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显示脊髓动脉的扫描方案初探

2021-11-02 08:39李儒侯佳辰郭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1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腰段延迟时间

李儒,侯佳辰,郭兴

(柳州市工人医院 医学影像科,广西 柳州 545000)

0 引言

脊髓动脉血管纤细,起源及分支走行个体差异较大。国内外不少学者探讨过多层螺旋CT扫描脊髓动脉的最佳参数[1],但都仅限于颈段或胸腰段显示,并没有全程显示颈胸腰段脊髓动脉的研究。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扫描范围长,图像容易出现运动伪影,而且辐射剂量不小。由于CT双能量技术日渐成熟,其扫描时间更短、辐射剂量更低,空间分辨力更高,且拥有高低Kv混合数据的多样化图像重建技术,为全程显示脊髓动脉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西门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显示颈胸腰段脊髓动脉成像的较佳扫描参数。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40例,采用固定主动脉监测区增强扫描触发阈值,对比研究和测定最佳的延时扫描时间T;B组40例,采用固定T,对比研究和测定最佳的主动脉监测区增强扫描触发阈值H;C组40例,采用上述最佳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评价其显示脊髓动脉的能力。

1.2 扫描技术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扫描参数:双能量扫描,螺距0.984,X线管旋转速度0.6s/周,采集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管电流550mA,管电压40~140kVp瞬时切换。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4.5mL/s的流率团注80~100mL碘克沙醇(含碘370mg/mL)对比剂,然后注射生理盐水40mL。增强扫描触发阈值监测区固定取T8平面主动脉。扫描范围从枕骨大孔至骶2椎体水平。将A组40例平均分为4小组,设定增强扫描触发阈值为180Hu,分别设置到达该阈值后再延时17s、19s、21s、23s开始扫描,评估脊髓动脉的显示效果,寻找最佳延迟时间T。将B组40例平均分为4小组,采用延迟时间T,分别设置增强扫描触发阈值为140Hu、160Hu、180Hu、200Hu,评估脊髓动脉的显示效果,寻找最佳触发扫描阈值H。将C组40例采用增强触发扫描阈值H、延迟时间T扫描,评价该脊髓动脉的显示效果。

1.3 图像后处理

将80KV和140KV两种能量的混合数据,传输至工作站,采用双能量模式成像。利用MPR、VRT、单能+、最佳对比等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动脉,通过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价。以肉眼能分辨出脊髓动脉与周围软组织密度差视为“显示”,记录脊髓动脉及分支(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前根髓动脉、后根髓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显示数。按以下规则对各血管评分:1分,动脉未见明确显示;2分,动脉显影,但显示不清,走行不连续;3分,动脉显影一般,走行基本连续,与起源的节段性脊髓脉动脉解剖关系显示一般;4分,动脉显影较好,走行连续,能显示动脉的全程,与起源的节段性脊髓动脉解剖关系较清晰;5分,动脉显影好,全程走行显示清晰,与起源的节段性脊髓动脉解剖关系清晰[2]。对于有异议案例,经讨论达成统一结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最佳延迟时间T

见表1。

从表1可见,在延时21s时,脊髓动脉的显示率及评分均数高于其他组,因此将21s作为最佳延时扫描时间T。

表1 最佳延迟时间T

2.2 最佳增强扫描触发阈值

见表2。

从表2可见,当增强触发阈值设为180 Hu时,脊髓动脉的显示率及评分均数高于其他组,因此将180 Hu设定为主动脉监测区最佳CT触发阈值H。

表2 最佳增强扫描触发阈值

2.3 采用增强触发扫描阈值H、延迟时间T扫描显示脊髓动脉的效果 见表3。

表3 触发阈值H延时扫描时间T

从表3可见,C组全部40例(100%)均能清晰显示脊髓前动脉,35例(35/40,87.5%)能显示Adamkiewicz动脉起源及走行(图1~图3),脊髓后动脉、后根动脉未显示。

图1 颈段脊髓前动脉及颈膨大动脉;图2胸段脊髓前动脉及前根动脉;图3胸腰段脊髓前动脉及AKA

3 讨论

正常脊髓动脉解剖 脊髓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和根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均起自椎动脉V4段,前动脉往下走行于脊髓前正中裂,后动脉侧走行于脊髓后外侧沟。根动脉起自颈、胸、腰各部的节段性分支,分为前、后根动脉。位于颈5~胸6节较大的一支前根动脉称颈膨大动脉,供应颈l~胸6节脊髓,而位于胸8~腰1节较大的另一支前根动脉侧称大前根动脉(Adamkiewicz AKA),供应胸7以下脊髓[3]。

脊髓动脉成像的影响因素 对比剂的剂量、浓度及注射速度都将影响正常脊髓血管显示。杨延辉[4]和高思佳等[5]分别采用4~5mL/s,60~100mL和6mL/s,80mL的注射速度和剂量来显示脊髓血管畸形,使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能够得到较好地显示,但是某些解剖细节显示欠佳。笔者采用对比剂4~4.5mL/s、80~100mL的注射速度和剂量,虽然亦存在某些细节显示不佳的情况,但是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单能+、最佳对比等工具的使用,调低能量Kv值,可以提高血管与背景组织的对比度,从而增强血管的显示效果。

增强扫描触发阈值及延迟扫描时间,是决定脊髓动脉成像效果的另外两大重要因素。在脊髓动脉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时扫描,成像效果最佳。所以当阈值设定较低时,延迟扫描时间要适当延长,当阈值设定较高,延迟扫描时间则要适当缩短。陈天金等[6]采用64排螺旋CT设定增强扫描触发阈值180Hu,延迟时间19s显示脊髓动脉效果最佳。笔者采用双源128排螺旋CT,同样设定180 Hu作为最佳增强扫描触发阈值,因扫描层厚更薄,速度更快,所以延迟时间需要适当延长,从A组及C组结果可见,延迟时间21s时脊髓动脉成像效果最佳。此时脊髓前动脉和前根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87.5%,可以清晰显示AKA标志性“发卡征”[7],同时肋间动脉或腰动脉内亦保持较高的对比剂浓度。

从笔者ABC三组结果可见,虽然CT双能量成像技术已能较清晰的显示脊髓动脉颈胸腰段的解剖细节,但脊髓后动脉及后根动脉显示不佳,前根动脉大多时侯仅能显示较大分支,如颈膨大动脉及AKA。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脊髓动脉纤细,除了主干及大分支,更细小的分支难以短时间内聚集较高的碘浓度。而扫描范围跨颈胸腰段,难以抓住各分支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的蜂值时间扫描。

综上所述,使用适当的扫描参数,西门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安全、无创地显示颈胸腰段脊髓前动脉,以及腰/肋间动脉、颈膨大动脉、大前根动脉。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腰段延迟时间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延迟时间及扫描时间对320排螺旋CT下肢静脉血管直接造影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添加非平衡等离子体对甲烷着火性能的影响
等离子体对CH4-空气着火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研究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