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吾:我与毛岸英在朝鲜

2021-10-29 01:03郭松林
文史春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毛岸英尔斯彭德怀

郭松林

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央视大剧《跨过鸭绿江》热播,再现当年我志愿军将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宏伟历史画卷。电视剧前几集,对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有多个镜头。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秘书张养吾,是最早和毛岸英随彭德怀奔赴朝鲜的。本文根据张养吾回忆文章《我与毛岸英在朝鲜》改写而成。

工作出色受到彭德怀赏识

张养吾(1905—1995),曾用名张培芳。1905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一个耕读之家。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张养吾在家乡小学教书,1933年秋,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思想进步,曾参加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9月,张养吾大学毕业后回到西乡简易师范任教。

1937年9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陕西总队派平津流亡同学会演剧队赴陕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来到西乡,张养吾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组织当地师生配合宣传,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随之,张养吾和同校的李霞波、刘力邦等组建起西乡民先分队,办抗战刊物《战斗呼声》,张养吾经常为刊物撰写文笔犀利的文章。

同年12月,著名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作者、共产党员张寒晖率西安二中、女中、女师等迁至西乡的学校,师生组织斧头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活动。张养吾带领西乡简师师生积极配合,宣传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散发抗日传单。这些活动引起国民党县党部的注意,派出人员进驻学校,密切监视张养吾等进步师生。张养吾在家乡处境困难,随时有被捕的可能,中共党组织安排他与一批进步青年赴延安学习。

1938年2月,张养吾、李强奋、刘力邦等人秘密前往西安,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下奔赴延安,入抗大四期学习。11月,张养吾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张养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秘书主任。1947年,张养吾在延川县领导土改,正确贯彻党的土改政策,能力出众,文化水平高,工作成效显著,为前来检查工作的彭德怀所赏识。

西安解放后,张养吾出任市教育局长。正当他为恢复战后教育奔波操劳之际,突然接到调令,去第一野战军总部工作。同年7月,张养吾赶到西北局报到。原来,彭德怀已经预见到大西北全部解放指日可待,下一步将要在西北大搞经济建设,而他身边缺懂经济工作的秘书,想起在检查土改工作时认识的张养吾,特地点名让张养吾来。就这样,张养吾成为彭德怀身边的秘书,后任第一野战军司令部秘书主任。他随彭德怀从西安到兰州至酒泉,然后在新疆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成功后,又同彭德怀在那里组建新疆军区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完成这三项任务后,他们回到西安,筹备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

随彭总到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尔后大举出兵介入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派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但志愿军司令员人选一时没有定下来。

1950年10月,张养吾在西安刚过完国庆节即接到通知,随彭德怀乘坐专机前去北京开会。彭德怀原以为可能是讨论西北建设问题,便安排张养吾准备关于西北建设的方案及资料。没想到,北京会议议题是关于出兵朝鲜和决定让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会议结束后,张养吾即随彭德怀先去东北。

10月8日晨,北京南苑机场,云雾低垂,空气潮湿,一场秋雨即将来临。上午7时,一批负有特殊使命的神秘人物陆续乘车来到机场,他们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西北局书记彭德怀及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东北局书记高岗及秘书华明,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参谋成普以及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和几位苏联同志。

10分钟后,飞机轰然作响,像一只巨大的铁鸟,飞向灰蒙蒙的天空。

机舱内一片沉默,许多人都是初次见面。毛岸英与张养吾并肩而坐。

飞机遇到气流颠簸,坐在前排的一位苏联同志掉下一支钢笔,毛岸英拍拍苏联同志的肩膀,指着钢笔说:“格尔瓦斯!”张养吾学过几句俄语,知道这“格尔瓦斯”就是俄语中的“钢笔”。他好生惊奇:这位年轻人竟然懂得俄语!于是,他就比较关注毛岸英。

沈阳北陵机场。张养吾指着刚下飞机的毛岸英,悄悄问彭德怀:“那个小同志会讲俄语嘛,他是谁?”

