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2021-11-09 00:44阎晶明
新华月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学家痛苦鲁迅

阎晶明

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因为剧中塑造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位现代作家形象,总有朋友愿意与我探讨剧中人物塑造,以及故事叙述究竟如何等话题。在我看来,以最简约的方法评价,剧名中的“觉醒”二字,抓住了五四前夜和五四高潮中先进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非常恰切的概括。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觉醒”也多次出现在他的文章和演讲中。1919年11月,五四运动当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其中写道:“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如何理解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革命家,我以为,他对“觉醒”概念的矛盾的、纠结的、复杂多重的理论阐释和文学表达,即是例证。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站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起点,并“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终于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要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意志。在《〈呐喊〉自序》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在绍兴会馆抄古碑时,与《新青年》编者钱玄同的对话。他深知对方促使自己创作的用意,是要为文学革命添一把火。然而,他是迟疑的,他正在思考着一旦因为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觉醒,那会怎样。于是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给了他坚定的答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种观念上的对接,让鲁迅说出了他自己业已思考成熟的思想:“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鲁迅深知,一旦觉醒之后,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也深知这一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苦。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曲折复杂,鲁迅的创作广阔深厚,他的人生和创作可以从无数个方向进行无尽的探索。但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回望鲁迅140年前开启的生命历程,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始終在处理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却要放别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求索历程。其中的纠缠、矛盾、痛苦,信念、执着、坚守,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也成为苦苦求索的穿越古今的哲人,同时,其复杂丰富的思想艺术,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这个当时人口已近10万、城内大小桥梁已达200多座的城市,多次出现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并被称之为故乡。故乡,这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它蕴含着思念的感情,意味着回归的冲动。鲁迅也的确多次表达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另一方面,故乡在鲁迅那里,又是个沉重的词语。这里没有他想要的梦想,鲜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于是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他18岁出门远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南京求学时,仍然写下“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念旧诗句。但故乡注定无法再真正回去了。

就像对故乡的感情一方面时在心间,另一方面又急欲离开,充满了矛盾,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留学日本并选择学医,为的是用现代医学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国人。他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为自己,更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也深知,苦难深重、积重难返的人心无法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所以小说开头前还有个“附记”,精神上清醒的狂人仿佛像个战士,但生理一旦“清醒”,却又去做候补官员了。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他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为了兄弟的生活有经济上的保障,他不得已回国谋生,包括回到绍兴教书。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但又反对只挂着招牌当“革命文学家”。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成事,但同时反对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猜你喜欢
文学家痛苦鲁迅
分担痛苦
孔乙己
阿迅一族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