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021-11-07 19:12童浪金阳群段育松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建设与管理高校

童浪 金阳群 段育松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常见管理运行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章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运行管理工作,促进实验室进一步做优做强,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支撑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作为基础研究的国家队,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可分割的骨干力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问题。

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和管理模式情况

目前,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54个(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主要分布在化学、数理、地球科学、生命、信息、材料、工程等领域。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主体之一。

这些实验室在多年的发展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和科技攻关任务,产生了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發展体系、管理创新提出了指导意见。2019年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到要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形势下,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对部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调研发现,由于各个实验室所依托的高校条件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在实验室管理建设方面主要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独立二级单位型(负责研究生培养)、学校独立二级单位型(不负责研究生培养)、学院内部独立系所型和多学院联合组建型等模式。

学校独立二级单位型(负责研究生培养)。为校内独立二级单位,与学院为合作关系,有明确的物理空间,各类指标资源直接由学校核拨,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分配权,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由实验室自行组织开展,配备了完善的领导班子和综合办、研究生办、科研办等行政管理机构。

学校独立二级单位型(不负责研究生培养)。为校内独立二级单位,与学院为合作关系,有明确的物理空间,各类指标资源直接由学校核拨,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分配权,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依托相关学院开展。

学院内部独立系所型。按照学院内部系所或与学院一体化进行管理,各类指标资源先由学校核拨至所依托学院,再由依托学院核拨至实验室或学院直接统筹,场地集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分配权,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由依托学院组织开展。

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依托于多个学院的分学科联合组建,实验室的行政地位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单位,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实验室依托的优势学科的在岗教师,设有管理办公室。实验室人才培养由依托的学院负责,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及平台等优势资源由多个学院共享。

二、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相对独立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处于依托单位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往往具备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依托单位的人员,又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但如果实验室独立性不强,势必会造成实验室研究者的身份淡化,日常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或实施不到位,从而影响实验室科研队伍的稳定。

管理层级与战略科技力量的地位不匹配。虽然目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常见有4种管理模式,但很多实验室是按照学院间联合组建或学院内部独立系所的模式建设管理,实验室人财物方面自主权较小,管理层级较低,规模体量有限,调动科研资源能力有限,得不到充分的资源支持,不能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创新“国家队”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交流不足。由于受行业利益保护、高校体制特点以及地方财政等情况制约,很多实验室开放融合不足,流动人员偏少,设备设施、科研数据资源开放的层次和范围不够深、不够广,大部分异化成只服务本校内部甚至是实验室所依托学院内部的创新基地,跨行业、跨领域服务不足。

三、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新形势下,依托高校应根据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历史传承及学校自身条件情况,灵活创新管理运行模式,保障其独立自主权能充分发挥,做到研究队伍、科研任务、投入保障、物理空间等几个方面实体化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

健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运行管理体制。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完善领导人员办公会议事细则,教授委员会议事规则等,督促实验室重大事项决策公开化、科学化,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完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理事会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和加强实验室建设运行科学性。强化学科统领,厚植学术氛围,稳步提质增效。

理顺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和学科关系。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高地。在运行管理中,需进一步理顺学院、实验室、学校三个层面关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和关系。实验室在与相关学院协商开展教学任务的同时,需保障其固定人员科研任务的顺利执行,共同支撑所依托优势学科发展。

适时调整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队伍结构。实验室需积极围绕四个面向,整合校内外优势力量,适时优化调整研究队伍结构。围绕重大任务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建设PI团队和分级考核评价模式,着力构建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应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使其在学校人事和财务等事项上具有更大话语权,更有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良性发展。

强化协同,推进成果转化,拓宽投入渠道。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注重基础研究的用时,还应与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在为研究院所和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拓宽获得研究经费的渠道,更好地促进实验室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双一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实施对于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更多地把科学研究的目标聚焦于科学问题,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带动其他科学的联动发展,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引领原始创新和解决战略必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创新能力,支撑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内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探析.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210-213.

[2]龚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28-131.

[3]汪敏娟,吴松强,仲盛来.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5-227.

[4]刘建安.新形势下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7,36(6):37-40.

[5]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基〔2018〕64号.

作者简介:童浪,男,汉族,1990.10,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硕士,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710071。

猜你喜欢
建设与管理高校
发展群众文化满足群众需求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类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
对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