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勒内·马格利特的奇幻艺术

2021-10-31 13:49刘泽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刘泽韬

摘 要:在超现实主义流派中,比利时的勒内·马格利特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时常通过一种充满诗意的表现,或是使用交换、对立、并置等手法进行绘画创作,为观者带来一种奇特的观赏体验。比如云朵飘在房间里、巨大的国际象棋和树并立在一起、晴空下的街道却是黑暗的并且亮着路灯……他的绘画作品宛若谜语,令人浮想联翩。通过论述勒内·马格利特奇幻绘画风格的形成和作品的呈現方式,分析其作品的价值和画作所传达的隐喻内涵。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勒内·马格利特;奇幻艺术

超现实主义绘画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在达达主义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将梦境和现实结合,探索非理性一面的艺术形态。大众在听到这个艺术流派时可能并不能马上将之和哪位艺术家或哪幅绘画作品挂钩,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报、杂志封面、服装设计等方面,到处都充斥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子。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所创作出的作品常常把幻想、梦境的东西和现实的场景拼凑起来,呈现出一种奇幻、神秘又荒诞的艺术效果,因此具有反逻辑和非理性的特征。而马格利特所呈现的作品不仅把梦境和现实结合起来并置于画面之上,并且还构建了现实事物和符号图像之间的紧密联系,打破常规的视觉逻辑,使作品既对立又统一,理性与感性并重。

马格利特认为:“一旦事物与其象征和实用相隔离,组合的现实就就会推翻习以为常的感觉,并揭示出事物之间看不见的联系。”马格利特是一位充满神奇想法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常常将内心深处充满哲学感的梦幻世界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同一张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欣赏马格利特的作品的时候,观者的思想和注意力都会被他的画笔牵引进他所营造的无限哲学空间中。

一、马格利特奇幻绘画风格的形成

马格利特于1898年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庄,父亲从事制造业,母亲是一位女帽销售。他对于儿时的事情总是很少提及,或许是因为在他14岁的时候,母亲投河自尽,母亲的尸体在河中被打捞起来时脸被衣服蒙住,这对一个正值成长阶段的少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或许是受儿时经历的影响,他低调且沉默,不善言谈,对诡异、奇怪的事情充满好奇,这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1925年,马格利特受到乔治·德·基里科作品《爱之歌》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绘画作品,放弃了自己以往的绘画风格,开启了全新的绘画之路。基里科的构图方式和绘画手法,对超现实主义画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将最平常的事物并置在一起,采用多个不同灭点的透视法,营造出带有些许怪诞趣味的画面氛围。不难发现,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马格利特的作品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可以说,基里科对于马格利特绘画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是基里科,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也令马格利特十分着迷。无论是恩斯特的“摩拓法”和拼贴作品,还是恩斯特画面中的荒诞性艺术风格,都对马格利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话的艺术》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画面中巨大的树叶和象棋并置,这和恩斯特的《叶子的习性》在图像上有着巧妙的重合。

1927年,马格利特来到巴黎,这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和电影的影响是直接的、强大的,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得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和内容慢慢确立,他的表达方式也逐渐明晰。

基里科的绘画让他摒弃了自己的早期风格,投身超现实主义的世界,恩斯特为他的绘画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在巴黎的这段时期,是马格利特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二、马格利特奇幻作品的呈现方式

(一)作品中的平面立体置换

马格利特在处理画面中的物品摆放和物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时,独具匠心。画面中奇幻的空间让观者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入马格利特的内心世界,从而与马格利特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

观者对于马格利特的作品《空白签名》的第一眼观感是一个人在树林中骑着马,再次审视,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画面中的空间呈现出了违反客观现实的现象。马格利特打破了前后遮挡的透视关系,将观众的固有视觉经验破坏,打破逻辑后重新展示在画面之上,使得画面顿时变得神秘有趣起来。骑马的人和树林都仿佛让观者身临其境,但是缝隙之间所遮盖的部分又让观者迷惑。是树挡住了骑马的人,还是骑马的人从前面走过挡住了树林?对于这一问题,世人并没有过多追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绘画所表现出的哲学思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马格利特留给我们的思考。

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漫步场所》中,画架上的画和窗户后面的背景交互相生,马格利特以一条画框厚度的白线条和画架区别出了画框与窗户,以极简的物体营造出了神秘的气氛。他通过作品隐喻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将自身“清醒的空想家”的身份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作品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思维。

(二)作品中的对接手法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的肢体和植物、动物等的对接组合。这类题材的作品,也许是由于马格利特受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启发。他创作了《集体发明物》,画面中的人鱼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人鱼的固有印象。画中躺在沙滩上的鱼头人身的人鱼形象,打破了人们对于人鱼美丽、动人形象的憧憬,神秘而又让人心生恐惧,想要表达些什么却瞬间如鲠在喉,仿佛走进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异却又并存的真实清晰的世界。

马格利特创作了《红色模型》,画面中一双皮鞋和人的脚似乎长在了一起。他将一死一活两个物体对接,创造出了全新的生命体,两个不同质感的物体的组合所带来的矛盾感给观者带来巨大的惊喜。作品在传达出马格利特对事物内在联系和内在相似性的逻辑理解的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对工业物品的极度依赖。

马格利特善于通过看似矛盾而又富有联系的组合拼贴方式绘画,观赏其绘画作品,时常让我们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梦境幻想之中。他惯于用错位的空间来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觉感受,好像在审查这个现实世界一般。“他总是试图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把可能发生的事件作为他自己的高潮的创造思维的构图。”没错,马格利特想要带给观者最深刻的思考,思考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思考人们与其他生物的共存之道。

三、马格利特作品的价值和启发

“反常合道”是中国古典美学概念,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再合适不过。超现实主义在视觉上打破了人们欣赏艺术的固有眼光,淡化了人们对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表达的注意力,它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人为中心,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和启发,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

马格利特运用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和诗人的美感表达,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和物品以崭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后呈现在画面之上,让人们直观地感受他的心灵世界。他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好奇者”,其作品所表现的隐喻意义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若不是马格利特的艺术创作,你不会想到酒杯竟然可以大到要试图把白云装下,你也不会想到云朵和石头竟然一起悬浮在空中,你更加想不到脚和鞋子居然可以合而为一,同生共存。

马格利特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绘画领域,在建筑、雕塑、甚至哲学领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位生前从未踏入过殿堂的艺术家,这位渴望平静度日的孤独思考者,直至近年才被大众所熟识。他没有停歇,他日复一日地思考着,将一切的因果和逻辑切断,醉心于自身的创作中。这种绘画态度,对笔者有着极大的启发。笔者总是被他带入一种神秘的梦境里,或许这梦境当中,真的存在着马格利特内心的平行世界。笔者认为,针对马格利特的研究不仅应该学习他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探究其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观赏马格利特的作品,就像一场旅行,感谢他带领我们感受到的新奇怪异,却又平静陌生的神秘世界。

参考文献:

[1]嘉贝丽克.马格利特[M].舟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2]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M].袁俊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邱芬.马格利特隐喻性图像的启示[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8.

[4]郭小阳.马格利特:图像的背叛[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
试论超现实主义绘画
梅里·奥本海姆的艺术世界
恶与文学的探讨
行走的贾科梅蒂
“超现实”之镜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
当代中国工笔画产生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现象实质
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