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体育扶贫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2021-11-04 01:12陀亮黄亚玲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现实困境改进策略

陀亮 黄亚玲

摘 要:实施好体育扶贫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体育扶贫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抑制了体育扶贫的实践成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深入天津市蓟州区部分农村调研,并对比当前体育扶贫的有关案例,认为目前体育扶贫存在着认知困境、人才困境、土地困境、行动困境,提出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应积极进行体育扶贫宣传,提升基层政府与大众的认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破解农村建设用地难题,为体育扶贫激活土地资源,坚持大扶贫格局,促进部门协同,才能使体育扶贫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时期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关键词:体育扶贫;农村体育;现实困境;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4-0001-06

Realistic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vitalization

TUO Liang1,HUANG Yaling2

(1.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o well imple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por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sports rural vitalization, which restrain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sports rural vitalization.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based on the survey on some rural areas in Jizhou District, Tianjin and the comparison of current cases of sports rural vitalization,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ports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talent, land and action. In view of that,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sports, promote the cognition of grass-root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erfect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solve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problem; the activation of land resources for sports rural vitalization, the insistence on the big poverty alleviation pattern, and the coordination among related departments, will mak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ports more effective and promising.

Key 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ports; rural sport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21-06-29

作者簡介:陀 亮(1991-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2018 年 7 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1]提出“在贫困地区构建‘体育+或‘+体育的发展模式,营造精准扶贫、体育助力的良好局面,促进体育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此后,全国各地体育扶贫工程蓬勃发展,体育扶贫的效应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天津市蓟州区结对帮扶困难村的驻村调研,发现体育扶贫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观念认知、人才匮乏、土地调规审批、部门协调不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体育扶贫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法,对体育扶贫的相关模式与实践运行困境等问题进行梳理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丰富体育扶贫相关研究,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体育扶贫的实践智慧。

1 体育扶贫的逻辑意涵及意义

1.1 体育扶贫的逻辑意涵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扶贫存在着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扶贫是“扶体育之贫”,即把体育作为扶贫的内容、目标和任务。针对那些因缺乏体育资源、体育参与机会和体育参与技能而无法充分享有和保障体育参与自由权的社会成员或群体,围绕体育参与自由权这个核心,对体育贫困对象进行体育资源配置、机会提供和技能传授方面的帮扶[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育扶贫是“以体育扶贫”,即基于体育与扶贫的融通性,把体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构建“体育+”或“+体育”的扶贫模式,发挥体育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助其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脱贫[3]。本文认为,体育扶贫兼具“扶体育之贫”与“以体育扶贫”的特点,并非彼此对立,而是兼而有之,这也是体育扶贫的行业特色。因为在“以体育扶贫”的过程中,必然会通过“体育+”等途径,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以保证农民群众充分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实现体育参与的自由权,进而实现“扶体育之贫”,最终把体育扶贫融入进乡村振兴战略中。

1.2 体育扶贫的意义

1.2.1 提振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培育健康生活新理念

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在一些偏远的农村部分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不足,进取意识不强,个别乡村还存在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在贫困地区,适当的体育活动在提升群众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改善群众精神面貌,培养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进一步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富起来,充分引导困难群众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帮助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4]

1.2.2 提升农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扶贫

2021年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保民生、兜底线”的作用,助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在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促进生活健康化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新农合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体育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应鼓励全民参与科学运动,发挥体育在慢性病防治、运动康复中的作用,促进主动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1.2.3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体育扶贫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让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影响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实现从劳动力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使人力资本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体育+”或“+体育”的体育扶贫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政策,带动体育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吸纳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2 体育扶贫的模式

本文通过对现有体育扶贫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认为体育扶贫的模式大体上包括“体育+设施”“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模式,这些模式既相互融通,彼此间又各有所侧重,共同构成了体育扶贫的基础,其本身就含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是体育扶贫工作的切入口,只有研究这些模式,发现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优缺点,才可以不断优化拓展体育扶贫的模式,提高扶贫效率。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扶貧的模式进行研究。

