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弹腔班社活动考略

2021-11-06 03:18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皖江班主安庆

□ 汪同元

戏曲班社简称戏班,是进行戏曲艺术创作和展示的团体,是一个剧种成熟发展的平台和重要标志。“安庆弹腔”(简称“弹腔”,后被称为“徽调”)的班社,为中国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现今的戏曲文献中,流遍全国大部分省市城乡的安庆弹腔班社却名不见经传,仅极少数被纳入“徽班”记载。

但是形成于清初的安庆弹腔班其实还不称徽班,名称有安庆乱弹班、弹戏班、石牌班、安庆班、大戏等多种。真正称作“徽班”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进京为高宗祝寿演出,并在京城扎根伫足形成名满天下的影响之后。清人包世臣《都剧赋》云:“徽班昳丽,始自石牌”之说。由于安庆弹腔班社历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严重缺失,笔者数十年来搜集积累安庆地区各县的戏曲资料,又结合地方志、戏曲文献对安庆弹腔(徽调)班社进行追踪、考据,获得不少有价值尚未公诸于众的弹腔班社史料,奉献于此,供方家研究,以弥补遗憾于万一。本文以“徽班进京”为界点,分进京前后两个阶段对安庆弹腔的班社活动进行考略。

一、“徽班进京”之前的安庆弹腔班的活动

(一)石牌班的活动

清初康熙至乾隆末期的安庆弹腔班社发展迅速,在皖江地区的安庆及原桐、怀、潜、太、宿、望六县,都有弹腔班社活动。其核心是在石牌镇,正如民谣所云“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牌镇独特的地理区位,人文底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注定其是皖江地区的戏曲文化中心,是一个出戏曲、出伶工、出班社的“戏窝子”。据石牌镇相关资料,仅清代乾隆间,石牌镇内上石牌有街道11条,下石牌街道14条,商铺百余家,设有七大会馆,能演戏的室内戏台6座(不含皖河边上的土木露天戏台),街上有戏曲服饰制作坊(6家盔头坊,其坊主曹氏已16代传人,至少明后期已执此业。另有数家服装行),街上常年有多家班社、科班在活动,不断为闯荡江湖的伶工搭建演艺平台,为各地班社培养戏曲梯队,输送演艺人才,形成石牌镇班社群起、名伶辈出的局面。那为何石牌弹腔(或曰徽班)在中国史料极少述及,是因为史料缺乏?其实,关于石牌徽班的历史资料,早在1952年,怀宁县宣传文化部门就有了怀宁徽班艺人“座谈会记录”。后因工作目标和人事变动,使“记录”深压,无缘面世,致安庆弹腔史,尤其班社史留下诸多遗憾,幸当事者之一怀宁县张亭先生退休清理旧物时发现“记录”原件,初步整理,借此良机公诸于众。

“大同乐”弹腔班,以皖江平原一带的石牌伶工为主,建于清康熙后期,活动至雍正八年(1730年)。班主崔学京(今岳西县五河镇沙岭村人)幼少时期在接受塾师教习高腔,15岁时偷跑至石牌一带拜师学“石牌腔”之关羽戏,其父极为反对,18岁时尊父命,随族叔经“茶马大道”由汉水入陕贩茶,崔乘机投陕西秦腔班唱戏,很快以“夫子戏”出名,享“活夫子”之誉。约3年后,回皖江组织石牌一带艺人建成上江“大同乐班”。该班演出剧目百余部,有《古城会》《单刀赴会》《斩貂蝉》《玉泉山关公显圣》(均饰关羽)和《灞陵桥》(饰张飞)《赵匡胤酒醉桃花宫》(饰赵匡胤)等。所唱有吹腔、石牌腔、梆子腔、拨子、昆腔、高腔(属安庆弹腔早期“诸腔杂奏”的多声腔乱弹时期)。上江“大同乐班”巡演30余年,足迹所至皖、鄂、陕、晋、冀、豫、鲁、苏、浙、赣、湘、川各省,东至苏、扬,北达京、津,尤在京都时日较长,故乡人称崔为“御戏子”。雍正八年夏天,崔学京率班巡演至苏北淮阴时,恰遇洪泽湖水匪抢劫城区一家银庄,崔学京率班中武行仗义相救,击退水匪,然而不幸于数日后遭水匪袭击,崔伤重身亡。其妻储闺柔扶柩回乡,“大同乐班”就此解散。崔学京的后人中无从艺者,其7个儿子中有6人外迁(陕西5人、湖北1人)。继承崔学京在外从艺时购置的产业,仅老四(立楷)留原籍续接香烟。(注1)

