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速战太浦河》的修复

2021-11-12 17:39
现代电影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拷贝记号情况

曹 颖

(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电影资料库,陕西西安 710600)

中国电影资料馆承接某档案馆修复资料影片的任务,由西安电影资料库复制科用他们所提供的旧拷贝《速战太浦河》复制一条新拷贝。该片为50年代出品的纪录片,色别为黑白,档案馆提供了一条旧拷贝,我库存有一套画原底和声原底,均为易燃片。

1 待复制影片基本情况

1.1 旧拷贝影片技术情况

(1)该片为50年代出品,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保存环境是在南方某档案馆存放。由于南方特定的气候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影片长期存放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出现醋酸综合症。这部旧拷贝已经出现醋酸综合症的初期症状,打开片盒能闻到浓烈刺鼻的酸味,但是片基没有发软、画面正常。

(2)该旧拷贝片边翘曲严重,翘曲处与片身已呈约90度弧度。若用这样的拷贝印制画翻底,则会在印制过程中造成印片时片门无法压实,印制出的画翻底焦点会虚而无法使用,经沟通后改用画原底和声原底进行复制。

(3)该片齿孔收缩严重,标准齿孔间距为4.75mm,而这部影片齿孔收缩已经无法测量。以至于后期音画合成时在四联套片机上无法入齿,只能是经过前压轮后直接走片不再经过后压轮,就这样还是出现了窜片的现象。

(4)综合情况分析:我们作为档案资料影片保护和修复的工作者,提倡并呼吁有需要修复影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为了档案资料影片能够长期安全的保存下去,给影片一个适宜的保存环境,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影片应尽快进行修复。这部旧拷贝若只是单纯的醋酸综合症初期症状,是完全可以进行复制的,但它还出现了严重的齿孔收缩,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安全的通过印片机印制。再加上片边翘曲,这种情况下的影片在通过印片机时片门无法压实,印制出的画翻底焦点会按照旧拷贝的翘曲程度一片模糊而无法使用。

综合以上情况,经与领导沟通后,改用我库所存的一套画原底和声原底进行复制。

1.2 画原底和声原底技术情况

(1)画原底和声原底均为易燃片。在整理底片时严格控制倒片速度、配光的摇片速度和印片机的印片速度。

(2)画原底和声原底台面鉴定技术成份良好,基本情况为片基面有划道,头尾磨伤,使用胶片为AGFA,片中多处镜头接有翻底,整本影片密度不衔接、密度闪烁等情况比较严重,画调偏软偏灰,反差小,齿孔间距4.725mm,声原底为变密式音带,音带密度比较合适,齿孔间距为4.735mm。

2 复制中出现的问题

2.1 接头开胶

画原底接头都是采用接片胶水进行粘接,在长期存放过程中一方面胶水老化或底剪人员接片时没有粘接牢固;另一方面粘接接头时不齐整,都有可能造成再次使用时在倒片过程中出现接头开胶情况。这就需要在复制前期的整理工作时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检查和修补。

2.2 声画合成

一般情况下原制片厂在制作时,底剪人员都会根据各自的印片设备绘制挂片记号,并且注明使用印片机机型,这样既为印片工序提供了使用记号,也方便为日后的底剪工序提供依据。而这部影片在用画原底与声原底进行音画合成时发现,原素材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记号。

2.3 配光

(1)画原底密度、画调不衔接。整部影片中频繁出现室内景、室外景的切换,远景近景的跳跃,导致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不同条件拍摄下,画面所显示的画调不衔接。

(2)画原底中夹杂部分画翻底镜头,与画原底在密度反差上存在较大差别。在该素材中画翻底反差小,偏灰,导致在该素材的配光工作中,最后整本的画面整体亮度合适,可个别素材中的画翻底低密度还是偏高,画翻底的印制镜头给人一种压抑感。

3 技术处理

3.1 接头开胶

接头开胶现象在早期素材中较为常见,一般为半开胶和开胶两种情况,在接头合格且无断裂的前提下,半开胶的处理较为简单。用刀片将粘接处的胶水残留刮干净后,涂上接片胶水垂直粘接即可。但要掌握力度,不能刮的太薄,否则易造成接头翘曲,会在通过印片机曝光窗时不能顺利通过。而开胶的接头处理,不但要遵循以上工序,而且还要掌握接头尺寸,以免由于接头过宽或过窄而造成印片时轧片,在处理这样的接头时可利用脚踏接片机或白片等专用辅助工具。接好后将接头置于同一镜头对照检查处理是否合格,并检查是否有漏胶、气泡等情况。以确保印片工序顺利。尽量不要使用胶带纸,因为胶带纸在后期保存中会出现发粘现象,不利于影片的长期保存。

