平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平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平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扩大宣传,发展组织,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多次主持会议讨论、研究在东北地区建党问题。

东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极力争夺的地区。1840年后,英、法两国军舰屡次侵扰辽东半岛,以此为据点进犯京津地区。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若干不平等条约,夺取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1904年2月,日俄两国开始在东北大打出手。9月5日,沙俄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同时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也均移让给日本。日俄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两国的势力范围。但是,對于在战争无辜遭受灾难的中国老百姓,战败的沙俄坚决不肯赔偿。

辛亥革命后,绿林出身的张作霖依仗日本的支持迅速崛起,建立军阀统治。

李大钊审时度势,先后委派干部赴东北考察,加强革命运动的领导,开展党建工作,为日后中共满洲省委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哈尔滨

哈尔滨毗邻俄罗斯,是国际工商业城市、中东铁路的中枢,俄、日、美、英、法等均在此设工厂、银行、商店。十月革命后,众多白俄涌入哈尔滨,协约国军队以此为供应基地,城市环境混乱,广大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工人革命愿望强烈。

1921年末,五四运动天津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马骏根据李大钊指示返回东北家乡,在哈尔滨、吉林、宁安等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次年2月,同进步青年韩铁声等在哈尔滨组建“救国唤醒团”,以“唤醒同胞,群策群力,反对帝国主义”为宗旨,号召哈尔滨市人民起来斗争(《马俊:回族人民的好儿子》)。

1922年初,受李大钊委派,北平地委委员罗章龙来到哈尔滨,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张昭德、姜瑛、张赋祯等取得联系,通过张昭德等的帮助,首先到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和工人生活区三十六棚考察,宣传中共和华北工人斗争情况,后到戊通轮船公司、秋林洋行、中东铁路沿线进行考察,并与苏俄在哈尔滨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返回北京后,罗章龙写出《关于东北工人运动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的报告》。他认为哈尔滨不仅是北满工人运动中心,实际也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北方工作和活动的中心;建议派专人去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1923年春天,李大钊派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二人以晨光报社记者的身份广泛与各界人士接触,进行革命宣传和建党工作,到7月时,已发展汪洁曼、马新吾等5人,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9月16日,在陈为人、李震瀛的倡导下,由韩铁声出面创办哈尔滨通讯社。该社既是中共的宣传阵地,又是秘密开展党团活动的据点。为取得当局批准,办社宗旨定为“以宣传消息,介绍文化,拥护舆论,编纂各项统计调查为宗旨”。社长是韩铁声,编辑部主任是陈为人,新闻主任是李震瀛,丛刊主任是吴春富,李直斋负责事务工作。10月,陈为人、李震瀛创建了哈尔滨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又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11月22日,韩铁声受陈为人、李震瀛委托,出面在官厅备案,在道里外国二道街7号创办哈尔滨青年学院。该院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宣传文化,改善社会”为宗旨,通过讲授文化知识,向青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他们还成立“学术研究会”,利用星期日开展学术研究,公开演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底,陈为人和李震瀛受到哈尔滨当局“注意”,二人被迫离开哈尔滨。此后,留在哈尔滨的党团员陈晦生、彭守朴、张昭德、马新吾(马万录)、刘天佑等坚持活动。

1924年6月11日,中共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李大钊担任团长,大家分别出发,在哈尔滨集合。李大钊到哈尔滨后,经堂兄李祥年(瑞景)安排,住进其结拜弟兄、乐亭老乡王芳田开设的宏昌茂杂货店。3天后,代表们均已到达哈尔滨,李大钊等乘火车经满洲里过境赴苏。同年10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李大钊奉命回国,途经哈尔滨时,再次住进宏昌茂杂货店。临走时,他送给王芳田6枚带有列宁头像和锤头、镰刀的苏联建国银币作纪念。其间,李大钊曾同苏联驻哈尔滨领事会晤,看了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校址。

邓洁民(1890—1926),原名邓居民,出生于黑龙江宾县,1912年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后,与周恩来结为同窗好友。1915年,邓洁民去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系,与法政系的李大钊同住东京基督教青年会,亲如兄弟。1917年6月,邓洁民遵照母命中止学业回国,在哈尔滨谋生,与友人创办东华学校,自任校长。1921年1月,张太雷赴苏联任共产国际东方局中国科书记,途经哈尔滨,由李大钊写信介绍住到东华学校,并由邓洁民帮助办理护照签证事宜。许多去苏联的共产党人都曾在东华学校落脚,由东华学校协助前往。东华学校因此有“红色交通驿站”之誉(《年轻教育家邓洁民》)。

