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击乐伴奏的艺术魅力
——以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

2021-11-12 18:57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扬琴打击乐林冲

柯 晨

(汉江师范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林冲夜奔》是由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项祖华先生于1984 年创作的一首大型扬琴独奏曲。该作品取材于我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夜奔上梁山的故事,以《新水令》《雁儿落》等昆曲曲牌的音乐元素为基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多段体结构和西方古典作曲手法,同时还突破性地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民族打击乐作为伴奏,增强了音乐氛围的渲染和情感的表达,鲜明地刻画出了英雄林冲含冤落难、悲愤苦闷的人物形象。《林冲夜奔》这首作品由项祖华先生的学生,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女士进行了首演,并在1989 年获得文化部文艺作品大奖。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一致好评,不仅被业内的专家学者广泛研究和探讨,还常常在各大重要比赛中被选为规定曲目,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大型扬琴独奏曲。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民族打击乐青年教师人才培养”项目。项目邀请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从演奏、作曲、音乐理论、指挥等不同方面对打击乐这门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笔者在此次培训学习中深受启发,受益良多,在此以经典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结合自身所学,浅谈打击乐在这首作品中的运用和作用。

一、塑造形象,增强戏剧效果

《林冲夜奔》这首作品是以《水浒传》中故事情节为背景的叙事性音乐,主要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得罪权贵而遭到陷害,被几次三番设计差点被谋害致死,最后报仇雪恨,于风雪中夜上梁山的故事。作曲家吸收了昆曲和京剧的戏曲元素,采用了带标题的中国民族器乐多段体,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创作,将此曲共分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这几个部分。

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由此可以看出打击乐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不可或缺的地位。作曲家项祖华老师在为《林冲夜奔》这首曲目编配打击乐声部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搬硬套戏曲打击乐的板式,而是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结合戏曲锣鼓的特点加以衬托,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丰富了听众的想象力。

笔者就《林冲夜奔》的创作过程对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王以东老师进行了采访,他对项祖华老师创作《林冲夜奔》打击乐声部的过程进行了回忆。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项老师希望为作品添加戏曲风格的元素,提出以传统民族打击乐作为伴奏乐器,经过不断地尝试,并综合考虑了音响效果、演奏形式以及乐器携带等各方面因素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引子】段中作曲家为突显人物形象的厚重感,使用了双音琴竹和创新技法双手敲击四部和声,为这首作品添加了新意。强而有力的齐竹和大鼓相呼应,通过强烈的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绪,展现出英雄人物林冲落难的形象。随着情绪的变化和音乐的需要,旋律音不断增多,给听众们赋予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同时还加以吊钹和大锣进行装饰,在音色上做出了对比,使音乐更加戏剧化。

【上山】段中同样使用了双音琴竹来演奏八度齐竹和轮音的演奏技法,音乐形象鲜明而富有感染力。其音乐同时配合各种戏曲打击乐伴奏如大鼓、小锣等所营造的氛围,使音乐展现出了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意境,不仅将作品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还成功塑造出林冲奔上梁山的英雄形象。

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内心

情感是人们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特殊反馈形式,是对某种精神体验或自身发泄需要的一种动态反应。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种类繁多,有诗词、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中音乐虽不像诗词可以用文字和语言直观地表达心中情感,也不像舞蹈可以用动作和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其无形性、不明确性、时间性等特质与同样无形无质的情感最为相似,这使得音乐在传达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听众更多的理解与想象,也更容易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与其它乐器不同,打击乐因其音量宏大、音色特殊以及没有固定音阶等特性,更容易通过节奏的强弱变换和轻重缓急表达出诸如忧伤、悲痛、欢快、热烈等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在表现上给人以形式的美感和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抒发上给人以明确的指向。

