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及周边社区适老化改造分析研究——以南京市三江学院铁心桥校区为例

2021-11-12 00:37冯浩宇潘卉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安徽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楼栋高龄设施

冯浩宇,潘卉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

1.1 社区适老化相关内容

我国现在人口趋势显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关数据显示,至今,60岁以上老人的人口数量已经增加到2.5亿左右。对于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如何处理好该类人群的切实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好该类人群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由于这类老年人群大部分已经不再从事生产劳动活动,那么就面临如何“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不仅仅是对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对建筑设计者提出的重大考验。处理好老年人群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了当前社会形势下的重要问题。对于建筑设计者而言,现行有关适老化设计规范主要有《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 50340-2016)、《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 50867-2013)等和相关地方法规等。

1.2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南京市正逐步向人口老龄化深度阶段加速发展,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口增速迅猛,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老龄化率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面对如此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适老化建筑设计以及适老化建筑改造对于不论是相关地方政府还是建筑设计者而言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件势在必行要完成的任务。

2 以春江新城为例的社区居住及使用情况分析研究

2.1 社区类型及范围

南京三江学院属于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铁心社区管辖。铁心社区位于南京市铁心桥街道,秦淮新河以北,东与雨花街道接壤,南至秦淮新河,西至宁丹路、安德门大街,北临赛虹桥和雨花街道,区域面积4.2km²,常住人口7824人,外来流动人口3285人。共有13个居民住宅小区。本案是以三江学院周边春江新城为主的居住区组合而成的居住社区为例进行研究。

2.2 社区环境现状

从对三江学院周边居住社区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相关配套设施、周边人群素质水平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比较关注,如社区内部道路情况、绿化占比多少、活动场所如何设置、是否有便民利民站点、社区内部景观情况等。首先,本次调研老旧社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缺乏及时更新等原因,居住环境较差,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较为直接;另一方面,从对调研人群特征的分析看来,该社区人群呈现出退休人员为主、老龄化趋势严重等特征、能力有限,对于社区现状问题的关注和认知深度有限,基本停留在对日常行为存在最为直接影响的层面,大部分居民还是持有“各扫门前雪”的态度。

2.3 社区周边配套设施现状

从对三江学院周边居住社区走访调查以及整理归纳数据分析之后,研究表明三江学院周边居住社区具备一定基础功能设施,能够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15分钟商业步行圈、20分钟医疗教育步行圈。但同时研究也表明,三江学院周边居住社区并不具备养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适老配套设施,此类设施的缺乏对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不太友好。同时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居住社区内部规划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停车位数量与停车数量不匹配、车行与人行道路相互杂糅、残疾人坡道损坏未修缮、适合老年人群的活动场地缺少、标识不明显难以辨认、违章搭建占用人行通道等。

2.4 社区主要人群类型及人群活动类型

基于对三江学院周边居住社区的走访调查,以春江新城小区为例,我们发现以下几种主要人群类型以及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的活动类型(以下数据抽样100人为一个单位)。

①学龄前儿童占比11%。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通常由隔辈的老一辈照顾,由于行动能力未满足活动要求,故此学龄前儿童通常与中老年人群共处。

②3-14岁儿童占比20%。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类人群在工作日期间由于学业原因,故此这期间18:00-20:30为该类人群活动高峰期,多进行娱乐玩耍等活动。

③青少年占比1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类人群也由于学业工作原因,工作日活动时间段多为18:00-20:30,双休日活动时间段并不固定,活动类型多为体育运动等。

④中年人群占比25%。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类人群工作日多为外出工作,在此期间不在社区进行活动。待工作后归来,通常进行休闲性的娱乐活动。活动时间段也多为18:00-20:30。

⑤老年人群占比28%。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类人群大多数已经退休,不需要进行生产劳动活动,故此该类人群活动时间较为分散,由不同时间段外出进行购置物品等活动,18点之后多进行锻炼休闲等活动。

⑥高龄老人及失能老人占比2%。该类人群占比较少,但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该类人群由于行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故此无法进行太多活动。

3 高校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3.1 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是由单侧或两侧围合而成的空间场所,单侧或双侧界面是街道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其单侧或双侧界面是由植物景观或建筑物等实体要素所构成。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城市中分布范围广,分布数量多,对城市空间、形象、效率等影响较大。街道空间多为连续且延申的空间场所,其空间场所内都具有一定的秩序感,但如果街道空间过于连续且空间场所内部构成元素单一,容易造成街道空间场所的单调无趣。所以在营造街道空间的时候,应该采用富于变化但总体统一的构成元素,形成多样的空间韵律,例如:对街道空间边界的建筑高度进行变化控制、改变边界建筑的面宽比、改变街道空间的尺寸大小等。

街道空间现状:由于社区使用有一定年份,道路路面污渍难以清理,社区内部道路损坏严重未经修缮。由于缺乏停车线规划,导致机动车辆乱停乱放,致使道路交通情况并不友好。街道空间内脏乱差现象较多,在街道两侧的部分商户入口处堆积了较多数量的生活垃圾,在垃圾种类中白色垃圾占多数,较为严重地影响到了社区整体空间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造策略:进行合理的停车区域以及道路两侧停车线的设置,对被损坏道路部分进行完整修缮,以此来达到一个流畅的交通运转系统。社区整体空间环境质量以及良好通畅的交通流线不论对于社区自身还是对于城市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