1924年冬,来到哈尔滨开展工作的吴丽石以小工身份到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厂机务段做工,他深入工人群众,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建立三十六棚东铁青年协进会,同时,根据李大钊的指示,创办《哈尔滨日报》。在主办该报时,他写了许多文章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劣迹、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官僚政客的卑鄙行径。1925年11月,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成立,吴丽石任书记。1926年1月,吴丽石组织成立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组哈尔滨特别支部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哈尔滨地委),负责领导长春以北、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各地的党团组建工作。吴丽石任书记。

吴丽石(1899—1930),原名吴苓生,字松仙。曾用名卢一之、张金德等。他出生于江苏沭阳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在镇江读中学时因闹学潮被开除。1918年春,到北平入汇文中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转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3年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秋,由李大钊介绍,吴丽石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秋回国后,吴丽石先在江苏连云港等地宣传苏俄十月革命,介绍马列主义,后赴东北,直到1929年2月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工作。

在吉林

1924年9月,共产党员马骏应聘到吉林省城私立毓文中学做教师并兼训育主任后,在宁安建立吉林省第一个党小组。他将《新青年》《向导》《觉悟》等进步书刊借给学生阅读,帮助改组了吉林省学生联合会。l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马骏等人以“吉林爱国六人团”名义发表宣言,组织成立吉林教育界沪案后援会,马骏任会长,组织学生和各界群众4000余人示威游行,主持召开万余市民参加的哀悼大会,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活动从吉林市迅速波及长春、四平、哈尔滨、宁安等30多个大小城镇,成为吉林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吉林省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1924年8月,中共哈尔滨组织派人到长春建立中共吉林省历史上第一个地下通讯站。共产党员张锦春以吉黑邮务管理局长春二道沟邮局邮务生(后任局长)的身份为掩护,利用邮局传递信息的便利条件,建立长春二道沟邮局通讯站,代号为“弓长之”或“龚长之”。当时,中共中央和北京区委的指示、文件寄往长春二道沟邮局,张锦春收到后,将其放在装有邮件的小皮包内,再送往哈尔滨党组织,同时把哈尔滨党组织的有关请示报告、工作汇报等带回,寄给党中央或北京区委(张贤达:《长春历史话题》)。

1925年5月9日,长春第二师范学校的师生在恽代贤的领导下,联合全市师生举行“五九”国耻纪念日游行。

6月19日,林俊来受中共北京区委派遣到长春后,和先期到达的刘旷达、第二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宫捷三组成三人小组,按照党组织指示,具体领导长春声援五卅爱国运动。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赵尚志奉命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哈尔滨、双城、长春开展革命工作;同年10月,中共长春支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此后,吉林、柳河等县的共产党组织也相继建立。赵尚志负责长春通讯站工作。

赵尚志(1908—1942),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喇嘛店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随母举家来到哈尔滨投奔其父,先后当过杂役、学徒等。1925年,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季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11月,赵尚志奉命利用国共合作的时机,与国民党员一道成立国民党吉林省党部,担任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不久,活动被日本特务机关发现,1927年3月2日,赵尚志被奉天军阀驻长春宪兵逮捕关进长春第一监狱,后押至南京。他始终坚持说自己是国民党员,没有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同年5月20日被释放出狱。出狱后,赵尚志回到东北工作。

在辽宁

1921年12月,李大钊委派北平地委委员罗章龙到辽宁,先后在沟帮子、奉天和大连等地考察工人运动情况。

1923年2月,李大钊的《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萧楚女的《身心锻炼与反锻炼》,恽代英的《民治的教育为现代必要之问题》《妇女解放运动的由来和其影响》等文章,刊登在大连由孙中山题写刊名的《新文化》月刊上。同年上半年,欧阳强奉命从唐山到沟帮子发展共产党组织。他与先期到达的几名共产党员取得联系后,建立了沟帮子党小组,任组长。这是中共在辽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辽宁党史大事记》)。

1923年冬,中共北方区委先后派遣多人到东北地区开展工作,其中罗思维在复县(今瓦房店市)通过朋友关系潜入县公署第二科,秘密开展革命工作。他从实际出发,向上级组织献计献策,推动了大连、奉天地区的爱国反帝运动的发展,其间,指导建立了瓦房店铁路工会。

12月末,李震瀛、陈为人从哈尔滨来到大连后,访问了沙河口铁道工场华人工学会、大连中华青年会等爱国进步团体和增智学校、三一小学等,广泛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并应邀作报告,宣传革命思想。

同年,中共唐山地委书记邓培按照北方区委的指示到锦州指导工人运动,后又派遣干部到锦州组织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工人十人团”。次年初,邓培来到营口,指示共产党员邓福林开展党的宣传工作。

1924年1月20日,由东北返回上海的李震瀛在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发表文章《东三省实情的分析》,阐述东三省革命形势和策略。月末,他再次来大连,以中华“三一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宣傳革命思想,帮助整顿工学会组织,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及印刷工人工会,3月2日,应邀在中华青年会举行的第89次星期日讲座上做题为《中国与世界》的讲演。4月,印刷职工建立团小组,关向应任小组长。6月,团大连特支成立,当年末已有团员24名。

