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借鉴研究

2021-11-12 18:57樊雪净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唱法演唱者声乐

樊雪净

(贵州商学院 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民族声乐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汲取西方声乐精髓的同时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戏曲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与民族声乐有着密切关系,为民族声乐教学、演唱、创作提供借鉴,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

整体来看,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呈现以下几个艺术特点:第一,科学的演唱方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演唱道路。这种演唱方法系统科学,参考了美声唱法,借鉴了戏曲唱法,将多种唱法融为一体,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第二,传承民族特色。民族声乐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声乐演唱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百余种艺术演唱形式,如蒙古族的“呼麦”,维吾尔族的“刀郎木卡姆”等,极具民族特色。虽然民族声乐均以声乐歌唱作为载体,但其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真挚的民族情感。经过长时间发展,民族声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唱曲调。在声乐表演方面,民族声乐借鉴了戏曲表演的形式,特色鲜明。第三,鲜明的时代感。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拥有独具时代特色的演出方式、发声技巧与审美理念,这些元素使民族声乐作品拥有鲜明的时代感。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拥有科学的演唱方法,融合了不同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符合现代人民的审美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声乐的审美与需求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这将推动更多拥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持续出现,而这些拥有时代感的民族声乐作品也将使民族声乐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二、戏曲艺术的特点

戏曲艺术是融合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武术的综合表演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戏曲艺术在声乐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戏曲的演唱与角色行当的划分联系密切,不同角色行当在演唱过程中音色、音域、风格、技巧均有所不同。比如,京剧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从演唱方法来看,生、旦、净、末、丑的发声方法均不相同。旦角中老旦、花旦的发声就有本质区别。同时,戏曲演唱过程中对演唱技巧与语言表达的要求十分严格,注重轻重适度。这要求演员语言、音韵准确、鲜明、优美,以准确表达人物性格与感情。在演唱过程中,注重“气沉丹田”“脑后摘筋”“珠圆玉润”。这分别指气息要沉稳饱满,发声要注重头腔共鸣,声音要圆润甜美。

三、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借鉴

(一)演唱技巧的借鉴

1.气息

戏曲艺术表演中十分注重气息运用,提倡“丹田运气”,以小腹用力来控制气息,且在演唱过程中,气息必须结合吐字、情感、表演,灵活使用。在戏曲表演中,气息的控制与运用对情感表达起着关键作用。如在表达“惊讶”的时候要做到“气沉于胸”,在表达“恐惧”的时候要做到“气沉于肾”。只有正确控制气息,才能形神兼备,使声乐富有情感。民族声乐演唱就借鉴了戏曲艺术中“丹田运气”的方式。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所使用的换气、偷气、歇气等技巧都需要丹田运气,从而实现“声高气低”“声低气提”的状态,让演唱过程中字与字之间的过渡自然和谐。

2.吐字

传统戏曲演唱十分注重吐字,且在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依字行腔”与“字正腔圆”的演唱要求。明代昆腔大师魏良辅曾将“字清”列为曲艺三绝之首,由此可见戏曲演唱中咬字的重要性。戏曲演唱要求字音与声音紧密结合,清晰地表达字音与词义,对咬字、归韵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规范。在表演过程中,戏曲演员需要根据剧中的人物形象、状态、情感运用不同的出字、归韵以及收声方法。民族声乐演唱充分借鉴了戏曲演唱中的咬字方法。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是塑造音乐意境的依据,同时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演唱技巧的载体,更是音乐曲调的表现载体。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必须注重语言的特征,将语言与发声紧密结合起来。演唱者可以借鉴戏曲艺术中的咬字技巧,展现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如在演唱歌曲《北京颂歌》中最后一句“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时,“程”的咬字唱法就是硬咬硬收,尾音结束时气氛热烈、收音干脆有力;又如歌曲《黄水谣》中“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的“乡”字唱法就属于硬咬软收的类型,轻重两种咬字方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3.韵味

在戏曲演唱中,韵味是最高的要求之一,是语言与律动完美结合的表现。韵味包括语言与声音的美化,语调与语气的表达。要想演唱有韵味,演员则要根据演唱内容中情感与意境的需要,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恰如其分地展现情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也十分注重韵味塑造,常常将是否有韵味作为衡量演唱者演唱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同时,韵味也是展现民族声乐作品个性与魅力的重要方式。如在演唱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时,演唱者在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时就运用了戏曲演唱中依字行腔、疾徐运腔的方法,使音色虚实结合、明暗鲜明,情感也表现得十分到位。又如在歌曲《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演唱过程中,要明确意识到这是一首带有豫剧艺术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歌唱家李双江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张弛有度的表达、紧打慢唱的配合以及河南地方语言的运用,将豫剧中“腔随字走”的行腔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展现了饱满的情感,引起了听众情感共鸣。

(二)表演方式的借鉴

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中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这也为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提供借鉴。第一,舞台表演中的声情并茂。声乐是创作者、演唱者与听众进行情感沟通的载体。不论是戏曲艺术,还是民族声乐艺术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现方式。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不能只表达歌词和曲调,演唱者还需要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作品想要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比如,《梅兰芳》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该作品以戏曲大师梅兰芳的生平为题材,将梅兰芳大师高超的艺术修养、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融入到作品的歌词中。《梅兰芳》这一作品以多段式板腔体作为结构基础,借鉴了梅派的唱腔特色,将该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深化。听众在聆听这一作品的时候,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再现戏曲大师梅兰芳的风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充分借鉴戏曲艺术声情并茂的技巧,以民族声乐唱法为基础,适当融入梅派唱腔特色。该作品以梅兰芳现实作品《贵妃醉酒》为原型,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有意识地将杨贵妃的从容、优雅展现出来,以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形象。第二,舞台表演中的形神兼备。在戏曲演唱过程中,表演者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打动听众的重要途径。如眼睛要有“戏”,在演唱过程中,眼神要有虚实明暗的变化,注重通过眼球的运动来传递情感。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表演过程中十分注意眼神的表现,他在《贵妃醉酒》的表演过程中展现哀怨的眼神,在《霸王别姬》中展现坚定的眼神。除眼神外,其他形体的配合也十分关键,如肢体动作能够深化人物形象。戏曲表演十分注重“手、眼、身、法、步”,这些肢体动作使戏曲舞台表演更加规范。这些模式化的形体表现也被运用到了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如在民族声乐作品《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演唱过程中,小芹出场时大多以戏曲表演中的云步入场,且伴随着兰花指,展现女性柔美的一面。

四、结语

传统戏曲艺术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的复杂过程。戏曲艺术渗透到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中,使现代民族声乐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精髓,又兼有西方声乐唱法的特色。基于此,要建立完整合理的民族声乐演唱体系不仅需要借鉴西方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还需要深入民族艺术的土壤,汲取戏曲艺术精髓。我们传承学习戏曲艺术是为了使民族声乐的唱法与表现更加丰富,而非让民族唱法趋向“戏曲化”。因此,要明确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造,平衡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使民族声乐的演唱更加出色。注重传承戏曲艺术,是民族声乐多样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声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唱法演唱者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