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再会》艺术特征研究

2021-11-12 18:57张志宏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连音右手演奏者

张志宏

(阳泉市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阳泉 045097)

钢琴有“乐器之王”雅称,在钢琴音乐历史中涌现出诸多杰出的艺术家,带领钢琴走进人心,用艺术点缀生活,使音乐历史更加璀璨夺目。钢琴音乐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布格缪勒是继承钢琴古典主义并极具浪漫气息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严谨且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基于此,为提升钢琴音乐艺术赏析水平,针对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再会》结构特色

《再会》风格怀旧,通过演奏及艺术处理在人们眼前再现友人相聚又离别的感伤情境,体现作者激动高昂且惴惴不安的复杂情绪。此曲节奏为4/4 拍,属于最为常见的钢琴演奏节拍形式,具有展现钢琴乐句关联的积极意义,亦可从演奏技巧上体现本曲情感色彩。《再会》表情术语为“激烈的快板”速度为132-184,全曲演奏较快。《再会》属于单三部曲式且带有引子与结尾,引子部分调性到1 部分衔接处是a 和声小调,而后进入B部分转为C 大调,连接2 部分转为a 和声小调,全曲完结。A 部分右手三连音为伴奏,左手属于主旋律,在演奏时面向听众传递回想信号,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B 部分与A 部分存在明显区别,右手主控旋律,左手使用三连音伴奏,A 部分歌唱性明显且与再现A 部特色相同。

《再会》a 和声小调演绎离别及依依不舍情绪,引子为1-4 小节,A 段为5-16 小节,B 段为17-24 小节,再现A 部为25-35 小节,结尾为36-41 小节。其中,引子情绪饱满且丝丝入扣,虽然仅有4 小节,但各小节均有1 个或以上速度与力度术语,起初为叹息性下行音调,和声为a 小调,即iv6-K46-V7,营造紧张、焦虑气氛。第3 与第4 小节犹如突然惊醒的状态,心情跟随音乐跌落谷底。第5 小节为A 部开端,用到紧凑的三连音,使引子情绪得以延展,要注意掌握引子八分音符过渡为A 部八分音符三连音技术难点。此处三连音具有歌唱性,旋律更具流动性,5 小节之后长重音记号频繁出现,在19 世纪钢琴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旨在凸显音乐强调性。左手要留意旋律断开之处。13 小节mi 高音经由上一小节环绕音型上行三连音及渐强铺垫,此处力度加大(f),属于此段高潮部分。旋律在中音区逐渐变弱,给人带来沉寂之感,随后紧跟2 个“sf”,诠释惊醒之感,使音乐情绪奔放且热烈,强弱有序,犹如穿过激流。17 小节B 部分旋律转为C 大调,旋律用4 分音符取代8分音符3 连音,情绪有所舒缓,焦躁不安之感减轻,旋律舒缓,充满蜜意柔情,引导人们回忆昔日美好时光。3 连音是全曲主要音型,在A 部旋律形态中交给右手负责,B 部由左手演奏,3 连音虽然相同,但音乐作用不同。此处左手演奏需轻巧安静,使音乐富有表情。24 小节有减慢减弱标识,音乐情感变得微妙,此种感觉在23 小节处开始明显,需留意情绪衔接处理。25 小节是再现A 部,27 小节及7 小节“渐强”标识虽然并未说明要持续多久,但通过练习全曲可以推断8 小节后为dim,9 小节处由p开始,这种省略力度记号甚至不显示速度或力度的做法在19 世纪钢琴创作中较为常见。从技巧性角度来讲,布格缪勒《再会》有极大跨越,需演奏者在明晰其结构特色的前提下掌握演奏方法。

二、《再会》思想感情

为使钢琴作品《再会》艺术特征研究更加深入,需对此曲思想感情予以分析。A 部音乐色调明亮,给人带来愉悦激动之感,从6 小节开始音乐情感更加饱满,音乐演奏渐入佳境,混杂激动、紧张之情,表现出作者与友人即将会面的复杂情感。A 段落主旋律为右手3 连音,此种演奏手法使音乐情绪更加紧张,反映作者躁动心绪。左手单音、右手连音形成对比,同时两手旋律相对结构工整。9 小节为7 和弦连接3 度音程,使左手全程单音旋律更具变化性,丰富左手音乐色彩,此处可体现出作者会见挚友的激动心情,属于小高潮,这种情绪亦体现在连接1 处。右手仍为3 连音,左手和弦听起来和谐舒适,音量逐渐变小,从“sf”转为“p”,其中“sf”属于作者激动情绪最高点,通过强音的方式体现,要突出该音,在音乐中渗入情绪,在演绎音乐旋律同时展现作者内心变化过程,此时心情较为平静。

B 部分挚友与作者即将分别,进入18 小节转为C 大调,单音由右手演奏,左手负责演奏3 连音,具有明显歌唱性,与A 部分相比,B 部分具有流畅性及表现力,表示二人心情不再激动且逐渐变得平和,步入即将分别阶段,弹奏此部分时要赋予音乐旋律回忆性,在自然、松弛、轻松状态下唤起人们美好记忆,表情术语用“sf”取代“p”,音效加强,体现出作者不愿与挚友离别的情感,连接2 段落24-25 小节从C 大调转变为a 和声小调,收尾处作者强调渐弱减慢,预兆再现部的出现,体现作者恋恋不舍之情。

