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智汇工场:助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2021-11-03 16:38吴志刚
中关村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汇工场中科

吴志刚

鼓励更多敢想敢做的原始创新项目走出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打造成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的“助推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是中科智汇工场“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的初衷。

5月28日,2021“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迎来“新材料专场”路演,来自中科院过程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7个项目参与大赛比拼,接受评委答疑。7个项目包括“柔性电致变色材料”、“水性透明膨胀防火新材料”、“共价碳硅花簇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规模化储热技术及低碳节能系统应用”、“高软磁性能超坡莫合金材料”、“海水淡化用新型抗有机污染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生物合成增强型染色配方及负离子增强超声雾化助染设备的研制和应用。不到1个月时间,6月18日,“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智能制造专场路演继续举办。本次“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专场路演中,“单细胞级附带损伤激光医疗仪器”、“短相干光学检测仪器”、“光MEMS声传感器与空气声雷达”、“基于差分紫外光学原理的生态监测传感器”、“碳达峰背景下果蔬真空脉动预冷技术”、“风光火储多能源互补与多技术协同电力系统”,6个中科院早期项目的核心团队成员展示了在各自领域的创新成果及实践成就。现场评委针对项目的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行业情况、发展计划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并进行打分。每次大赛,所得分数将作为入选2021年“CAS 概念验证计划”的重要依据。自2020年5月大赛启动以来,中科智汇工场联合中科院在京科研单位,已举办了11场路演活动,参与路演的科技项目超过70个。

将概念转化为成果

2018年,为提升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能级,海淀区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这一措施提出将“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支持区域内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成果面向应用转化进行概念验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风险,加速形成与市场、资本进行对接的技术和产品”。这意味着科技成果的政策支持更落地了,或将能够得到快速转化。

2019年伊始,海淀区开始逐步联合高校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积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步的问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和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指导下,“CAS 概念验证中心”于 2020年正式成立,由中科智汇工场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并发起“CAS 概念验证计划”,目前,累计覆盖研究所20多个,重点实验室十余个,100余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70个项目参与,已有8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并有6个项目开始产业化工作。

2021年“CAS概念验证计划”将在深入跟进往期项目的同时,深度挖掘新一批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开展“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进一步整合中科院在各产业领域的优势资源,重点筛选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硬件、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并为项目匹配专属技术经理人,提供知识产权与法律顾问、“CAS空间”入驻办公、产业资源与地方市场资源对接等服务,进一步支持项目开展原型开发、市场价值验证和商业模式设计等工作,对中国科学院早期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着力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的瓶颈。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总工程师、中科智汇工场总经理柳海永跟踪了大赛的所有项目。他表示,“每个项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很多项目将有机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CAS概念验证计划,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思想,只要是有一个概念,只要有技术能够实现应用,我们就会吸引入驻,这种项目比种子期还要早,但我们愿意去孵化支持,”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总工程师、中科智汇工场总经理柳海永接受《中关村》杂志专访时说。

从CAS概念验证中心设立、CAS概念验证计划实施以来,围绕中科院京区研究所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创立了从创意性验证、可行性验证,到商业化验证的概念验证体系,形成了“概念验证大赛、概念验证学院、概念验证服务、概念验证基金”四位一体的概念验证实施内容。

柳海永说:“没有人天生就是企业家,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管理、对接,帮助科学家推广产品、对接市场,并协助管理,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蜕变,助力科学家们实现快速跨越,实现产业转化。”对于在大赛中表现优异,且符合概念验证支持条件的团队和项目,将纳入“CAS概念验证计划”,支持项目完成开发、测试、原型构建等工作。入选项目还将获得由中科智汇工场提供的诸多服务,例如专属科技服务人员支持、科技创新管理培训服务、集中办公区地址注册福利、产业资源对接与地方市场资源对接、宣传推介服务等支持。这些福利及支持均是助力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的具体体现。