3.2 小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指在面积指数上较大较为开阔的场地,一般的广场指城市中较为开阔且通过道路、建筑、景观等要素所围合界定的场所,是城市居民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各种类型社会交流的空间场所,一般情况下人流量较大、车流量较多,是城市与社会交流的汇聚点。对于社区内的广场空间,在面积指数上相较于城市广场来说比较小,但对于社区空间来说,也是面积指数较大且较开阔的场所,同时也具有人流、车流等较大较密集的特点。

小广场空间现状:由于机动车占用了非机动车停车位,致使非机动车占用小广场空间。同时由于小广场地面长期受车辆碾压,导致地砖破裂,多处积水。绿化设施缺乏,绿化维护工作不尽如人意。未设置较为完善的适老设施,对于社区内高龄及中高龄居民并不友好。

改造策略:对非机动车进行分区域停放,在对应单元楼栋附近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及充电场所,同时对小广场地面进行修缮翻新,给居民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同时结合一定的绿化设施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增加适老设施的数量,设置适合社区内高龄及中高龄居民使用的活动空间。不论是对于社区还是城市,在不同的尺度下,广场文化都是人文活动、社会交流的重要体现。

3.3 楼栋间空间

楼栋间空间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楼与楼之间的公共空间,这类空间为绿化设施与道路相结合、绿化设施与广场相结合、道路与广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所形成的空间场所。楼栋间空间也是社区整体环境构成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楼栋间空间中楼与楼的间距,即楼间距是指相邻两栋楼外墙面的间距,是一个反映社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楼间距的规定及控制是为了确保社区居民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舒适及安全,同时也必须满足日照、采光、通风、隔音等要求。楼栋间空间的环境氛围营造就成了社区内不可缺少的要素,既要空间氛围积极乐活,也不能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

楼间空间现状:缺少居民休息活动空间,空间利用率较低,绿化带所占比例也较低。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缺少绿化带,噪声较大并且对于底层住户而言私密性较差。

改造策略:对绿化带内的植被进行重新更换养护,结合绿地增设多个休息活动空间。道路或广场与建筑物之间重新种植绿化景观带,隔绝一定的噪声及为底层住户增加一定私密性。

3.4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绿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体量较小、易于辨识,对空间有装饰点缀的作用。一般景观小品多位于室外,分为建筑小品、道路设施小品、艺术生活小品等多种类型。

景观小品现状:由于长期未得到完善的管理,多处景观小品存在损坏、无法使用等问题。

改造策略:对无法使用的景观小品进行更换,定期管理养护,对自身部分损坏的小品进行修缮修补,使之能被再次利用,节约成本及建筑消耗。

3.5 楼栋入口空间

楼栋入口空间是指社区建筑物各个单元入口,单元入口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每天的必经之地,其不仅起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交通组织等作用,也承担着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入口空间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分为平面型、凸出型、架空型等多种形式。入口空间主要是由门体、雨棚、门廊、台阶、坡道等实体要素构成。同时入口空间的设计要素包括尺度大小的选择、材质材料的选择、光影环境的营造等。

楼栋入口现状:入口缺少残疾人坡道,台阶踏步也存在部分损坏问题,不便于居民行走。

改造策略:增设残疾人坡道,便于残疾人出行。对损坏的台阶踏步进行整修,为社区高龄及中高龄居民提供较为方便的环境。

3.6 标识与符号设置

标识与符号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为信息传达交流的载体。一方面其本身是具有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其具有被感知被认识的客观形式。标识与符号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具有传达、思考、表达和理解等基本功能。通过标识与符号的设置,能进一步增加物体的辨认度。

现状:楼栋与楼栋单元入口处无明显标识,导致社区及社区外来人员难以辨认,同时对于社区高龄及中高龄居民也是比较不友好。

改造策略:增设楼栋与楼栋单元入口处的标识,使居民及外来人员辨认方便,同时也应考虑高龄及中高龄居民的文化水平,不宜设置较为复杂或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理解的表示与符号,比如可将字母符号改为生活化的图形,例如鸡、鸭、鱼等图像语言。

3.7 完善社区配套适老设施

配套设施是指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根据城市或社区规划要求等方面,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服务性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是指社区建设相配套的水电暖通等设施。公共设施是指社区建设相配套的停车设施、活动娱乐设施等。而在一些高龄及中高龄居民较多的社区,适老化配套设施也就应运而生。主要针对老年居民而建造设置,为这类人群提供便利与温暖,提高其生活质量。

适老设施现状:社区内严重缺少老年人活动场所,对老年人群来说并不友好,社区活动中心许久未开门,其内部空间完全未得到充分使用,致使老年人占用地下停车场来进行活动,也对地下交通造成很大影响,加剧了居民之间的矛盾问题。

改造策略:对社区活动中心重新利用,对其内部空间重新划分不同功能,为不同类型居民提供相对应的活动场所,提供舒适环境,缓和居民间矛盾问题,提高空间品质。

4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以及对高校周边社区走访体会,适老化设计势必会落实到每一处建筑,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建筑的适老化设计也是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对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要求,更是对使用者的一种合理提供。只有当不同类型的使用者都参与到建筑设计中以及根据不同使用者设计相对应的方式,才能做到有温度的设计。

猜你喜欢
楼栋高龄设施
推行“楼栋工作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前列腺剜除术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她们是一群普通的人
辉南县:“小楼长”发挥大作用
“楼栋自管”为何行之不远
石台行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