与“大同乐”班同时期,在以石牌为中心的皖江地域,有一批“石牌弹戏”班走南闯北,遍及十余省市行艺。其中主要有:

“宜庆班”,为石牌班,建于清康熙末,活动至乾隆年间(约1720至1780年),首任班主程汉平,其后有程孝坤、王乐天等。活动区域有怀宁、望江、太湖、潜山等县,巡演至下江的杭州、苏州、扬州,北至京都。该班演出剧目《剖壁》《封金》《买胭脂》《思凡》《戏凤》《独占》《招亲》等。主要伶工有生行程熙义、程启发、汪道乐、王乐天,旦行有何宜中、艾宜贤、舒绪明、程孝坤,净行昝宜理、仰宜凡、康发,丑行费佛生、谈高席等。所唱腔调有石牌腔(枞阳腔、吹腔)、昆曲、高腔,属乱弹时期诸腔杂奏的戏班(注2)。

“义和班”,为石牌班,建于雍正初至乾隆四十三年(1723—1778),班主程如卿、潘仲发,初活动于皖江本埠石牌、高河及安庆府,始为商户、船户及民众演唱,后巡演于江苏的瓜洲、镇江和扬州一带。演出剧目有《别照》《出塞》《打雁》《佳期》《思春》《古城会》等,主要伶工生行潘王忠、潘王兴、鲁向生、石二福、国北和,旦行周家扬、伍家士、向早香;净行汪派生、姜勤怀,丑行郑起用、程恭茂等20余人。该班仍是拨子、二簧形成时期的乱弹杂奏阶段,到扬州演出后与“义庆班”合班,名曰“和庆班”。

“义庆班”,为石牌班。戏曲史界对于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进京为高宗祝寿有过较多研究,但对于其进京之前的班社史却较少涉及。来自怀宁的资料显示:安庆、怀宁的“义庆班”就是“三庆班”前身。“义庆班”起建于石牌,雍正初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23-1778)为其活动时期。班主曹松旺、郝晓天,活动于石牌、安庆、芜湖、南京等沿江一带和苏州、扬州等地区。演出剧目有《戏凤》《偷鸡》《相约》《讨钗》《打店》《借靴》《水斗》《断桥》《华容道》等,主要艺人生行董光亮、陶光琪、李后发、容邦旺;旦行邵光瑞、产光哉、郝五星;净行孔光山、方君生、史发;丑行黄桃子、胡冷松等。该班到扬州演出后与“义和班”合班,名“和庆班”。后来,又在“春江社”,“宜庆班”挑选演员组成“三庆班”的班底,由安庆高朗亭为领班,进京为高宗八十大寿唱“祝寿戏”。

“春江社”于乾隆十五年建于石牌,活动至嘉庆间(约1750-1815)停班。班主沈裁缝,演出于石牌、安庆、南京一线,在扬州演出较多,还巡演盐城、东台等地。演出剧目有《护嫂》《卖饽饽》《背娃》《三娘教子》《一捧雪》《奇双会》《断桥》等剧,主要艺人生行沈传根、潘从祥、郝玉才、刘希根;旦行张德珍、李玉成、范希成、王晓露;净行彰运生、周加木、王小州;丑行戴民玉、孙宏乾、严雪珠等。该班在扬州参加过乾隆二十年(1755)第三次南巡驻跸扬州的“迎驾戏”演出。书法大师邓石如曾为“春江社”润色剧本,并刻赠一枚“春江社”印章赠沈老板。

“长春班”建于怀宁县三桥镇,乾隆前期(约乾隆二十年)活动至道光后期(约1755-1840),前后近90年,跨越了“徽班进京”(1790)时段。其班主先是曹天栋,后任曹老三。演出活动地域,先在本埠的皖江地区各县及安庆,然后往江苏南京,江西九江、南昌,湖北黄石、汉口等省市。演出《大保国》《贩马记》《孔雀东南飞》《三娘教子》《水淹七军》等。主要演员有生行曹老三、杨佩生、裴尚贾、彭叫天;旦行曹瑞祥、齐小改、王尚如等;净行曹瑞旺、徐尚发、金尚玉及丑行郝尚益等。