同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听取李震瀛关于东北和大连考察工人运动的情况后,谋划出把大连建成东北工人运动基地、推动全国工人运动发展的战略宏图。6月12日,邓中夏乘船由上海到大连,进行为期一周的巡视。除听取中华工学会会长傅景阳的工作汇报外,邓中夏白天出去搞社会调查,到夜班工人家里访问,晚上在工学会办公室里,同前来参加工会活动的工人谈话。他高度评价工学会的工作,认为能在日本殖民当局压迫下把工会的牌子公开挂起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显示出大连工运的力量;应充分利用沙河口工场是南满铁路大厂的关系,逐渐把南满铁路沿线的工人组织起来,和中东铁路的工人联系起来,打通国际路线,它的意义和作用将是十分重大的。其间,他还访问中华青年会会,对老同盟会会员傅立鱼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抱负给予高度评价。在访问中华增智学校时,邓中夏称赞该校为工学会举办夜校、教育工人的义举,应邀做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的报告;同年底,邓中夏再一次到大连巡视。

同年秋,由上海来到奉天的中共党员、美术工作者韩乐然创办奉天专科学校,以此为掩护,通过党组织关系,从上海不断向奉天寄《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刊物,在进步青年和学生中传播,为党组织在奉天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春,任国桢从北平来到奉天后积极开展工作,9月,成立中共奉天支部、青年团奉天特支。

2月,团中央负责人林育南从哈尔滨到大连,视察市内和瓦房店的一些工厂、学校,对大连地区的青年运动提出指导性意见。

同年秋,中共唐山地委派遣党员阮章到锦州机务段,以副段长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2月6日,中共北方区委根据团大连特支的报告,写信给中央,称大连方面成年工人甚多,且有数位团员已经超过年龄,建议组建党支部。

1926年1月15日,中共大连特别支部正式组建。党员除由团员转党的8名,还有1925年已经入党的傅景阳。

2月,在中共奉天支部帮助下,国民党奉天临时省委党部正式成立。执务会设常委5人,其中跨党的共产党员3人。其间,国共双方共同努力,向广州黄埔军校和北伐军输送人员百余名。

2月至3月,中共唐山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袁兰祥等3人奉命到锦州、沟帮子、皇姑屯等地指导铁路工会工作。

7月初,在大连“福纺”工人大罢工的关键时刻,李大钊派遣邓鹤皋、尹才一、张式嫒等人到大连加强领导力量,邓鹤皋任大连地委书记。8月4日,日本殖民当局被迫答应罢工工人的全部要求,撤换日籍厂长,释放部分被捕者,坚持100多天的“福纺”工人大罢工胜利结束。大连地下党组织迅速扩大,至同年10月,党员达到95名。

同年,铁路总工会委员长王荷波来到大连,指示在发展党团组织的同时,也要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大连党组织鉴于大连交通便利、华洋杂处、店员界的思想进步的情况,于1926年4月25日秘密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大连店员协会”,领导人中党员占三分之一,同时出版《店员之声》会刊。会员初为30余人,不久发展到70余人,最多时有200余人。

1927年3月,奉天党组织先后派李焕章(李郁阶)、王纯一到台安县开展工作。

4月初,中共中央巡视员蔡和森派党员程蒂炳到沟帮子,听取李华灿关于沟帮子党支部的工作汇报。

据不完全统计,五卅运动后,辽宁人民的革命斗争继续发展。1926年有67次罢工,1927年增加到94次。

东北党组织领导机构建立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下。

《中共辽宁党史大事记》载,1927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在瞿秋白、周恩来的主持下,于汉口召开中央常委东北工作会议,鉴于东三省的历史情况,为加强党对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东三省(奉天)省委,同时,决定大连、哈尔滨两个地委改组为市委,奉天成立市委,吉林方面的党组织暂时属奉天市委,待发展以后再成立省委。10月24日,哈尔滨、奉天、长春、大连、吉林等地党组织的代表共14人,在哈尔滨道里区十三道街48号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即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陈为人在会上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大会讨论通过《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人运动决议案》《满洲农民运動决议案》等。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1928年9月在奉天召开的第三次党员代表会议正式改为中共满洲省委,1936年满洲省委撤销),陈为人任书记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吴丽石任组织部长兼农运部长,张任光任团省委书记,王立功负责工运,韩慧芝负责妇女工作,胡步三负责军事工作。会议决定将满洲省临委领导机关设在奉天。中共满洲省临委的建立,使全东北地区党的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振奋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革命精神,东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英勇牺牲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北平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在狱中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道:“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4月,中共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北平万安公墓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纪念馆。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万安公墓)建成。邓小平为纪念碑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刻有中共中央为李大钊烈士撰写的碑文。

猜你喜欢
奉天李大钊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奉天讨罪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