创新服务显成效

截至目前,参与大赛路演的部分项目已基本与中科智汇工场达成项目辅导意向。政策申请、FA(财务顾问)业务、产业资源对接、融资规划方案、股权设计、公司筹建、财税注册以及知识产权类服务等均在中科智汇工场的服务范围之内。每次大赛路演结束后,中科智汇工场会形成《项目调研跟进报告》,并制作项目运营跟踪表,为每个项目设置单独的工作表单,着重整理项目调查中获取的项目痛点,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及后续按照解决方案实施的各阶段情况。

例如,针对新能源与先进化工领域技术成熟的路演项目,中科智汇工场已经组建专业的团队,为其在山东、河北等地对接大型化工厂及当地上市企业;針对产品打造较完善的项目,中科智汇工场会委派专人服务其公司注册、股权搭建等工作。

最终,中科智汇工场通过大赛为主要抓手,支持一批高技术含量科研项目在北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落地转化,培养一批懂技术、善运营的专职技术经理人,为海淀区建设原始创新主阵地和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提供项目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中科智汇工场逐渐探索丰富和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模式,找到了新的契机,锻炼了团队,帮助了一批高科技项目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柳海永表示,这些都为中科智汇工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中科智汇工场提供的多项服务均在所辅导的企业中有着显著效果。例如,除了CAS概念验证计划,“智汇营商大脑”同样是中科智汇工场运营的明星服务。除此之外,中科智汇工场还推出了垂直产业加速器、产业研究院、中科学院、科技金融、产业服务等服务。

柳海永介绍,垂直产业加速器重点在于针对垂直领域,“我们与院所、企业等主体开展创新合作,深耕垂直领域,借助科研院所先进的专家资源、科技成果、仪器设备、人才储备等,充分利用中科智汇工场的空间优势、运营模式、服务体系,打造垂直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产业加速成长平台。”中科智汇工场重点推进数字技术、装备制造、智能硬件等三个垂直产业领域加速器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生态快速发展。

在产业研究院建设方面,中科智汇工场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对方产业资源优势、结合中科院科技、人才、成果等方面优势,针对产业发展诉求,孵化加速现有成果,共同立项科研成果。目前在建石油产业研究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在中科学院的这一平台上,中科智汇工场把中科学院打造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输出基地,打造中科院技术转移领域技术经理人的“黄埔军校”,向社会输出大量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并推出了 “技术经理合伙人计划”。柳海永介绍,“技术经理合伙人”计划将在“招募技术经理合伙人”“培养技术经理人”“成立技术经理人事务所”三个层面开展相关工作。为了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处科研项目组工作人员”“产业投资机构项目负责人”“科技中介从业者”“产业方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加入该计划,将向参与者提供“技术经理合伙人专属证书”“CAS概念验证计划导师资格”“中科智汇工场产业资源、资金、政策支持”“中科院高科技项目创始合伙人机会”“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合伙人”5项权益。

中科学院已先后同山东、河北、天津、湖北等地合作开展各类培训10+场,同时还与计算所等院内研究机构联合主办技术经理人专題培训5+场,总计培训上1000+人次,获得广泛好评。

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总部基地,中科智汇工场依托中国科学院和海淀区优势资源,聚焦于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综合体,通过打造的“早期概念验证、中期孵化加速、后期产业推广”三级运营体系,助力中科院、高校科研人员、社会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业化落地。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楠期望,在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和海淀区的支持下,“智汇行动”概念验证计划能在三年内累计投入资金不少于1500万元,建立概念验证项目库,挖掘重大前沿科技项目;总支持项目将不低于25项,带动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研发,普及概念验证新模式。

猜你喜欢
智汇工场中科
中科网安
中科网安
“智汇”引领 助推企业创新创效高质量发展
中科荣耀
新动能 新智汇 新产业——新密由“乌金之乡”到“智造之城”的嬗变
智汇“幸福塔” 成长“三十事”——愚园路第一小学基于“幸福成长三十事”的少先队活动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魅力智运 智汇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