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于2003年在安徽省博物馆,发现了清嘉庆年间歙籍御医汪必昌所撰《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一文,汪必昌回顾早在“徽班进京”之前,安庆(石牌)乱弹班已入徽州巡演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事:“予记垂髫,乃乾隆廿六七年,安庆班之入徽也,各村拥挤,……徽民土著……每岁乡人傩所串土高腔,所演忠孝节义。后之作俑石牌班……名曰乱谈(乱弹),……当场教(敷)演,人爱看,众乐观……”,该文还写到嘉庆十七年之前“:昔年逐出徽境之班,到处不称安庆、石牌,而曰‘徽班’”。相关信息表明:其一,安庆、石牌的乱弹班(弹腔),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之前已走出安庆皖江地域,进入到皖南的徽州地区,演出乱弹腔,并且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与追捧。二、说明当时此地没有唱“吹、拨、皮、簧”的乱弹腔,只有“乡人傩”的土高腔。官僚富豪家唱昆曲的家班或并未走向社会为当地群众演唱。三、安庆弹腔在民间引起的冲击,官宦士绅阶层十分懊恼,乃至呼吁“宜禁”,呼应了朝廷的“崇雅抑花”禁乱弹的“禁戏令”。(注3)

(二)皖江地域各地弹腔班的活动

在望江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望江县麦元豪富孙甫功酷爱戏曲又善把握商机,出资购置七副衣箱,延师课徒办乱弹科班唱“大戏”。孙甫功所建七大戏班所演“大戏”,先后在皖江、江西、湖北各地府县城乡演出,历时30余年至雍正后期才陆续停班,艺人散投皖江各地戏班或自组班社。据安庆《戏曲志讯》望江县戏曲志综述载,在《孙氏宗谱》之“孙甫功事”篇中,还保留有当时文士汪寿乔为“马屋塘戏班”所撰的戏联。

在乾隆年间,望江县域内民间已广为传唱“大戏”,当时除“郑怀堂弹腔班”、“方名山弹腔班”穿州过府闯码头之外,还有本地的“蔡家班”、“胡家班”演出也十分活跃,有的还远走陕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阳春部”在云南昆明演出,常经年不归,影响颇大。乾隆四十五年,望江“蔡家班”艺人为族规所不容,除夕之夜不准他们进祖堂拜祖宗,无奈之下连夜举班外迁,入陕定居,一去不回。(注4)

在潜山县:“五世堂”又称“余万全弹腔班”、“余大老戏班”,建于潜山县黄柏山区官庄牛栏湾,系余姓家班。清乾隆元年,当地余姓族人为适应家族民俗文化和自娱自乐需求组建家班,聘名师授艺,成为职业弹腔班。起先43人,后发展至87人。乾隆十六年(1751),该班自石牌起程,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扬州,适逢清高宗弘历首次南巡路过扬州,两淮盐商为迎銮驾而网罗戏班,“五世堂”有幸御前承应,博得“龙心大悦”,御笔亲书“五世同堂”恩赐余大佬戏班。后余大佬随徽班进京,为庆高宗八旬大寿作祝寿演出。而“五世堂弹腔班”由其子余大海主持,于道光十年(1830)再次建班,主要成员有余大海、余万和、余永福、余永贵、余永德等,继续巡演于安徽庐州府的舒城、霍山、六安,安庆府各县,湖北英山、汉口,江苏南京、苏州,四川重庆和上海、北京等地。光绪五年(1879)在演出归途的江南大通镇碰上黄梅雨,连续49天,无法演出,只得典当行头维持生计,终至散班。至此这个运作了100余年的知名弹腔班寿终正寝。(注5)

“积善堂”弹腔班,是潜怀毗邻的马道村名班,为林姓族人组成的家班,发端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起始就是正规的乱弹班社,但建班进行商业演出迟至嘉庆二十五年(1800),班址潜山县,班主林树(1799-1883)乃富门子弟,少时好乐,尤癖爱戏曲,以林姓家族中叔侄弟兄40余人为班底,外聘名角组班,添置八担戏箱(有八蟒八靠),辟地练功,筑土台基演戏,行当齐备,文武双兼,轰动四乡。每年两季巡演于安庆、苏州、上海一带,60余年间,以苏浙等下江地区为主,尤以江苏兴化、宜兴最多,并与兴化县知县交谊深厚。光绪四年(1878)在兴化演出时,适班主林树80寿诞,兴化知事甘绍盘特赠“耆年硕德”寿匾致以庆贺。光绪七年夏,在下江某地演出,遭当地流行瘟疫感染,导致班中八名主角猝亡,阵营大挫,难以为继。同年冬,部分行头转卖“新阳春”班,“积善堂”遂解体。该班名角荟萃,演出精湛,早期林树扮相英俊,表演潇洒,主唱武生,其《战马超》最称赞誉。晚期名伶有阮桂香、阮九莲等。该班演出剧目《昭君出塞》《大补缸》,后人无出其右。