收尾部分是34 小节第2 个音符到全曲终,营造作者与挚友分别的情境,35小节使用2个“sf”,渲染激动气氛,为二人离别做好铺垫。分解和弦由右手弹奏,预示此次相见的终结,一句“再见”停在嘴边。38 小节开端为“p”,而后两手交替演奏八度音程,用以抒发作者无限回味“再会”的情感。此曲41 小节右手用六度、左手用五度和谐音程收尾。

三、《再会》演奏艺术

乐曲情绪的精准表达离不开演奏技艺,同时演奏艺术属于钢琴作品特征之一,这就需要演奏者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握节奏。主题部分运用3 连音演奏技法,A 部3 连音由右手负责弹奏,B 部用左手演奏3 连音。3连音与其他演奏技法相比具有打破音乐旋律固有平衡感的能力,使乐曲发展空间得以拓展,赋予乐曲自由度。3连音演奏营造轻松乐曲气氛,利于体现作者情感。在演奏时手型要保持圆弧状态,跟随旋律转动,切忌手腕僵直不动,3 连音弹奏音色要圆润顺畅,注意左手要多加练习,避免其流畅性弱于右手。第二,处理弱奏。钢琴演奏有时就像讲故事,缓慢有序的旋律犹如语速,只有妥当处理才能保障钢琴语言走入人心,其中弱奏好似人的低语,轻柔、细腻、温暖,对于演奏者来讲弱奏较难,需要花费时间揣摩与控制,与强奏区分开来,演奏出层次,能体现钢琴作品细腻情思。弱奏时手臂需放松,触键要有深度,同时发出轻柔声音,注意轻柔不等于小声或无声,需做到钢琴演奏“弱而不虚”,演奏者需集中注意力并投入情感,将自己代入钢琴意境,与旋律、呼吸、情绪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提高弱奏有效性。引子部分为“弱起小节”,称之为“弱起”或“弱起乐曲”,此处起音通常为后续强拍铺垫,在演奏中感悟作者细腻情感,一方面突出强弱对比,另一方面弹出音乐层次,赋予作品内涵。演奏弱起小节需手指紧贴琴键,指尖力度较小,发声轻盈细腻,注入真情实感。引子部分需安静演奏且具有回忆性。第三,弹法细腻。跳奏、断奏、连奏属于钢琴基础弹奏技法,“落滚”在连奏中较为重要,需将一个手指视为注意力集中之处,向一个方向滚动落下并完成演奏任务。弹奏时带有整串音符,保障“落滚”弹奏顺畅。《再会》以“多音落滚”弹奏技法为主,首个音符需手臂轻柔向下,中间音符驱动手腕运动,注重落的要轻柔且带有爆发力,切忌柔弱无力,要有差异性地处理3 连音“落滚”,体现作者不同阶段的情绪,右手与左手相比更好控制,需演奏者在左手弹奏中多下功夫,避免“落滚”演奏与“跳音”演奏混淆。

四、《再会》艺术体悟

钢琴是一种艺术性语言,“听得懂”是演奏者深入体悟钢琴作品内涵并予以诠释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演奏者融入《再会》情境,对作者生平、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创作状态等客观因素有所了解,从钢琴时代性、历史性角度出发予以分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体会作者精神情感,能站在作者立场赏析全曲,为演奏者跨时空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奠定基础。钢琴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有严谨、规范、科学的审美体系,演奏者要尊重钢琴音乐美学原则,根据钢琴音乐风格加以分析。《再会》左右手音程相对,音乐结构严谨,有一定古典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同时全曲旋律起伏明显,能体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有些音符渲染紧张激动气氛,引发听众联想,凸显浪漫主义特征。这就需要演奏者了解作者艺术追求,体悟作者创新精神,以乐谱为依托进行二度创作,展现钢琴艺术作品风格特点。为加强艺术体悟,明晰《再会》艺术特征,演奏者需勤于练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再会》专项研究,能多角度倾注情感,透过技巧、音符、旋律、色彩等外在因素诠释音乐本质,感受友情真谛,同时注重演奏技艺的磨砺,确保演奏者能利用三连音演奏、“落滚”等演奏技法抒发《再会》情感,保障个人钢琴艺术素养内外兼修,继而加强艺术体悟,落实高效演奏《再会》艺术实践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布格缪勒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的艺术风格既继承古典主义钢琴艺术传统,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会》作为其名作之一将两种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并在曲式结构、思想感情、演奏技艺中予以渗透。演奏者为精准体现《再会》艺术特征,需针对本曲艺术创作背景加以研究,在日常学习及练习中不断增强个人艺术修养,达到与作者情感共振的目的,在此前提下二度创作,赋予《再会》新时代艺术性。

猜你喜欢
连音右手演奏者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爵士鼓演奏技巧六连音的应用
连音社济南最火的乐队
左手和右手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浅谈声乐演唱中连音训练的重要性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左手右手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克服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