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艺术歌曲《美丽黄昏》诗乐关系探析

2021-11-12 18:57叶紫菡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德彪西大调和弦

叶紫菡

(成都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作品背景简介

在19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呈现出由描绘外部世界转向描写内心感受的趋向,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追求和希望,这一文学流派更加凸显了对浪漫性的追求,这与德彪西所追求的音乐思想不谋而合。德彪西用于创作的诗句,几乎都是对过去幸福的忧郁回忆。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一般都是些小作品,如果不是因为他出于经济上的需要,委曲求全同意其出版,这些作品可能就从此消失在音乐长河中。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旋律非常优美,比如《美丽黄昏》这一首。1880 年,18 岁的德彪西用法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保罗·布尔热的一首诗创作了《美丽黄昏》这首音乐作品。这首歌曲虽然只是德彪西创作的第二首公开歌曲,但已经能听出来“大师之作”的韵味了。现在,在主要的音乐会中,仍能常常听见《美丽黄昏》的旋律。除了音乐,德彪西对文学也有着强烈的热情,也许正是文学的魅力,激发他创作了五十多首艺术歌曲。德彪西的声乐作品,摒弃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表现出一种对音乐更加人性化的诠释。

这首《美丽黄昏》,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在夕阳的照耀下,河流变成玫瑰色,温暖和煦的风儿轻拂过麦田,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抚摸着孩子的头,将麦穗卷起一阵又一阵的微浪以后,无声消失在远方的原野。德彪西在伴奏中使用轻柔的三连音节奏,这与声乐的二连音节奏形成了对比,营造出一种在大自然的夜晚里空旷而宁静的氛围,可能会让人在感觉到平和的同时,突然生出一丝淡淡的不安,这符合后浪漫主义的风格。但是,随着夜晚的消逝,乐曲的情绪也随之消失,歌曲从E 大调变为#F 大调和#F 小调,当旋律达到高#F 音并与“beau”一词匹配时,该曲达到了高潮。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将文字和旋律结合得水乳交融,绝妙无比,不同的线条聚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的梦幻般的感觉。

布尔热在创作《美丽傍晚》时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河流”“小溪”和“麦田”,意识到生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可能会意外地被死亡打断,所以在诗歌中隐藏了一个较深的隐喻,用来“劝诫幸福”。江海之旅是我们走向坟墓的象征。在德彪西的音乐表达中像波浪一样的主题节奏从第一小节一直重复到第十二小节,仿佛是在营造整首诗的氛围,这个主题中的“波浪”型的旋律进行就像是“河流”中的水波流动和“麦田”的波动。第一主题就这样贯穿歌曲的第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河流和田野。笔者对《美丽傍晚》的分析将集中在德彪西如何用多样化的旋律和调式来表达诗歌中的诗意与内涵,如何通过音乐变化抓住诗歌的精髓,以独有的音乐语言和音乐色彩来呈现原诗作的意境以及渴望抒发传达的深层情感。

二、诗歌简析

Lorsque au soleil couchant les rivières sont roses

在夕阳落入粉红色溪流中

Et qu'un tiède frisson court sur les champs de blé

温柔的微风在麦田上流淌

Un conseil d'être heureux semble sortir des choses

幸福的秘密源于事物深处,无法捕捉

Et monter vers le coeur troublé

有一丝不安,涌入敏感脆弱的心

Un conseil de goûter le charme d'être au monde

去品尝这世间魅力吧

Cependant qu'on est jeune et que le soir est beau

趁我们正少年风华,趁这夜色优美

Car nous nous en allons,comme s'en va cette onde

我们终将似这波浪一样离去

Elle à la mer,nous au tombeau

她去往大海,我们去往坟墓

三、段分、句法对应与语音对应

《美丽黄昏》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与诗歌的两个段落对应,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段落中的两句诗歌。段分及调性变换如下。

(一)引子(1-4 小节、E 大调)

作为引子的前四个小节中,钢琴伴奏将三连音形式的琶音带进了E 大调中,营造出了神秘优雅的音乐氛围,这一连串的三连音也以同样的排列出现在了人声的前四个小节。钢琴伴奏的每一个小节都是不同和弦的琶音,就仿佛像波浪一样的旋律,这里有非常明显的印象派音乐色彩,没有完全脱离浪漫派音乐遗留下来的大小调体系,表现为向二十世纪音乐多调性和无调性的过渡。德彪西在这里运用了很多调式外变化音,增强了调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钢琴伴奏的低音线条也一直在触碰E 大调主音,所以旋律波动但不失宁静,就像是在轻轻翻滚的浪花,营造出了一幅海边浪花轻拍沙滩的画面。

(二)A 第一乐句(5-12 小节、E 大调)

第一乐句的前两个小节中,大调和弦与小调和弦交替出现,就像引子的重现,直到在第10 和11 小节中出现以do 为低音的增三和弦,这种类型的终止是德彪西的标志性终止。第一句的人声线条也在试着离开传统调式,从E 大调的三音代入,旋律上行直到主音,接着旋律下行一个八度直到第二句的尾声落在了低主音mi 上,形成了一个有趣且富有感情的音乐线条,就像不平静的浪在涌动翻滚。而钢琴的旋律始终如微波起伏,就像是溪水平静时刻的状态,此时对应的诗句是“在夕阳落入粉红色溪流中,温柔的微风在麦田上流淌”,描绘了一幅安宁平和的美好景象。