“四箴堂弹腔班”,潜山王河镇程家井的程氏家班,约建于乾隆初年,代有传人。其主要传人有程发清、程发意、程发连、程发明、程祥溎、程祥辐、程祥富、程祥见、程祥麒、程祥麟、程祥虎及族内婶娘、妯娌和姻亲数人等。在家乡还有常年演出固定场所“老林坦戏台”,并常到皖河、石牌一带演出,与石牌镇艺人多有交流,曾会同石牌弹腔班,主要活动于湖北汉口、河南开封、山西太原、河北保定等地。随班的祥溎之子长庚,由于极具艺术天赋,加之耳濡目染,至嘉庆末年已能熟唱《文昭关》等多出弹腔大戏。道光三年(1823)左右,程祥溎率班北上,且行且演,长庚与其母和部族叔伯家属随做后台衣帽盔头等管理,长庚除跟班学艺,其间还延师坐科进行严格科班培训。入京之后,搭“三庆班”,渐出类拔萃,誉满京都。“四箴堂”弹腔班常演剧目有《古城会》《文昭关》《蓝关渡》《昭君和番》《劈山救母》《举鼎观面》《扫松下书》等,尤以“三国戏”居多。

“王家班”,地处天柱山西麓的潜、太毗邻的王家牌楼。据说该地于明正德年间出了个御马太监,族人起班唱戏,曾流动至京城,其后唱弹腔,落户北京。班中主角王攀柱(约与程长庚同代)入“三庆班”主净行,后当科班教练。王攀柱生二子,均在三庆班从过艺,次子王聚宝习武生,娶梅巧玲之女(梅兰芳姑母)为妻。其四子王惠芳(青衣、花旦)负盛名,与梅兰芳为表兄弟,艺术上一度齐名,被誉为“兰惠齐芳”。

“费家班”,潜山县塔畈乡体元村的弹腔班,初建于雍正年间,主要艺人为费姓族人及亲友,主要活动于家乡方圆几十里地。至清末,艺人费六领班,人称“费六的班子”,其妻登台表演,成为清代弹腔班中稀见女伶。

(三)安庆弹腔班社流入外省并留下记录者

在山东:乾隆三十三年(1768),山东曲阜孔府,有安庆班一个。安庆优人陈财臣在孔府教习梨园,十一月初六,带孔府一百两银子,邀到角色有正旦李六谛、筋斗匠潘二六、小旦金花官、贴旦汪八官、小旦张正官(另有资料说还有教习肖望江)等。行至舒城县三里河片市地方,被抢劫……(见《孔府档案》)。同时期,宿松的弹腔班曾到山东等地演出(见《戏曲志》)。(注6)

在广东: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广州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上已有记载太和、保和、瑞祥、永兴等安徽班子的名字;乾隆四十五年(1780)立的另一块碑记,则记有安徽的荣升、春台、百福、上明、翠庆、集庆、保和、文秀、上升等九个班子(安庆班)。(见《广州梨园会馆碑记》)

在湖北: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一文中说,在徽班进京之前,湖北戏曲已受到徽班(弹腔班)的影响。“安庆二簧”崛起之后,……乱弹班,立即向着湖北、湖南和陕西等地发展,并且在乾隆年间就有安庆艺人参加湖北戏班演出的事例。据范锴的《汉口丛谈》说:“……《李翠官小传》云:……初,荣庆部有台官者,皖人,名擅江、汉间,而李之技匹之,一时号两美云。”

在湖南:据清人王昶在《使楚丛谭》中记载“乾隆五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到湖南澧州,当地官员招同小饮,以安庆优伶祗应呕呕卿卿,亦颇怡然”。

在江西:当安庆弹腔以“石牌腔”冠名,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与当时的流行剧种一起红极一时,其影响足以撼动清廷官方急惶惶连上奏折。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江西巡抚郝硕奏章:“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请饬各督抚查办。”乾隆四十六年,郝硕复奏:“……惟(江西)九江、广信、饶州、南安等府,界连江、广、闽、浙,如前期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郝硕急奏要“查办”的诸多声腔剧种中,最具影响当然是“石牌腔”。

