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以《唐宫夜宴》为例

2021-11-12 18:57刘怡诺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舞者

刘怡诺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在2021 牛年春节晚会的众多传统古典舞节目中,有一个节目成功“出圈”,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热搜上持续刷屏,被广大网友们盛赞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这个节目就是在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郑州歌舞剧院带来的《唐宫夜宴》。《唐宫夜宴》是由2020 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由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创作。14 名舞蹈演员作“唐代乐俑”的扮相,用婀娜的舞姿和俏丽的神态将历史中“大唐盛世”的景象重现于舞台之上,讲述了青春年少的女乐倌们在赴宴演奏的路上发生的诸多趣事。毋庸置疑,《唐宫夜宴》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冲击,它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是在专业舞蹈领域里,它所收获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一、贴近大众生活的生活化动作

与其他大部分被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不一样的是,《唐宫夜宴》中含有大量的戏剧性、生活化动作,而舞蹈动作反而较少,没有过于复杂的队形变化和要求过高的技巧性动作。在开头部分,舞者们面朝三点排成两队并向三点方向行进,其中一名舞者轻拍前面舞者的肩膀,待后者回过头后便把铃鼓侧面贴近嘴边,身体微微向前倾,仿佛是在倾诉什么;前面的舞者则面朝一、二点之间,左肋和左腮都向左探出,作侧耳倾听状;随后两位舞者一起指向队伍的末尾,以手腕为轴和发力点,带动指尖画了一个从上到下的半弧,同时前胸配合手指微微向前探出,在手指画完半弧的同时收回,仿佛是在撒娇,也仿佛是在嗔怪后面两位顾着嬉戏、打闹、不务正业的伙伴。这些都是偏生活化的动作,只是在这基础上加上了摆胯和向前行进的步子。正因为如此,观众能够直观、清晰地捕捉到舞者动作所传递出来的意思,有时甚至能与舞者产生“共情”,仿佛这个场景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有一个令笔者印象较深的动作是一名舞者抱着琵琶,摆着跨,踏着小步子悄悄向另一名舞者靠近。在手臂即将贴上去的时候,舞者停下了脚步,双手拿着琵琶画了一个从左下经过右下到右上的半弧,同时也带动身体画了一个路径相同的半弧,此时身体呈直立状态,胸腰向上顶,身体和双手同时到达弧线的最高点后停顿了半秒。接着,舞者突然出胯,顶向身边舞者的右胯部,同时双手经过最短的距离快速从右上划到左下。旁边的舞者则由胯部带动向左起跳,双臂随着惯性打开,仿佛是被身边的伙伴用胯部顶开。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恶作剧”的舞者撅着嘴,带着一点挑衅的表情,配合上动作就给人一种天真、活泼、灵动、可爱的感觉。这个“顶胯”的玩闹动作基本上是所有人都了解甚至做过的,所以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同身受。我认为《唐宫夜宴》中生活动作的设计是它能够成功“出圈”,走进大众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还有其他的传统古典舞节目,但为什么只有《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了呢?比如,央视春晚节目《朱鹮》,同样是被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但它引起的反响却远不如《唐宫夜宴》。舞蹈《朱鹮》是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古典芭蕾相融合的作品,它的动作具有西方古典芭蕾的程式化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式的传统审美。舞者利用自身优秀的条件和软开度模仿朱鹮优美的身姿和体态,配上复杂但有规律的队形变化,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古典舞的“美”。但这种“美”会给人一种距离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专业舞者的条件和水平,特别是一些从西方古典芭蕾中提取的违反人类正常运动规律的动作,在给观众视觉刺激感的同时也拉开了观众和舞台、舞者的距离。《朱鹮》就给人们一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将舞台和观众席分隔成两个世界,拉远了观众和舞者之间的距离,导致观众在欣赏完节目之后心里只留下了对舞者技术的赞叹和对古典舞“美”的印象,而这些都只能停留在人们思想的表层,不能深入人们的内心。而《唐宫夜宴》运用了大量戏剧性和生活化的动作,将舞蹈想要传达的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表现出来,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乐倌们在赴宴路上的嬉戏打闹,就像小女孩与朋友之间开着小玩笑。再如乐倌们中途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修饰妆容时,有梳头的,有抚平自己裙角的,有帮姐妹整理衣服的,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重复的动作,让观众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仿佛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唐代的乐倌们真正带到观众的眼前,一起分享她们的喜怒哀乐。由此可见,贴合大众生活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更容易打动观众,走进大众的心里,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更符合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