(三)B 第二部分(13-19 小节、升F 大调)

在第二部分,德彪西加入了一个新的音乐元素。虽然音乐走向还是如之前一样在大调和小调中来回,但声乐的线条集中在si 音上,经过了共同音#sol,在第19 小节到了#la(#FA 大调的三级),呈现为一个Ⅱ-Ⅳ-Ⅶ-Ⅰ的结尾进行。听众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个部分正在往#FA 大调发展,因为此时“幸福的秘密源于事物深处,无法捕捉”。在宁静美好的夕阳下,突然出现一丝内心的不安,音乐就正好对应了这一点,这也符合德彪西在创作印象主义艺术歌曲时对多种和声效果的巧妙运用。他使用平行进行的多种形态和弦,自由引入中远关系调,将和弦变音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扩大,这样的和声进行方式营造了一个精彩且丰富的音响世界。

(四)C 第三部分(20-23 小节、升f 小调-E 大调;24-27 小节、A 大调)

乐曲从第20 小节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并在之后的第八个小节达到了整个曲目的高潮。从第20 小节开始,乐曲非常明显地过渡到了#fa 小调,此时钢琴的低音线条也十分突出地上行。从第24 小节开始,声乐的旋律线条往下行后再次上行,直到达到一个戏剧性的高潮。

整首歌曲的高点是在诗歌中的“beau”(美丽)一词上,也是在整首曲目的声乐部分的最高音#fa 音上面。德彪西非常突出地将这个音高延长至五拍,这个将歌曲推向高潮的点就像是整个诗歌的联结点,停留在人生的最高潮时刻。当钢琴琶音持续上行,声乐部分却在持续五拍后在第27 小节的第三拍毫无预兆地从#fa 到#sol直接下行一个小七度,这样的音乐逻辑似乎象征着生命被中断或从高潮跌落的瞬间。钢琴部分的音乐线条也在第27 小节迎来高潮,以E 大调的九音re 对应声乐的最高音,然后迅速下行对应声乐部分的下行七度,在高潮后,整个旋律线条向低音下行,声乐的线条和琶音也同时下行。我们可以看到第27 小节从最高音落下的#sol过渡到了第29 小节的#fa。在第30 小节,声乐旋律一直在减弱中重复着re,描绘着渐趋平静的浪花,轻轻地拍动着。

(五)D 第四部分(28-31 小节、A 大调;32-41 小节、E 大调)

在第32 小节中,一个E 大调的属七和弦,同时也是A 大调的重属七和弦,通过一个属功能感极强的共同和弦将曲子的和声感觉再次融合,呈现了一个未完成的终止感。声乐部分由E 大调的二级音#fa 进入,营造出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氛围,特别是在第34小节的第三拍,德彪西在此处设置了一个绝妙的休止符,那一刻就像是留出了空间和时间让人休憩和想象。在休止过后,在第35 和36 小节,钢琴部分重复了乐曲最开头的旋律,就像是生命的重生。第37 小节,歌词“我们在坟墓”这一句一直在重复低音的#sol,就像是所有的生命都归于平静。

第38 小节的钢琴部分,全曲最低音以最微弱的力度向上琶音行进,声乐部分向上三度到si 音,这个si 音是贯穿了整首作品的音乐线索,同时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落在了歌词“tombeau”(坟墓)的后半部分“beau”(美丽)上,这个si 音再次延长五拍,重现了第26 小节时乐曲高潮部分的高音延长。接着,德彪西又写上了“morendo”(渐消失地)的音乐标记,这个单词在意大利语中是死亡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德彪西的音乐隐喻,生命殆尽,终向死亡。钢琴部分从第38 小节开始,从最低音以琶音向上,直到结束于E大调的主音上,就好像是要跟随着音乐去往天堂的路途。但在第40 小节,钢琴部分又重新回到了一个低音的主音八度上行直到终止和弦,最后终止在最简单的主三和弦上。尽管歌曲结束了,我们还可以听见音乐的延泛,不由得产生幻想:我们最终将去往的那个地方,或许是一个充满天使和快乐的地方。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终止也许并不可怕,它就像这音乐一样,将带领我们重生,将会给我们指引一条去往天堂和新生的路。

四、结语

在这首《美丽黄昏》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青年时期的创作依然留有传统体裁的影子,重视旋律的作用,但是在创作中已经更倾向于自然谈话般的音调。富于色彩的自然音体系的和声,也让和声语言更加丰富。常用的附属七和弦、九和弦以及自然小调,是形成色彩对比的重要因素。音乐氛围在明亮和忧郁中游移,接近浪漫主义抒情小曲的风格。德彪西这时期的创作为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基础。此作品从文学的角度上唤起了我们对过往经历的回望,也产生对生命终止的无限想象。德彪西通过对调性的变换设置,在每一个音乐阶段都做出了对应变化,就如同人生的高低起伏一样。德彪西以音乐为媒介,将无可言喻的文学内涵从感性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体现了象征美学中对立面的巧合,这是通过不同调性的共存展示出来的,也是我们在音乐表现中值得借鉴的。将文学和音乐真正贴切地结合在一起,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不应囿于表面,而应探索更内在的音乐语言。德彪西离开我们已经一百余年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依旧慰藉着我们的心灵。每当他写下的旋律响起,那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就是他不灭的灵魂。

猜你喜欢
德彪西大调和弦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G大调随想曲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