2.1 “体育+设施”扶贫模式

“体育 + 设施”扶贫是政府部门,根据贫困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档立卡情况,对贫困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支持建设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建设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健身需求的扶贫模式[5]。体育设施扶贫是体育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完善贫困地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供了基本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为“体育+”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着积极作用(如图1所示)。其优势是,能给贫困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便于操作,能直观反映一个区域体育扶贫成效。其劣势是,一旦需要修建大块运动场地,要涉及建设用地指标,往往会遇到“协调难、选址难、审批难、运维难”等问题。

2.2 “体育+赛事”扶贫模式

“体育 + 赛事”扶贫是针对具有开展体育赛事基础条件和市场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通过为当地“量身打造”引入适合举办的体育赛事,发挥体育赛事的综合带动作用,提供赛事公益岗位,吸纳贫困户就业,引导住宿、餐饮等其他消费,增加贫困村民经济收入,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持续性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如图2所示)。其优势是,扶贫政策叠加,政府大力支持体育赛事扶贫,能有效拉动直接的体育赛事消费,间接带动吃住行娱消费增长,吸纳困难户家门口就业。其劣势有,一是受制于当地举办赛事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国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贫困乡村短板现象就更突出;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目前中小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还是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需要社会力量加以补充。此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体育 + 赛事”开始与直播带货消费扶贫相融合,催生出新的“体育 + 赛事”消费扶贫模式。职业体育与公益扶贫相结合,探索体育粉丝经济的公益化之路,将可能成为未来“体育+赛事”扶贫的新热点。

2.3 “体育+文化”扶贫模式

“体育 + 文化”扶贫是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弘扬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精神,包括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等精神力量,以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并结合其他帮扶措施,提高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扶贫模式[5]。体育文化扶贫涉及体育物质文化扶贫和体育精神文化扶贫两个方面。体育物质文化扶贫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有效供给,常态化、生活化的全民健身活动,并促使贫困人口养成良好体育活动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会欣赏体育比赛[6]。体育精神文化扶贫是体育活动中所蕴含和体现出的一种体育精神文化,包括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等,并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优质体育精神文化,以此在贫困人口中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图3所示)。其优点无需赘言,然而让贫困人口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付诸行动,最终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连续且长期的积淀过程。

3 体育扶贫的现实困境

3.1 认知困境: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认知的局限

第一,地方政府对体育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据调查,自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后,我国有扶贫任务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中,仅有甘肃、河北、贵州、山西等7个省份由省体育局联合省扶贫办等部门,制定了专门的体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或体育扶贫工程行动计划,其他省份多以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相关政策推动体育扶贫工作;在地级市层面,制定专门的体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的更是寥寥无几。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扶贫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和社会公众对体育扶贫的了解程度较低、重要性认识不够,体育扶贫的价值理念上存在认识偏差,体育扶贫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对体育扶贫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建场地送器材”层面[7]。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将体育扶贫工作重心放在公益性的公共体育扶贫领域,更看重体育设施的普及率、参加锻炼人数等,注重在贫困地区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比如,一些省份明确要求要建成一定数量的场馆、全民健身中心,而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技能指导、体育文化宣传和基层体育组织培育等软件服务放在次要位置,没有做到“软硬兼顾”。究其原因,体育基础设施为主要帮扶措施易于操作和量化考核,呈现的效果更直观,也更容易出政绩,但往往会导致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

第二,社会公众对体育扶贫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现阶段的脱贫攻坚,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基本兜底保障,而体育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健康健身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一种高层次文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从低到高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生理需要到复杂的自我实现五种需要。人只有在低一级需要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逐级上升不可逾越。只有先解决了吃饭穿衣才能解决更高层次的需要。不可否认,体育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必然和应当居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物质保障稳定等工作之后,但不应该因此而忽视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特别是体育扶贫兼具物质经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是健康扶贫的有益补充,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作用和优势。