(四)省内班社活动

在安庆弹腔向外省大举进发之时,安庆弹腔发源地皖江地域的石牌、安庆等皖西南的弹腔班,也沿江而下,向皖东南各地进发,由于语言习俗相近,大多就地扎根,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而成为各地的“家乡班”。据省《戏曲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皖东南活得风生水起的弹腔班达几十班之多。桐城的弹腔班,往皖东流传于庐江、巢湖、含山、和县、滁州、来安、全椒等地有八班可考。桐城班在无为一带扎根之后,逐渐发生变革,把吹腔、二簧平板与巢湖民歌相结合形成一种所谓“巢湖二簧平”(实即石牌调之变调)。在八班之中,出现“蔡家班”王龙胜,以唢呐二簧取胜;“大架班”金立山,创新技艺,其《徐策跑城》独具一格。巢湖的弹腔班以“天寿班”,持续近200年(乾隆间至1949年)。

太平县一带的弹腔班,从安庆沿江而下至当涂一带扎根,发展为十二班。流行于当涂、宣城、芜湖、繁昌、南陵、广德、郎溪以及江苏高淳一带,艺术上有所变革,习称“下江班”。其中,有乾隆间来自石牌的“四喜班”,班中石牌伶工居多,以技艺严谨著称。(注7)

在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之前,安庆府皖江平原地区各县的安庆弹腔班社在外阜巡演也不称“徽班”,只称“石牌腔”、“安庆调”、“弹腔”、“安庆二簧”等,影响大,声誉高。如在名班荟萃、名优云集的古城扬州演出时,获得“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的美誉(见《扬州画舫录》)。乾隆五十五年,以安庆弹腔艺人高朗亭为首,在安庆、怀宁石牌的几个弹戏班中挑选优秀艺人和剧目,其班名曰“三庆”,进京祝厘演献寿戏之后,京都始以“徽班”之名称之。

二、“徽班进京”之后,安庆“徽班”的活动

“进京”之后,徽班留驻当地,兼收并蓄进行、迎合京城社会审美,进行艺术上的改革创新,很快被上层社会和市井平民所接纳与欢迎,乃至追捧,被称之“徽班”。从此各地陆续进京献艺的多种声腔的班社,都不约而同集于“徽班”、“徽调”的大纛旗下。安庆地区走出的各路弹腔班都也改称为“徽班”,所唱也统一称“徽调”。此后“弹腔”之名对外渐渐不再使用,只用于那些固守田园的“家乡班”。

有许多人认为,“徽班进京”吸收其故乡大量戏曲人才北上,安庆地区一定是内里空虚一片萧条,因此而导致安庆徽班(弹腔)的衰落。其实,恰恰相反,徽班在京城的辉煌业绩,带来的是对家乡业内人士的激励和强大的刺激,增强了社会对戏曲市场的期望,提高了平民百姓对办家班、办科班、办戏班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于是以怀宁石牌为中心的皖江平原地区出现了徽班科班接踵举办,戏班一茬茬一拨拨再次流向四方。至同光年间,尚有在办科班育出众多名伶。如程秋香,又名双香,攻正生;洪云,又名双云,攻小生;双寿,外号“猪头双寿”,攻小丑;双庆,攻武二花脸;双福,攻老生;还有双书、双贵等,可考者十数人,同出“双”字一科,大多投身徽州徽班。其中,程秋香,生于同治七年(1868),演出于太平、徽州等地,他能戏颇多,在皖南徽班中无出其上。又常为各班“打剧本”,其楷书集成,附记工尺、锣鼓等,圈点推正,行家称之为“点不漏”,成为一代名师。

此时期的徽班遍行南北,大大推动中国戏曲的发展。出现一大批艺术家,在省外的知名者有记载200余人,除早期的崔学京、郝天秀、高朗亭之外、还有程长庚、王九龄、杨月楼、王鸿寿、杨小楼、曹凤至、产桂林、郝兰田、杨隆寿以及郝金官、产金福、产白福、产金传等,更有许多家族举家外出,有的落户外埠生根开花。如京沪的夏奎章、余玉琴、杨隆寿、叶春善等许多戏曲教育家,成为京、沪、京剧世家。据《皖优谱》载,仅在京名伶164人,其中安庆(含各县)籍88人,泛指皖人者43人,共131人这些在志书及京都梨园史料中多有记述(本文不重考述)。再如富庶的江苏“里下河”及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也成为安庆徽班活动的聚集地,并培养了许多名伶,为南派徽班做出独特的贡献。还有不少徽班与各地声腔相融合、联姻,甚至繁衍出新的剧种。这些徽班都能自发地保存着以枞阳腔、石牌腔、吹腔、安庆梆子、拨子、二簧调(皮簧合流)的徽班艺术基因,甚至早期腔调名都保存至今。(注8)