彭德怀悄悄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当党总支副书记,让他今后要多关心毛岸英,还要注意保密,不要暴露他的身份。10月10日傍晚,张养吾、毛岸英等人随彭德怀从沈阳乘车到达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丹东市,入住在市郊一座日本人建造的洋房里。吃过晚饭,彭德怀把张养吾、毛岸英、郭洪光叫到一起开会,商量成立4人党小组,由毛岸英任小组长。

毛岸英是主动请缨去朝鲜的,身份是彭德怀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职级正团。他所在的这个党小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党小组。后来党小组又增加了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朝语翻译金昌勋和驾驶员刘祥等人,党小组也升格为党支部,仍由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毛岸英任支部书记。

次日上午,彭德怀紧急返京开会。难得清闲的毛岸英与张养吾结伴在丹东中山公园里玩了小半天。在欣赏北国风光之余,两人谈哲学、谈历史。共同的爱好,知识的交流,使这两颗陌生的心灵贴近了。走累了,他俩坐在石头上小憩,毛岸英向这位温和敦厚、学识渊博的兄长敞开心扉:母亲杨开慧,1930年11月在湖南浏阳英勇就義;自己带着两个弟弟曾经在上海流浪,二弟岸龙病亡;他自己在苏联留学,二战时加入苏联红军,抗击过入侵苏联的德国军队,获得中尉军衔;回到延安后为了褪掉洋气,毛泽东介绍他在劳动模范吴满有那里学做农活……

毛岸英的不幸遭遇和非凡经历,使张养吾既同情又敬佩。他从毛岸英身上,仿佛看到毛泽东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斗的情景。

在回住地的路上,毛岸英和张养吾真诚相约:在朝鲜战场上一定要互相帮助。张养吾帮毛岸英补习中文,毛岸英帮张养吾补习俄文。那天,毛岸英还送给张养吾一本《简明俄文字典》。

在朝鲜的日子里

1950年10月23日黄昏,毛岸英和张养吾搭乘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的座车,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踏上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在朝鲜北部大山的大榆洞矿区,一长溜铁皮盖顶、阴暗潮湿的简易工棚,志愿军总部就设在这里。毛岸英解开行李,整理床铺。

看着毛岸英把带来的一大摞书醒目地堆放在炮弹箱垒成的简易书桌上,张养吾开玩笑地说:“你这是搬着书山上战场啊。”

毛岸英告诉张养吾,有些书是毛泽东送的,有些书是他从苏联带回来的。他要加强学习,也欢迎张养吾到他那儿看书。

当时,美军控制了空域,经常派飞机狂轰滥炸。这里也是美军轰炸的重点目标。飞机一来,他们就往树林里钻。张养吾回忆,当年他和毛岸英经常在一起。山上很多马尾松,钻进去飞机是看不见的,树林里空气清新,又好看书,毛岸英惜时如金地博览群书。张养吾清楚地记得毛岸英喜欢看书,《朱元璋传》《欧洲哲学史》《孙子兵法》……什么书都看。到朝鲜半个多月,毛岸英就啃完好几本大部头的书,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在志愿军中是绝无仅有的。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彭总的秘书张养吾说他是搬着书山上战场来了!岸英利用防空时间,还在敌机翅膀底下阅读了大量的美军资料,为彭德怀司令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不少帮助。”

志愿军入朝后,彭德怀原准备以邓华的十三兵团司令部为基础,再调一些人,组建为志愿军司令部。后来觉得十三兵团司令部这个班子成员都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整齐精干,而且另起炉灶也确实来不及,于是直接把十三兵团司令部改成志愿军司令部,把他带来的人并到司令部里。为便于指挥,司令部的处级领导原则上以彭德怀带来的人为正,以原十三兵团的处长为副。

志愿军司令部下设一个办公室,由于它专门负责作战指挥和往来文电的处理,又直属彭德怀领导,大家习惯地称之为“彭总作战室”。作战室组成人员有彭德怀从西安带来的张养吾、杨凤安,从总参调来的成普、徐亩元,还有十三兵团的丁甘如、杨迪和朝文翻译金昌勋,加上俄语翻译毛岸英,一共8个人。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兼任总部作战室秘书长,张养吾为副秘书长兼作战室主任,杨凤安为副主任。