二、融入高新科技的舞台呈现

《唐宫夜宴》在妆容、服饰、道具、舞美等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人感觉仿佛博物馆中的唐代乐俑真的“活”过来了。同时舞台还运用了5G+AR 的高新技术,将虚拟的场景与现实的舞台相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历史中“皇宫”的场景里,观众能够体验到比4D 更加真实的沉浸式效果,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唐代乐倌们在华丽、壮观的皇宫中演奏乐曲、欢歌载舞的奇景。细致地还原历史、与高新科技结合,带给了观众更好、更真实的视听效果,同时能够提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让观众有继续往下看的欲望,一步步带领观众走进舞台上正在表演着的“歌舞世界”。

由此可见,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不再局限于孤立的传统艺术领域,比如欣赏舞蹈就单纯地欣赏舞蹈,欣赏音乐就单纯地欣赏音乐,欣赏雕塑就单纯地欣赏雕塑。传统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现代科技形式的加入,所呈现出来的新型艺术形式更容易吸引大众并被大众所接受。

三、大众舞蹈艺术审美与部分专业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审美的差异性

虽然《唐宫夜宴》走进了大众的心里,但却得不到部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认可。《唐宫夜宴》为了还原唐代女乐倌的形象,在舞者的衣服里塞了大量的棉花,甚至在嘴里都塞了棉片,这确实塑造了一个符合唐代审美的丰满的、生动的形象,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舞者的肢体动作,让舞者的舞蹈动作变得不像舞蹈动作,让这个舞蹈作品也变得不像舞蹈作品。笔者个人认为,相对舞蹈作品而言,《唐宫夜宴》更像是舞台剧的舞蹈化呈现,是一个被舞蹈艺术化了的舞台剧,它的“出圈”很大程度上不是靠舞蹈本身,而是靠它的戏剧性和科技带来的呈现效果,那么观众欣赏的还是“舞蹈”吗?这样的作品还能算是一个纯粹的“舞蹈作品”吗?

反观同样以“俑”为原型来塑造形象的《俑》系列作品,它是由青年编舞老师田湉于2016 年在美国访学期间为文化交流演出而作的一个作品。该作品发轫于在异文化语境中对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田湉老师选择了自身较为熟悉的汉代舞俑形象作为身体形态与动作素材,逐步由一个7 分钟的独舞发展成8 人13 分钟的群舞作品。不同于《唐宫夜宴》偏向完全还原历史的创作方向,《俑》系列的创作初衷是借助作品激活原始意象,唤醒民族记忆。田湉老师尝试将汉代舞俑的形象抽象化、当代化,他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鲜活的汉代舞俑形象的意象,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俑》系列作品建立起了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既是汉唐的,又是当代的,它既有古代的、历史的、原本的影子,又是编导田湉老师个人艺术创造的表达,它的语言脱胎于“汉唐”又不局限于“汉唐”。田湉老师曾说道:“观众能感受到你带着中国文化,带着有中国历史感的东西向他走来。至于那个东西是什么,来自什么朝代,他可能并不了解,但他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这种美感,这就是《俑》系列作品所要传达的。”将《唐宫夜宴》和《俑》系列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唐宫夜宴》只还原了历史的“形”,而《俑》系列则还原了历史的“神”。由此可见,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还停留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动作、体态、服装、舞美、音乐等表面形式上,而专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舞蹈艺术审美更注重舞蹈作品的内在神韵和特殊的编排方式,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传统舞蹈美学。

四、结语

不同领域对两个节目的不同评价恰恰体现了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和部分专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审美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要想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得到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是重要环节之一,这样才能使舞蹈艺术不局限于少数人群。舞蹈艺术的发展既需要专业人员从专业的角度作出革新,也需要将传统舞蹈艺术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相结合,如何做到二者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从而推动舞蹈艺术更快、更好发展,需要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在未来根据大众的实践和经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舞者
舞者
舞者
邂逅 《唐宫夜宴》
舞者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4唐宫仕女图:大唐盛世图卷
美丽舞者再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