安庆地区在徽班进京后,外出的戏班难以数计,以下仅选部分予以简述:

(一)怀宁县徽班:“同乐堂”,建于石牌镇,道光建班,活动至民国时期(约1821-1949)。班主先后有王尚如、何熙贤、王楚荣等,演于皖省各府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要剧目有《天水关》《借东风》《走麦城》《斩太后》等,主要艺人生角有郝松前、郝兰田、朱尚凉、陈伯牙;旦角有陈翠林、邵志贞、姜和发、孔珍如;净行有向武州、容球、李家山;丑行有邱三、邓乐林、黄演旺等。同治御班头程长庚回故乡来探亲,应该班伶友之邀在石牌镇友情演出《华容道》(饰关羽)和《借箭》二剧,倍受好评。(注9)

“四喜堂”,建班于石牌镇,道光至光绪间活动(约1821—1900)。班主胡尚发、华培发、郑元海,演于安庆、石牌、三桥,以及徽州等地,远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省,演出拿手戏《收周仓》《春灯谜》《九更天》《追韩信》等,主要艺人生行有胡尚卿、史尚乐、查尚勋、华培发;旦行有邵玉培、余平伢、潘久送、徐天生;净行有容佩和、施亮、郑元海、华兴旺;丑行有陈力山、刘凤飞、夏彪等。该班系怀宁名班,程长庚回乡探亲时,应邀演《华容道》,程饰关羽,郑元海饰曹操,华兴旺饰周仓,誉为佳配,佳话长留。

“同庆堂”,建于县城安庆城区,活动在道光至民国间(约1825-1948)。班主马尚发、汤玉林,主要艺人生角有杨崇高、谈观哉、薛观彩、檀大个子、丁桂龙;旦角傅玉祥、桂发旺、金翠英、洪翠仙、盛旺财;净角有郝庆山、马留安、何放;丑角有赵勤生、夏昌学、丁池等。往下演于安庆、池州、芜湖、镇江、南京,往上演于九江、武穴、黄石等沿江城市,演出剧目有《反西凉》《战吕布》《失街亭》《空城计》《甘露寺》《闹天宫》等。“三庆”班主杨月楼在光绪八年前后,回家路过安庆,受“同庆堂”邀请演出《辕门斩子》和《大闹天宫》,获“杨月楼技艺盖世”的评价。

“新义和班”起班于石牌镇,班主潘贤阳,建班于道光,活动至同治(1821-1874)。演出于石牌、安庆、铜陵、芜湖和江苏省镇江、扬州等地,主要艺人生角有潘政法、陈训和、张宏发、潘知和;旦行有产美玉、邵流河、邱山桥;净行有陈斗应、韩玉煤、潘可伢;丑行有汪姚送、胡礼金、蒋丙炎等。演出剧目《千里走单骑》《李陵碑》《定军山》《忠孝全》《斩经堂》等。该班咸丰初年在扬州演出,深受欢迎。太平天国时期(咸丰五、六年)参加石牌新城(猫山)演出,得到军民好评。

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南方天下大乱,导致皖江地区徽班发展受到挫折,许多徽班解体,艺人改行停业。石牌一带的艺人自发组班投太平军或参与其部分活动。其中有:

“新义庆班”建于石牌镇,班主邱良才,活动于咸丰年间(1853-1861),演出于以石牌为中心的皖河地区,主要艺人有曹尚旺、曹德和、刘进生、范培令,净行宁献初、段清河,丑行程正飞、阮四毛等40余人。该班参加了石牌新城竣工演出。班中大部分伶工参加了太平天国的活动。

“天六堂”,建于石牌镇,班主潘龙记,咸丰末至民国16年(1861-1927),活动于本埠及周边县乡。主要艺人有汪狗伢、查炳奎、向春玉等30余人,班主潘龙记,文武花旦,曾于南昌挂头牌,红极一时,主持该班后改唱老旦。旋即弃徽调改唱黄梅戏(徽黄合唱),增加《山伯访友》《卖花记》等一批黄梅戏剧目。

