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2021-11-03 19:39林成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林成华

摘要:文化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和品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认识状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合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价值。

一、坚持目标引导,促进立德树人

(一)创设传统文化素养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观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注重能力目标的实现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应坚持目标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与提高技能的过程中,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节“青春飞扬”的教学目标时,我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传统美德力量,树立文化自信”设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找到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及其与青春期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渗透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提高学习生活的文化品质。

(二)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任务,即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契合点,重视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点,深入剖析和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及意义,为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提供必要养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用好古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民族传统礼仪、民间文化等素材,还应善于结合地方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教学活动充满文化魅力和时代活力。教师应通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以达到用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品德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节“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孔子所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接着,剖析孔子所提出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让学生体会奋斗、奉献的精神内涵。

二、坚持活动体验,促进自主生成

(一)突出学生主体

學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用教师的思想唤醒学生的思想,用教师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共生性、成长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设问、反问、追问、辩问、互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展示欲望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合作创新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节“青春飞扬”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自信,我创设了小组分享活动:“福州最美·十大滨海文化景观”中,福清独占两席,其中海口镇有两个美景同类项进行合并,你知道是哪两个吗?你能否对它们的历史文化做简要介绍?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当地的龙江桥和弥勒佛石造像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学习和弘扬乡土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家乡的情感。

(二)注重活动体验

要将传统文化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以实现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效果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系列主题式探究与分享活动,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观点辨析、研讨活动、综合训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剖析传统文化道德现象和热点文化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识别和判断能力;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来提高学生弘扬、践行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行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节“青春飞扬”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结合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彭敏的励志故事,创设研讨活动:彭敏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进入21世纪,我们学习古诗词是否有必要?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教师应适时引导,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的乐趣和获得感,促进学生培养自强品质、树立文化自信。再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导学环节,我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和“海口镇林则徐纪念馆和祖居”的图文资料,创设探究活动:(1)林则徐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在和平年代,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可以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文化故事,自然地导入“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内容的学习,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地方文化教育。

三、坚持方法创新,搭建活力课堂

(一)优化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劣,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讲评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根据教情和学情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教师更应顺应课程改革精神,创新理念,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生活化情境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精心选用文化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角度探究,以获得真实的传统文化认识和有益的文化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化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理解中反思提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搭建活力课堂

课堂教学必须发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倾情展示、尽情交流。教师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既能完成预设目标,又能有效促进生成,实现价值引导,更让学生舒展心灵,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导学

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复习旧课、问题情境、时政热点、活动剧(如小品、游戏)、情景(如音乐、视频导入)、实物演示等不同方式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进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风格,选用不同的素材导入。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可通过播放福清石竹山景区的视频,以“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同时渗透地方文化教育;也可通过“共享单车在当地的发展现状以及部分市民使用中的不文明现象”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同时渗透诚信文化教育;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和素材导入新课。

2.自学(互学)

设置自学题或展示思维导图,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置的自学题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1)整体性,体现三维目标、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内容有整体认识;(2)启发性,难度要适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加快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化;(3)层次性,即做到“因材”设问,不仅面向全体学生,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低、中、高三种层次的自学题,做到“点面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学习。

3.研学

确立深度学习教学目标,推进研究性学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主题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推进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探究分析、分享观点、促进生成;对于学习活动中新生成的问题,教师不回避,积极引导、解疑解惑,引导学生再认识、再反思、再感悟、再提高。要让学生在“步步为营”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有碰撞、有启迪、有收获,在对话和沟通中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升、知识得以获取。

4.固学

在教学完新课内容后,教师应采用必要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在固学环节,教师可采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提问学生、分享收获、习题训练等方式进行,但要立足基本点、突出重难点、结合易错易混点,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不宜多,忌简单重复、缺乏层次递进和思维的高度;题型可以是3~5道的单项选择题及1~2道的非选择题,既有基础题,也有提升题,又有拓展题,这样有助于检测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

同时,教师应设置一些探究实践类作业。例如,让学生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采用自我观察、阅读、访谈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节“青春飞扬”的固学环节,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与践行自信、自强的传统美德,我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访附近的村居社区,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学生自信、自强的风采,展示青春的魅力和美丽。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类作业,不仅对巩固知识有益,还能在做中思考和感悟,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将内在的情感外化为美好的行动,培养正面的文化价值情感。

5.展学

展学,即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以优化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扩展空间”,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适当增加一些“题外话”和课外素材,以延伸和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节“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时政知识,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接续”不仅包含个体生命、家族生命、民族生命的接续,还包括整个人类生命的接续,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

教师要通过互动的教学课堂,呈现文化素养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通过教学各环节的有序推进,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体验和践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立场和方向,须站准学科定位,拓宽教学视野,研究课堂教学,夯实文化基础,强化教育功能,深化课程价值,提升学科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邢科娜.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刘舒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4]程凤.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5]梁卢卢.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2020(04).

[6]张玄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文化课堂”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03).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