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书会的当代转型探究

2021-11-12 18:57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书会曲艺

仝 昊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中国日新月异,社会矛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生产方式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生活蒸蒸日上,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来到我们身边。随着人们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越发明显。胡集书会作为中国两大古书会之一,凝聚了几百年来曲艺人对艺术的坚守,于2006 年5 月20 日成功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以胡集书会当代转型为切入点对胡集书会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并对胡集书会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集书会,走近胡集书会,扩大其在全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一、胡集书会发展脉络

有关胡集书会的起源时间这一问题,民间和官方各执一词。2005 年惠民县文化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写道,胡集书会已有300 余年历史。而在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则是800 多年。惠民县志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元,兴于清。”笔者针对此问题曾专门请教《胡集书会》作者韩克顺先生,他讲道:“不论是官方认定的300 年还是民间流传的800 年,其都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推算而得来的,至今没有定论,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是由微到大”。

对于其起源大致有三种主流说法:迁址说、竞争说、自然形成说。而在三种说法中似乎自然形成说更符合书会的地域性特点。胡集书会其历史发展脉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元初兴起至清朝中期的鼎盛期;清末伴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衰落期;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前的小繁荣期;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前匍匐前进;改革开放后大繁荣;21 世纪政府介入后进入新的高潮期。可见,书会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

2020 年春节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胡集书会停办,2021 年在疫情防控的指示下,山东省文联发布文件“关于举办2021 年‘中国·胡集灯节书会’曲艺精品节目暨曲艺新人作品网络展播的通知”,面向全国征集优秀曲艺作品,推动曲艺事业前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胡集书会近现代以来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总结有三大方向:一是自身基于庙会的时间局限性;二是受当代新媒体冲击而导致关注胡集书会的人群变少;三是说书艺人老龄化问题严重。

胡集书会作为曲艺盛会,其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节、正节、偏节。春节过后距离书会稍远的艺人就开始动身,期间在经过的村庄沿途卖艺,这称之为“前节”。艺人们于正月十一晚上赶到胡集住宿,于正月十二早上开嗓亮艺是为“正节”的开始,持续至正月十六日。正月十七至二十一日称之为“偏节”,也是书会尾声的预告。

21 世纪,胡集书会由于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时间上做了调整,但大致趋于一致。笔者以2019 年为例进行分析,2019 年中国胡集灯节书会于2 月15 日开场至2月21 日结束(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七)。

相比上世纪的胡集书会,21 世纪的胡集书会在节目形式、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而在时间上缩短了很多。21 世纪的胡集书会持续时间为七天。这就直指胡集书会这一曲艺盛会的短暂性、流动性强,不是持续的。在庙会散场后,胡集镇归于往昔的平淡,等待来年盛会的到来。所以,在时间上,胡集书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致于影响了其对外的传播发展。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媒体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使得传统书会这一形式受到冷落。在20 世纪新媒体普及率不高的农村,农民以说书作为娱乐方式。而当下流量网媒的时代,电视,手机,电脑几乎涵盖每个家庭,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视频等。相比于说书内容的陈旧,新兴的有声有色的网络视频显得更为吸引群众,这就为书会瓜分了不少的受众。

说书艺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新生后备力量显得不足。由于说书需要多年的学习和曲目的积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而说书人收入微薄也是当下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一大原因,这也导致了这一行业的可持续性大大降低。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出:有关胡集书会传承状况的分析以两个方面为主,一是以师徒相授为传承,《中国节日志·胡集书会》于章末附部分书会艺人之传承谱系,二是以进校园的方式采用一对多的传承方式,以《印象与发展——对胡集书会的一点思考》为例,两者都得到了有序传承,让曲艺“活”下去。

三、创新型方案的构想

基于胡集书会时间安排所带来的局限性,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莫过于建立数字化博物馆,采用线下实体博物馆与线上虚拟博物馆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将胡集书会曲艺博物馆分为胡集书会历史沿袭下的回望——文史资料档案馆、影像资料馆、乐器实物观照馆、曲艺教学公益体验馆等几大模块,旨在让胡集书会活起来,使这一文化宝库不仅仅停留在正月里。在胡集书会曲艺博物馆线上网站可将收集得来的影像资料公之于众,使人们无时间限制地去聆听、观摩,这样使曲艺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史资料馆可将胡集书会发展脉络以历史为节点串成连串的线条,并将近年来胡集书会学者专著、论文予以收集归纳整理,使得后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胡集书会历年的动态。

影像资料馆可以将胡集书会历年的影像资料汇集,根据时间及曲种加以编号入库。博物馆设电子屏轮流播放胡集书会经典的片段,还可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使游客加深对曲目曲种的了解并拓宽知识面。在惠民县摄影家协会每年举办的“我眼中的胡集书会”摄影大赛中,可作为专题展呈现,绘声绘色,真实鲜活。

乐器实物观照馆力求打造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怀的特展馆。其主体构成以胡集书会老艺人经年所使用过的乐器为陈列,并对每件乐器所伴奏而对应的曲种加以说明,使得乐器观照馆和影像资料馆遥相呼应,交相辉映。

曲艺教学公益体验馆可每周末开放,以公开课网上提前预约的方式开放,聘请周边地区代表曲种的知名艺人授课,力求以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方式使人们走近曲艺,了解曲艺并爱上曲艺,使曲艺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基础。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胡集书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归根原因在书会曲目的陈旧性,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冗长的曲目显得兴味索然,这就需要创新曲目形式、合理编配剧情,根据曲目的段落韵律特点加以乐器配器。迄今为止,在政府的支持下胡集书会已举办两届“胡集书会曲艺作品有奖征集”,旨在展现惠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含有惠民元素和新时代元素的原创曲艺作品,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故此,曲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传统土壤的滋养,而创新新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就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新时代的元素加以融合,创作符合大众口味的,符合新时代视觉、听觉特点的曲艺作品。

胡集书会艺人老龄化问题是阻碍书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曲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的奋斗。当下曲艺传承大致分为两大方向,其一是传统的师徒相授式,其二为曲艺进校园式。以上两种方式都使曲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如果综其效果,后者要比前者的受众更宽泛,前者比后者更专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足以形容曲艺的练习艰辛,一位好的曲艺演员需要跟随师傅学习数年,才可登台献艺。《印象与发展——对胡集书会的一点思考》作者以第一视觉罗列了近年胡集书会曲艺进校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一对多的方式使曲艺扎根于孩子的内心。

当代曲艺需要年轻的力量,胡集书会进校园显然成为优选方案。故在此基础上惠民县中小学可设置地方课程、发展学生社团并配以专业老师定期授课,让曲艺进课堂成为学校的选修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参考标准。滨州市内大学包括老年大学可将曲艺作为专业课程,定期汇报,并根据课程成绩推选出优胜者派选参加胡集书会擂台赛、民间文艺汇演等活动,激发学习曲艺的热情。

四、结语

面对胡集书会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作为新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与保护,发掘整理曲艺人心口相传的曲谱,丰富曲艺内容,利用新兴媒体产业,建立胡集书会研究文献数据库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使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守得住正月十二这一台子戏”。

猜你喜欢
书会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宋代书院与书会研究
一本书
南宋永嘉“九山书会”研究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