第三,不少体育扶贫帮扶的对象也存在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不少贫困户对体育扶贫的反贫困作用认同感较低(如图4所示)。本文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对贫困的认识仍局限在物质层面的经济收入相关的贫困,而对公共体育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体育参与的自由权的体育贫困问题却不曾察觉。此外,部分人对体育扶贫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怀疑态度。这也是由于当前体育扶贫还处在起步阶段,成功典型案例不多,且成功案例都基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很难大规模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3.2 人才困境: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人力资源匮乏

体育扶贫还面临着人才困境。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愈发凸显。有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预计到 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 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例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的结构表明,目前农村体育也在“空心化”,支撑农村体育的青壮年人数在急剧减少,体育骨干大量流失,也增加了体育扶贫的难度[8]。另一方面,由于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参与体育扶贫的人才匮乏。相较城市而言,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实际指导率很低。在锻炼指导方面,只有乡村学校体育教师或体院院校学生“体育三下乡”实践活动时偶尔对农民进行体育器材使用与体育健身等方面的零星指导。此外,从事康复医疗的体医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9所高校招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不足1 000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仅118所,每年毕业人数不足 1 万人,而这些专业人才毕业后进入社区(村)部门工作的概率非常小[9]。体育人才与体育指导的欠缺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体育扶贫的成效(如图5所示)。

3.3 土地困境: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之困

体育扶贫离不开对贫困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即实现当地资源的体育产业化,而土地要素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发展的关键就在土地。无论是为农村地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还是搞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等产业化经营开发,都需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从使用性上分为村民宅基地、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三类。本文在天津市蓟州区村镇调研中发现,建设用地匮乏并非孤例,部分村庄由于没有建设用地,体育局下发的健身器材长期闲置,并没有安装到位,不少村民反映,村里想建个篮球场,可没有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成为体育扶贫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匙”。

一方面是建设用地非常紧张,若连公益性建设用地也没有,就无法配建体育室外场地和健身器材,进行产业化经营开发则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却存在农村大量建设用地闲置和浪费。笔者在天津市蓟州区H村调研中了解到,该村村北有268亩集体建设用地,原本是村集体砖厂旧址,是村集体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中,由于该厂无环评及验收手续,被纳入“小散乱污”治理范围后拆除。该处废弃砖窑大坑既适合建设水上乐园等体育旅游综合体,也适合填平后建设工业园区。但由于被中央环保督察挂牌督办,如何妥善处理成为地方政府的棘手问题。一方面,由于被中央环保挂牌督办的缘故,地方基层政府对土地的重新处置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不少企业看中了这块地的商机,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明确同意,企业也不敢贸然开发,最终望而却步,造成集体建设用地长期闲置浪费(如图6所示)。

如何破解“土地之困”成为体育扶贫的重要问题,国家层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措施,在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土地调规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释放土地活力。

3.4 行动困境:体育扶贫过度依赖体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调配合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体育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很难起到效果。比如,在体育场地设施扶贫中,部分农村没有建设用地,就需要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进行土地审批、调规和土地置换,帮助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再如,体育文化扶贫、体育知识技能扶贫的问题不单靠体育行政部门解决,同时还需要文化部门的农家书屋工程、广电部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项目共同协调配合,还要社会力量及时加入进来,形成体育文化扶贫的合力。又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山川、河流进行体育赛事扶贫、体育项目扶贫等商业化运作,对当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而这些地方往往远离城市区,交通不便将无法带来稳定的市场客源。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修了路,贫困地区的人口生活半径才会扩大,才能有脱贫致富的机会和希望,这就需要发改、交通等部门做好前期修路打道等基础性工作(如图7所示)。

4 体育扶贫的改进策略

4.1 积极进行体育扶贫宣传,提升基层政府与大众的认知

进行体育扶贫之前,首先,要对区县与乡镇两级政府宣传到位,提升其对体育扶贫的认知,务必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例如,地方政府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可以利用体育活动形成的聚集效应、宣传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又如,在国家大力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体育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刺激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基層政府充分认识到体育扶贫的重要性,才能在制定政策时有所侧重,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投入到体育扶贫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其次,在對大众进行体育扶贫宣传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提升体育扶贫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传统与新兴媒介的协同放大效应,针对具体案例录制相应的专题片、广播节目、微电影和短视频等,突出强调体育扶贫的意义,进而提升大众对体育扶贫的认可度。与此同时,还要调动体育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这些企业参与到体育扶贫工作中,履行其社会责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体育扶贫的影响力。