【愤慨】主题音乐中作曲家想表达的是愤慨的情绪。这段音乐汲取了昆曲中《新水令》中的音乐素材,笔者为能够更深地理解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不仅观看了侯少奎版昆曲《夜奔》,还查阅了最早的李开先改编的剧本,如剧本中所写的“故国徒劳梦,思归未得归;此身无所托,空有泪沾衣”,道出了林冲蒙受不白之冤、屡遭陷害的血泪历史,不仅抒发了其渴望精忠报国却无奈被逼上梁山的悲愤之情,还刻画出了其思念家乡亲人,却不得回归故里的矛盾心理。这一乐段里项祖华老师运用了扬琴单声部轮音、双音轮音、反竹轮音等演奏技法,模仿昆曲唱腔的形式将人物悲哀、无奈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让听众仿佛看到林冲在山神庙中来来回回踱步,感叹前途渺茫,思考未来人生的场景。在主题段落中巧妙地运用了大小木鱼和碰铃两件小打加以点缀,恰到好处地为这段内心独白增添了色彩。

在【上山】乐段,由辉煌而有气势的旋律转为急切富有张力的音乐,并大量使用戏曲锣鼓经,如急急风等。其意在表达林冲按耐已久的悲痛与挣扎的内心情感在看到希望与曙光时,在急切奔向梁山之后使得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获得释放。笔者认为打击乐器编配为此段情绪抹上了重重一笔,打击乐伴奏与扬琴演奏者在此处通过默契的配合,将扬琴音域的宽广豪迈和锣鼓伴奏的磅礴气势进行结合,让高涨而有力的音乐情绪得到充分表达,将音乐的氛围和色彩从多层次进行展开并推向高潮,为这华丽的音乐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三、渲染气氛,推动音乐发展

打击乐在音乐伴奏中不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内心情感,还对于营造音乐气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在戏曲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当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物登场亮相时会首先使用打击乐来营造强烈的气氛使表演者和观众迅速进入特定的情境,或是为了表现升堂、行刑、战场、风雨、雷电等特定地点或天气时也往往由打击乐来进行渲染。好的打击乐可以成就一台戏,不好的打击乐也可以毁掉一部作品。项祖华老师在为作品《林冲夜奔》选用打击乐伴奏的过程中,依据戏曲《夜奔》中的打击乐元素,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和不断的修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将林冲愤然杀敌、风雪夜奔、冲上梁山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夜奔】从打击乐的编配中可以将其划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了拍板和板鼓,通过紧凑而肯定的演奏表达林冲坚定而紧迫的内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铃鼓,配合主旋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整个节奏环环相扣,情绪的发展由慢渐快、越来越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主人翁怀着兴奋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奔赴梁山的情景;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小锣和小钹,以四连音和扬琴特有的“衬音”技法,与打击乐伴奏的节拍进行配合,表现出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演出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林冲在无边黑夜急切奔走的景象。从曲谱中看出旋律音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紧张的气氛愈演愈烈,将前路崎岖,迎来风雪的氛围和境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风雪】段中使用了新的素材进行铺垫,大量使用半音阶来营造风雪的气氛。项祖华老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注入到作品中,在这段音乐中扬琴使用了创新技法“摇拨”与吊钗配合成功地模仿出风雪交加的场面,最后在大鼓的滚奏中推出旋律,描绘出风雪已至的景象。

【上山】,作曲家为渲染气氛加入了京剧锣鼓经“抽头”,以戏曲锣鼓“急急风”作为最后的收尾,强调了戏剧效果和戏曲音乐效果,音乐辉煌而富有强烈的震撼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经典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创新,在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思路,使用了多种创新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手法。此外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民乐伴奏形式,大胆采用了大小锣、板鼓、铃鼓、木鱼等大量中国传统的民族打击乐伴奏,不仅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元素,也通过打击乐器独特而不同的音响效果,丰富了乐曲氛围的渲染以及情感和色彩的表达,增强了作品的舞台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是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文学作品《水浒传》为其提供了作为根本的故事题材,昆曲《宝剑记·夜奔》又为其改编成扬琴曲提供了再创作的土壤和养分,最后才诞生了这样一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和民族音乐神韵的作品。它的成功和创作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音乐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完全的创新和创造,而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与统一。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精神的“源头”和“根”,作品才能拥有自己的灵魂和内涵,所谓“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同时音乐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只有不断融合新的音乐元素、创作手法、演奏技法等,才会变得更繁荣也更有活力。随着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音乐艺术也要不断地创造和发展,这需要我们一代代艺术工作者们不断努力和探索,传承经典,勇于创新,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迎来新的灿烂与辉煌。

猜你喜欢
扬琴打击乐林冲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