3.2 声画合成

早期影片声画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应根据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1)根据原素材片头识别段处,原制片厂底剪人员留有的记号来判断。

(2)在识别段无任何记号的情况下:

我们将画原底与声原底的片头识别段对齐,在合成台上同步向画面处摇,查看音比画提前20格的地方是否有同步记号,如果仍然无此记号,可再向正式画面处查看。通常情况下各制片厂的底剪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不同习惯留有记号。

(3)整部影片都没有可以参考的记号时: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音画合成试验。通常方法是在影片中找到一个有对话的可以清晰看到嘴型变动的大镜头,再根据正常音画合成步骤,画印片挂片记号,印制一段作为音画合成试验,在银幕上核对口型看是否音画同步。

这部影片音画合成时画原底和声原底在识别段处没留有任何记号,不符合第一种情况。接着我们按照常规将画原底和声原底的识别段与同步段的接头对齐同步继续向画面处摇,直到整本摇完也没有发现任何记号。第二种情况也不符合,放弃使用。第三种情况做音画试验,但是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问题,通过银幕观看来确定音画同步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故事片。而纪录片一般是解说加背景音,没有直观的镜头可以做音画试验,更没有办法在一段试验片中确定是否音画同步。

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第四种新方法。由于档案馆提供的旧拷贝气味刺鼻以及齿孔收缩、片边翘曲都很严重等问题,我们本不考虑使用它,但是综合以上情况只能利用这个旧拷贝与画原底和声原底三条同步置于四联套片机上同时核对画面和音带来确定音画同步记号。由于旧拷贝齿孔收缩和片边翘曲严重,在四联套片机上齿孔无法入齿,串片严重,我们尝试将三条片子都只通过前压轮后直接走片,在这种情况下旧拷贝依然出现窜片情况。只得将旧拷贝单独取出,在摇片时不断的核对旧拷贝和画原底相同的画面以及旧拷贝与声原底相同的音波以确定三条影片是同步的。经过这样的不断核对后,再向片头方向逐镜核对直至片头识别段。查看分格线后在画原底及声原底的片头同步段处画印片挂片记号,新复制的拷贝银幕鉴定时确定音画同步。

3.3 配光

(1)整本影片灰雾大、密度小、调子软。这种情况通常应遵循 “硬怕浓,软怕亮”的原则进行配光。但是试验片出来后整个调子很压,加大光号画调发闷,减小光号又显得发白,对此我们采取减半处理。

(2)镜头内密度闪。在用电子配光机配光时,尽量选择镜头中间或不闪的画面给光号,整本最大光号为22,最小光号为4,光号跳跃很大。

3.4 洗印

针对画原底灰雾大、反差小的情况,配置了新的显影液。在药力控制上保证稳定强力的药效,以提高画面反差。显影温度为20℃,洗片时间为5分半。调整印片速度为10格。

使用柯达5302拷贝生胶片印制的试验片,从银幕效果来看灰雾偏大,调子软且很灰,视觉效果不像拷贝更像是画翻正。在确定造成问题的几种可能性后,由于印片设备问题电压无法向下调整,在调整印片速度和光号后,虽然使整个密度下来了,但是灰雾仍偏大,高密度仍明显不够。考虑应该是生胶片存在问题,尝试改用柯达2302拷贝生胶片后,效果明显改善。

4 总结

(1)早期胶片在音画合成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应总结归类,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

(2)早期胶片由于拍摄条件和技术所限,在密度画调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在制作中要从全面分析考虑。应考虑复制胶片的使用,配光光号的拿捏,印片、洗片条件的掌控及药水的配比等。作出最有利的判断,使复制出的成品得到最好的效果。

(3)从档案馆提供的旧拷贝保存状况来看,还是提倡将影片保存在更专业、更适合的环境下才是对影片最好的保护。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影片应尽快作出解决方案,档案资料影片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

猜你喜欢
拷贝记号情况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记号
脱发 养“老金”
脏记号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刻舟求剑
文化拷贝应该如何“拷”
影子与我
我们欢迎你!
漫话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