4.2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应对体育扶贫面临的人才困境,最根本的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把体育全面融入进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里。自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旨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引导人才回流农村。这是一个未来将持续几十年的长期性工程,体育扶贫也要全方位融入长远规划。体育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人。要把体育要素与农村自然要素和农村民俗文化相融合,服务于人的养生、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体育或“体育+”的多类别、多层次需要,促进城乡人才流动。此外,还应健全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针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匮乏,实际指导率低的现状。一方面,要增加投入和培训力度,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目前的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完全的公益性质,长期无偿付出很不现实,应当改革使其逐渐向职业化过渡。其次,解决“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院校、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打破部门壁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使其能融入到社区,真正服务于城乡居民。

4.3 破解农村建设用地难题,为体育扶贫激活土地资源

4.3.1 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各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要密切配合,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做好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发展,既解决好城镇发展空间问题,又要守住耕地红线,科学修编土地体用总体规划,在农村规划建设时防止出现土地浪费,推动“划新交旧”最大限度盘活好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村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和发展体育旅游等产业预留更多建设用地。[10]

4.3.2 实施土地置换,倡导复合用地模式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遵循农用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原则,通过进行土地置换,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状况。建议各区县、乡镇政府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为农村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减轻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压力。此外,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应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例如,在农村民政部门主导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中,预留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间,作为室内体育场地设施,既与体育部门共享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又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和便利。

4.3.3 给予法律法规支撑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国家至今没有出台如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相类似的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法规规定。目前农村社区体育场设施建设的指标都是来自国家或地方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多是推荐性指标,而不是约束性指标。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并制定相应制度法规,从法理层面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给予支持,增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4.4 坚持大扶贫格局,促进部门协同

体育扶贫离不开当地组织,要纳入当地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确保整体工作一盘棋。一方面从机制入手,把体育扶贫纳入统一的考核指标和联动工作机制,在区县政府内部打破部门壁垒,使体育扶贫工作中由体育行政部门主导和牵头的工作,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涉及体育场地建设的审批上,住建等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奖补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在乡镇政府内部也要配备专职的文体干部,确保镇村体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只是维护公民享有的基本的体育权利,面对不同人群对体育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这就需要广泛争取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体育扶贫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5 结束语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在此背景下,体育扶贫将有更多的作为。一方面,发挥体育运动作为非医疗干预手段可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升贫困人口的健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扶贫模式,可以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但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体育扶贫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认知困境、人才困境、土地困境、行动困境,因而使得当前体育扶贫在精神扶贫扶智扶志方面更容易产生效果,而在为贫困地区产生更多经济效益方面,则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应积极进行体育扶贫宣传,提升基层政府与大众的认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破解农村建设用地难题,为体育扶贫激活土地资源,坚持大扶贫格局,促进部门协同,才能使体育扶贫在乡村振兴时期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EB/OL].[2018-07-30]. http://news. sina. com. cn /o /2018-07-30 /doc-ihfxsxzh8037474.shtml.

[2]薛明陆.新时代我国体育扶贫的元思考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5):12-17.

[3]耿迪,何颖.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理路、困境与治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5):25 -31.

[4]刘国永.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11.

[5]张汪洋,赵子建. 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36-45

[6]汪轶群,汪俊祺. 贫困村体育文化扶贫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79-181.

[7]刘晓彤,张强. 我国体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6):7-11.

[8]任海.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6):1-8.

[9]白春燕,常乃军.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融入社区困境及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4):45-49.

[10]国务院. 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7-02-04].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7-02/04/ content_5165309.htm.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现实困境改进策略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构建鞍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