之后,张养吾他们在大榆洞志愿军总部夜以继日工作,常常要冒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白天防空,夜晚办公,生活异常艰苦。当时气温已降到零下20摄氏度,工作在阴湿的工棚,身穿棉衣裤还是感觉全身冰冷。但毛岸英非常乐观,抽空还要摆出象棋,陪彭总厮杀几盘,这是引导彭总休息的高招。

突审美军俘虏

张养吾仍然记得和毛岸英审问美国战俘的事。

莱尔斯(Liles)是志愿军捕获的第一个美军俘虏。为了解美军和南朝鲜(今韩国)军内情,彭德怀命令对莱尔斯进行审讯。毛岸英主动请求担任审讯美俘的翻译工作。

那是10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在一间简易工棚里,一张长条桌后面,端坐着任荣、张养吾和毛岸英。

莱尔斯被两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押进来。他颤抖着站在审讯台前,露着惊恐而绝望的眼神。“坐下!”任荣威严地指着审讯台前的木凳。莱尔斯咽下一口水,上身僵直地坐在木凳上,那只被绷带吊在脖子上的左臂不由自主地抖動着。

按预定计划,任荣主审,毛岸英翻译,张养吾记录。审讯应在威严的气氛中进行,一开始就要给他个下马威。可是,当毛岸英凝视着莱尔斯那只颤抖的左臂时,情不自禁地动了恻隐之心——也许他看到的不再是嗜血成性的“豺狼”,而是一个受伤的人,他不等任荣发问,便用英语与莱尔斯交谈起来,问他的左臂是怎么受伤的、有没有伤到骨头,并给他一支烟,替他点火。然后走出审讯室,从宿舍拿来一盒饼干让莱尔斯吃。这可真令莱尔斯出乎意料。

之后,审讯正式开始。先前预期的气氛虽已荡然无存,审讯却进行得格外顺利。莱尔斯有问必答,还提供了不少美军机密。

审讯如此顺利,看来与毛岸英的香烟、饼干和关切的询问有关。张养吾认为,这绝不是廉价的交换和审讯技巧,其中自有更深沉的东西,那就是发自毛岸英内心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彭德怀看了审讯记录后,当即指示张养吾和毛岸英,俘虏谈的这些情况很有参考价值,应该通报全军。当天下午,由毛岸英执笔、载有审讯记录的《志司通报》,通过电台发至各军司令部。

告别竟成永别

隔行如隔山。张养吾自从阴差阳错随彭德怀来到朝鲜战场,深感自己不是这块料,缺乏起码的战斗经验,无法适应战时生活,工作起来也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向组织提出调换工作要求。彭德怀考虑到张养吾对经济工作比较熟悉,大西北建设很需要这样的人才,决定让他回西安干他的老本行,同时调西北军区司令部的参谋高瑞欣来志愿军总部工作。

1950年11月中旬,张养吾要回国了,他给毛岸英的临别赠言是:不要熬夜,注意防空。毛岸英把张养吾的话记在本子上,表示虚心接受,以后改正。在张养吾看来,毛岸英是个工作狂,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有时飞机来了还坐在防空洞旁翻译资料,半夜里想起什么好词就打亮手电记下来。这种精神确实可嘉,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累垮了。

张养吾把自己保管的机要文电移交给毛岸英,毛岸英仔细做了登记,不时还向张养吾请教一两个问题。交接完工作后,两人心情激动,相对无语,虽然认识时间不长,却感觉到彼此是那样的容易沟通,又是那样的难以割舍。张养吾忽然看到毛岸英一只脚上的靴子没有后跟,原来是前不久的一个下雪天,岸英脱下潮湿的靴子在火炉上烘烤,因忙于处理电文,烤燃了靴子后跟,那些天里就一直穿没有后跟的靴子。张养吾脱下自己的靴子,硬让毛岸英换上。

张养吾辗转回到西安后,马上给毛岸英写了一封充满思念之情的书信。可谁知11月25日,在美机的疯狂轰炸下,毛岸英壮烈牺牲了。不知那封信,毛岸英收到否?

猜你喜欢
毛岸英尔斯彭德怀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库尔斯克会战
最有型的擀面杖
一切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彭德怀脱险与毛岸英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