“老阳春”(石津堂、祝春堂),建于石牌镇,班主汪瑞全、程秋香,清同治初建班活动至建国后(约1862-1953)。活动地域皖江的石牌、安庆,湖北的黄石、汉口,最后落户于徽州。主要艺人有程秋香、程泰香、程邦香、吴自忠、卢发科、何希寿、潘贤求、王怀玉、高其发、程本善等数十人。该班于光绪十年(1884)前后,由汉口流转至江南徽州,遂落居歙县,程秋香在此定居娶亲成家(晚年回石牌)。程秋香将安庆弹腔艺术进一步与当地“徽州班”相融汇,兴盛一时。

“新阳春”(一),建于怀宁清河乡温桥,班主陈朗照,清同治间创班,活动至民国年间(约1862-1945),主要在安庆府六县及池州府东流、至德、贵池、铜陵、青阳等地。主要艺人容和胜(有活周瑜之誉)、黄士进、徐祖喜(尤擅《莲花庵》之邵氏)、路根炎、何桂山、阮施章、查瑶珠、段春发、侯妙水等。

“新长春”,建于怀宁三桥镇,班主徐三保,清同治建,活动至民国(约1862-1948),主要活动于皖西南、皖南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主要艺人有陈九香、陈来榜、毕发旺、齐二珠;净行有咎观赞、马赞文、徐三保(有“活张飞”之誉);丑行有郑根生、路建等。该班净行出色,故净行戏多,与同时代的同乐堂、四喜堂、同庆堂合称“怀宁后四大徽班”。

“新阳春”(二),建于清河乡温桥,班主曹岚溪,光绪至民国间活动于皖江平原各县城乡。主要艺人生角有陈刘根(科班出身,擅须生,技艺精湛)、夏昌送,高士英、何毕送、黄老二、夏发科、阮宏魁、丁新成等,清末后向京调转化。

“春意堂”,建于光绪年间,设址怀宁县石牌镇皖河杨家牌,由当地职业伶工杨开荣、汪树宝、程富尔、熊春江等组建。班主熊春江有“活徐策”之誉。在安庆府各县及庐州府之舒城、颍州府之霍丘、六安州之霍山及英山等地演出,民国年间停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家牌地方的部分原“春意堂”职业艺人和一些业余京剧艺人组成一个半徽半京的业余班社,称“杨家牌业余京剧社”。有演员60余人,行当齐备,衣箱完整,能演出140多本剧目,还擅长武戏,1984年还演出过《铁公鸡》。

由于是杨月楼的故乡,1981年5月、1982年元月,国家文化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马彦祥、余从、汪效倚、屠楚材、潘仲甫等专家学者曾专程前来考察访问、观剧并合影。

“天乐堂”,建班于石牌镇,班主汪德旺,光绪至民国活动于皖江平原怀宁、望江、潜山、太湖、宿松及湖北黄梅、广济等县。主要艺人张桂山、陈天三、李瑚来、沈荣奎等。

“雷声堂”,建于石牌镇,班主鲁玉伢,光绪至民国活动于石牌及周边乡镇。主要艺人有陶观元、鲁玉伢、高士芳、高重珠、钱满林、潘良旺等。

上述戏班,基本是徽班向晚期徽班过渡,而从民国十年(1921)左右改调“京腔”(京二黄)者渐多。以下为徽京合演的班社。如:

“同义堂”,建班于石牌镇,班主戴保龙,民国初至新中国成立后,活动于皖江平原各县及江南东至、贵池等地。该班为1949年4月23日在县城安庆解放后率先入城班社之一。“同声堂”,建于石牌镇,班主杨旭章,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活动于皖江平原各县及江南的东流、至德等地,1949年4月,该班进县城安庆城。“大四喜”,建于怀宁公岭镇,班主先后有丁仁根、华协和、黄远来,民国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活动于怀宁、桐城、潜山等县城镇,1949年3月24日石牌解放后与黄梅戏“仁义班”合演于怀宁剧院,1956年改名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新长春班”,班址怀宁三桥,班主陈传荣、陈传松等,光绪至民国活动于皖江地区。

(二)其他县徽班

望江县:嘉道年间,望江伶工在外埠成名者众,如董秀容、檀顺林、檀天禄、刘庆表等先后在北京的“三庆班”“春台班”成为班主。朝代更替必会带来局势不稳,民国初年,汪正奎等许多奔走于外埠“挂牌”的艺人,回乡挑头邀集艺友组“天乐堂”“同庆堂”等班,此时的班社实际是晚期徽班。到了1930年,城内的系列票友社“国剧社”“国风社”以及“华阳平剧社”“帅家下屋京剧团”纷纷建立,形成观剧热潮,出现一批优秀京剧艺人,建国后大多被各县黄梅剧团聘请“改口”唱黄梅戏。(注10)

