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21-11-04 14:26谭殷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英译

【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并将实践过程中具有特点的文化负载词作为案例,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化负载词;英译

【作者简介】谭殷(1988.09-),女,贵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探究”(项目编号:GZLCLH- 2021-146)阶段性研究成果。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它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为基石,比如“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等。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和多层次来研究翻译。一方面,译者需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另一方面,在前提是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下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接受,译者进行了顺应选择,实现整体翻译。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 为了更好地使负载词所承载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在生态翻译环境中得以适当转换得出地道译文,译者首先要理解文化负载词的真正含义,使其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然后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力争最大程度保存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进而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传递出去。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

中国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此,如何更好地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就对跨文化中的民族文化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时代,少数民族翻译研究涉及从少数民族语言到英语的翻译,将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为促进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受各民族文化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承载物——文化负载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绚丽姿态,呈现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精神,凝结着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趣,彰显着贵州各民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负载词包含了贵州少数民族风俗、礼仪、节日、艺术、手工艺品等方面的词语和词组。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的长期性、复杂性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使得很难找到一个对等的目标语言来代替源语言的词或表达方式,这主要体现在词汇差距和语义空白两个方面。

词汇差距是指在与其他民族交流时,源语言产生了一些目的语尚未存在的词或词组,这造成了翻译中的语言障碍。比如一些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食物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对于其他民族来讲是陌生的,不能找到对等词进行翻译和理解。

语义空白是指源语言与目的语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但源语言的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或者源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所含信息高于目的语所含信息,导致目的语读者无法完全理解源语言的意义。比如在贵州苗族有姊妹节,根据它的文化内涵,其实是青年男女们互相表达爱意,赠送礼物的传统节日,也可称为苗族的情人节,故译为英文时,将其译为 “Valentine's Day of Miao Nationality” 更为妥当,而在英语国家,也有情人节这一文化,但是姊妹节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来说就是语义空白,因此将姊妹节直译为 “Sisters Festival”无法传达文化内涵。

二、文化负载词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英译

生态翻译学的适应性选择翻译策略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翻译的全过程中,译者在不同的层面上,从三个维度来决定和选择翻译策略,更好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指导下改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有效指导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負载词翻译研究的实践。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和操作。在翻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要保持原语和译语文化负载词的形式和意义,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译文,当它们无法维持时,译者需要协调翻译以保持意思而放弃形式。当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有对等词时不包含任何历史意义或文化内涵,可以用直译。直译是文化翻译的有力工具,既能保留原文内容,又能保留语言形式,尤其是原文中的人物、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比如:(1)“摸花脸”。译者利用生态翻译学中多维度适应性转化原则,选择用语言维将其翻译为“Smudge One's Face”。摸花脸是贵州苗族和侗族地区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民间交往活动,主要是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为拓宽社交、加深友谊而举行,一般为两至三天,在抹花脸环节,苗族同胞认为,脸抹得越花越吉祥。因此,“Smudge One's Face”这个词保持了“摸花脸”的原始语言形式和相同的语序。更重要的是,“smudge”这个词生动地描述了把脸摸花的意思。(2)“血豆腐”。为了将源语言的意思和韵味表达得原汁原味,译者根据语言维将其译为“Bean Curd Made of Pig's Flood”。每年的腊月时节,贵州随处可见杀年猪的场景,在吃过一顿杀猪饭后,余下没能及时吃掉的猪血,人们就会制成血豆腐。“Bean Curd Made of Pig's Flood”这个词保持了源语言词的意义,只是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调换了语序结构。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文化来源的巨大差异,译者不容易进行文化转换,当译者从源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言时,应充分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以进行自适应选择。在生态翻译学范畴内,只有当读者接受译者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之道时,译者才能生存。如果译文不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无论翻译多么忠实生动,译文都不能适应现实翻译生态环境。英译中有关文化维的两种翻译方式可以分为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因此,真正成功的翻译要坚持两个原则的统一,保持两者的平衡,这可能是处理文化因素的理想选择。因此为了避免文化误读,译者不仅要精通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而且要善于在英译时转化文化信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中有很多词组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要让读者理解负载词所代表的含义,就必须用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来进行英译。例如:(1)“鼓藏头”。为了将鼓藏头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译者站在生态翻译学文化维的角度选择用“Head of Drum Association”来对鼓藏头进行翻译。经调查发现,很多译本会直接将鼓藏头翻译为 “Guzangtou”, 但读者无法根据他们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其含义,因此,译者在翻译鼓藏头时,需要深入研究鼓藏头所代表的文化。苗族每个宗支队伍在迁徙中,通过敲鼓前进联系,以鼓认宗,以免掉队。到达西江后他们就按鼓来重新建立社会组织,因而称为鼓社。鼓藏头就是鼓社的领袖,负责祭祀和娱乐活动。因此,译者将鼓藏头译为“Head of Drum Association”,是将源语言的文化转化为能让读者理解的目标语言的文化,避免误解。(2)“耶歌”。相传侗族祖先四耶在侗寨传歌收徒,使得这里成为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为了纪念四耶的恩德,每年侗寨人都要举办“四耶歌会”,侗寨村落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到鼓楼下,举行仪式,会歌斗歌。在英译时,为了让读者理解耶歌其实是一种纪念祖先四耶的仪式,译者将其译为“A Song in Praise of Ancestors”, 从而将源语言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不仅需要转换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注重内容交流层面以及原文交际意图的反映。对于生态翻译学中的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译者应该记住,交际的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源语言的观众所获得的效果。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讲,交际意图比信息传达更重要,因此,译者在英译时,应尽量使译文通顺、清晰、簡洁、直接,强调重点信息,删除多余信息。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译者可以从交际维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实现交际目的意图。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中存在较多词需要采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策略,才能将其文化蕴涵表达出来。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称“蝴蝶妈妈”为他们的祖先,当地人民供奉她,就可以保佑村寨安宁,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因此,在英译时,如将“蝴蝶妈妈”直译为“Mother Butterfly”会让读者将其误解为蝴蝶的母亲之类的含义,故需要在“Mother Butterfly”之后用括号注明 “A Holy of Miao Nationality”,才能将蝴蝶妈妈作为贵州苗族供奉的祖先的内涵表达出来,才会让译者与读者交流时不会产生误解,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三、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数量庞多,文化内涵复杂,且在目的语中很少有词语与这些文化负载词相对应,这加大了译者的翻译难度,同时也成为各民族间相互沟通了解的一道鸿沟。生态翻译学为译者翻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得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将文化负载词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文化负载词所要传达得文化信息,从而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促进各民族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朱璐瑶.模块化分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68-71.

[2]梅曦天.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TheLovewife翻译为例[J].智库时代,2020(12):143-144.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