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设施绿色设计特征分析

2021-11-12 00:37唐明天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设施建筑设计养老

唐明天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养老设施的环境需求

老年人群体随着其身体机能的衰退:如行动能力减弱、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等,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引起生活中各种不便。因此在养老设施绿色设计中应增强以下特征。

室内外空间:考虑家人陪同的空间,处理好家属探望流线与场地各流线的关系;在养老设施设计中应提供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并保障室内外活动空间无障碍通行;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在设计中为避免行动不便引起跌倒、损伤,需加强防滑处理;设施内部的公共交流空间装修色彩、光线、材质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室外活动场所应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所有老年人触及的建筑物、家具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室内环境:室内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被动措施,通过合理地设计窗地比、通风开口与房间用地面积比等指标,在过渡季节合理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空调季节通过人工冷热源保持室内温度稳定;空间设计时在内部装饰、构筑物加强色彩设计;产生噪音的设备用房、管线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景观标识设计中通过色彩、投影、LED指示屏等加强老年人的环境感知。

2 养老设施的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2.1 优化景观绿化布局

在对养老设施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应通过场地规划、布局创造出更多高效、合理的室外空间,同时利用架空层、露台、屋顶平台等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和交往的室外活动场地。绿化是养老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绿色有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寓意,因此在养老设施的活动范围内通过草、灌、乔的复层绿化方式组成绿化景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设计中,我国多个标准针对养老设施绿化设计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提出:绿地率≥40%,改扩建绿地率≥35%,集中绿地面积≥2㎡/人;其他的如《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50378)等规范也提出应进行场地景观环境和园林绿化设计。同时为结合充分调动老年人活动身心,建议布置不同类型的园艺种植区、动物区,让老人参与绿化的种植,刺激五感。

此外结合休憩区域和楼栋形成的围合空间,设置公共中心花园,如休闲园、运动园、观花园等,并布置部分运动器械;既可以在此观赏景观,也可锻炼身体。

2.2 重视场地安全设计

随着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逐渐降低,老年人在行走上存在大量的不便因素,因此场地内部、室内外衔接处、室内活动区域等无障碍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到使用需求;同时感觉机能下降造成老年人反应速度降低,特别在场地内存在地上机动车通行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在场地交通组织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及特点。在安全性设计层面,应注重场地内交通环境的安全性,宜在主要活动区域设置人车分流、警示标识等措施;在无障碍设计中,应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老年人与周边环境互动的交通方式,并充分考虑无障碍措施,提升便捷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视力逐渐衰弱,因此室外标识应简单易识别,在设计上通过加强色彩、图案,结合听觉刺激使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

2.3 控制室内环境目标

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若在建筑运营时期出现不稳定的室内物理环境和不达标的空气质量,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不舒适等情况。因此设计时需要重点把握室内环境质量。

2.3.1 降低噪音污染影响

我国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对声环境的要求较高,设计中应采取有效隔声和吸声降噪措施。各养老设施相关标准对室内声环境提出要求如:《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中明确,养老设施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应稳定,建成后室内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场地内的交通方便,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完备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区域;《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50378)中提出,采取措施优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以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的低限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均值。

为了达到室内声环境预期设计目标,在规划场地布局时,室外应避免出现大型设备噪声源,车辆通信应慢速、禁鸣笛,公用设备间内部在分户墙、分户楼板利用隔音棉加强墙体的隔声效果,外窗采用双玻中控型材质,并加装隔声条,必要情况下采用三玻双腔型窗户,从而较大改善室内声环境。

2.3.2 提升室内天然采光

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都对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充足的天然采光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提升了建筑节能水平。若室内光线设计不足,则有可能导致老年人视物模糊、通行不便。《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中提出,应明确主要用房的窗地比要求;居住用房的照度应>200lx;由于老年人视力衰退,眩光指数宜<19;《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50378)也提到,室内主要功能房间不低于60%的区域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若有内区采光,其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60%,主要功能房间增加防眩光措施。

因此在提升室内光环境的过程中,可采取措施改善侧窗、天窗、中庭等设计要素改善天然采光效果,若受形体条件限制时,亦可通过利用导光筒等设施引导自然光进入室内。通过设置可调节遮阳措施,在冬季增加阳光直照,夏季减少室内眩光。在人工辅助照明设备设计中选用节能型、安全型且符合老年人使用的灯具,卧室、起居室在保证光线充足的同时确保照度均匀。

2.3.3 改善室内热环境

养老机构的室内温度控制要求严格,在不同的有关养老设施设计规范中,均对室内热环境作出规定和要求;《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50340)提出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景观绿化、地面铺装、色彩选择减少室外热岛效应;部分朝向宜采取外遮阳;《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中明确冬季优先配设地板供暖,夏季配套空调降温,提高舒适度;此外《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50378)也提出,应提高主要功能房间的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面积比例;优化建筑通风开口与地板面积比;增设可调节遮阳,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

在针对热环境的优化设计中,可考虑在过渡季时节,通过合理确定室内活动空间外窗开启位置、大小,利用热压、风压的综合作用增强室内空气置换效果,提高空气质量,有效调节室内温湿度。卧室、起居室设置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有效改善冬季供暖的安全性、卫生条件;有条件的亦可设置阳光房改善冬季的室内舒适度。

2.3.4 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的选用、通风换气对室内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需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养老机构设计中合理通过通风措施促进空气流通,利用良好的设计或机械通风措施将卫生间、厨房、污梯等区域的排风处于场地下风向。

3 结语

当前,养老设施在我国仍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在设计过程中出现如对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认识不深;对相关设计标准解读片面、理解不深,设计方式相对固定;方案设计思路参照旅馆、医院执行,不注重适老建筑细节处理;规划设计与后期运营脱节等缺陷。随着政府和民间组织对部分越来越给予重视,设计人员不仅仅要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适用、经济原则,而且在总体方案、单体设计之初就需要融入绿色、美观、友好、和谐的理念,同时更多考虑这一特殊群体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通过更多本土化的摸索和实践,为国家及地方绿色养老建设计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养老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设施建筑设计养老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养老更无忧了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