宿松县:宿松廖河湾是戏乡,自明代嘉靖年间廖姓族人廖景湖建廖河湾古戏台(今存)以来,不间断有目连戏、高腔、弹腔、采茶戏、黄梅戏在此演出。宿松县居皖江西部与鄂东黄梅县毗邻,境内时兴采茶戏,弹腔发展稍迟,班社不多,但陈汉沟一地据说清代后期有两个徽班,活动于本地和鄂东一带。

太湖县:“合记新长春徽戏班(后为京戏,晚期为黄梅戏)”,由七姓合资建成,光绪八年(1882)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设址太湖县徐桥镇,活动于太湖、望江、怀宁、潜山,远至鄂东、赣东北,先期演徽戏,清末演京戏,民国后演采茶戏,有时“徽、黄合演”。

潜山县:“新长春班”又称“阮大麻子徽班”,是一个潜、怀两地艺人共建班社,约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班主是潜山县阮桂香,该班由潜山余井阮家店及怀宁县黄龙一带人员组成,主要有华协和等,主要演出地区是本地乡镇。“许文和班”。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班址潜山县,班主许文和。兼演京剧、徽剧和木偶戏,民国后改唱黄梅戏。

桐城县:桐城县早期徽班,乾隆年间已于外地巡演,亦在县内演唱,演员技艺甚高,衣箱服饰充裕,配备齐全,每年都要在张宰相府演出“春节拜年戏”“端阳戏”“中秋戏”(演戏可抵消艺人的“租赋田课”)。清后期由“皖桐大四喜”继承这一传统。

安庆市区的徽班(徽、京班):“安庆徽班”(或曰李世忠徽班),建于同治时期,班址在安庆市区,班主李世忠,演出徽调皮黄戏。李世忠原籍河南固始,本名兆受。系太平天国叛将,被清廷招抚并封官。后因事革职,定居安庆时,又开办“安庆徽班”并办有戏曲科班,广征名角,罗致人才,班中两位石牌籍顶级名角:“活吕布”产桂林和“武生宗师”杨月楼,给安庆徽班、科班锦上添花。此期,李世忠充分运用戏班、科班中名师优伶之便,“频约善才”聘请文士,对徽班的演出剧目、对艺人的口述戏词进行记录、整理、校勘、审核、“删除赝本”选留佳作,收集了当时流行于南北各地的“皮簧腔系”剧目47种(另有昆腔二种),编成一部《梨园集成》付梓,光绪四年始编,光绪六年由安徽竹友斋刊印发行。(注11)

安庆弹腔自清初以枞阳腔(吹腔)起家,经历多次重大变革,终于建成独具一格的弹腔艺术(皮黄)体系,轰轰烈烈雄踞中国剧坛250余年,完成徽剧向京剧的衍变,竖起一座戏曲丰碑。其伟大的业绩,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应该全面、完整、准确地记载于中国戏曲史典籍。

(注1)1.详见《中华戏曲》总21期拙文《崔学京、程长庚、关羽戏》,山西古籍出版社,351-363页;2.清光绪三年续修,《潜山崔氏族谱》第35卷,崔学京及子女谱文。

(注2)“宜庆”以下5弹腔班社简介,均据怀宁县戏研专家张亭资料整理。

(注3)朱万曙《“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所见“徽班资料”》整理。《戏曲研究》第68辑。

(注4)据安庆地区《戏曲志讯》望江戏曲志(综述)资料整理。

(注5)潜山县5弹腔班均据《安庆市文化志》徽剧、班社释文及潜山戏曲资料整理。

(注6)山东、广东、湖北、湖南、江西5省资料,均见《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概述,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15-16页。

(注7)《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徽剧”,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83-84页。

(注8)1.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剧种”,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2. 据《安庆市文化志》黄山书社,《安庆市志》黄山书社。3.安庆《戏曲志讯》及各县《戏曲志综述》等资料整理。

(注9)自怀宁徽班“同乐堂”以下15个班社资料,均据怀宁县戏研专家张亭资料整理。

(注10)以下5县徽班资料,分别据望江县、宿松县、太湖县、潜山县、桐城县戏曲史料整理。

(注11)田砚农《“梨园集成”及其编者李世忠》一文,《安庆文史资料》1990 。

猜你喜欢
皖江班主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鱼殇
有限域上一类极小线性码的构造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反串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