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文化的影响

2021-11-12 18:57宁佳琦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影视商业

宁佳琦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一)综合性

影视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紧密相连,视觉与听觉合一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其透露的美学特性也是综合的。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法令不同时空杂糅在一起成为可能,可以展现真实或虚拟空间,并通过特有的视觉与听觉传递,赋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可展现的时空与视听艺术更为丰富。从表现看,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艺术内核的综合。影视艺术综合各门学科的最新成果,把声学、光学、电子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果囊括在内,融合为自己的表现手段,不但即时体现了科学及影视技术的进步,更代表了最先进的大众文化样式;从组成看,它是各个门类艺术形式的综合,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融合使得影视艺术具有其他平面艺术无法企及的表达优势;从形态看,是多种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文化。影视艺术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文化,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是高雅艺术和大众通俗艺术的综合体现;从手段看,是传统表达技巧和现代表达技巧的综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纪实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视觉品味,逐渐渗透先进的科技手法,特别是网络与动画这样的“软工具”的进步,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表达内容更加精深准确,迎合接收者更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触动。

(二)表现性

第一内容表现直观,人们通过视觉直接可以捕捉到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带来的感受,并刺激大脑形成某种直观感受,这就是自己自发的审美直观感受。

第二表现形式丰富,影视艺术中采用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艺术效果来进行场景的表现,利用顺序、倒叙、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给事件带来了一定的波折性,抓住了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通过视听不同的角度结合,使画面生动可感,使人们不自觉地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栩栩如生。

第三表现方式复杂多样,镜头等影视手法的运用将独白、特写等不同的场景进行结合变化,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感受,使得电影的表现力更加震撼,吸引人们的眼球。

二、各时期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的影响

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商业文化同样如此。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商业文化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与商业实践相伴,在长达几千年的商业实践中,人们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影视作品是文化产品,同时也具有商业属性。影视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同样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与约束。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思潮带来不同文化碰撞,快速发展的科技让影视表现手法实现飞跃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当左翼全面介入影视(主要是电影)作品的生产后,“教育性”全面提升为中国电影主流的话语。从三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十七年文学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可以说特定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文化。况且当时的经济也一直处于低迷时期,所以启蒙成了当时的话语,比如作品《清明时节》《生之哀歌》《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还有一些革命样板戏等,都带有或隐含着浓厚的和狭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涵的影片《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红旗谱》《农奴》《红色娘子军》《芙蓉镇》《天山云传奇》等。在这一时期,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柏拉图《理想国》里所阐述的教育的功能——造就,也就是审美的功用。但是,由于影视的商业特性和世俗化的特点,影视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启蒙性的工具。所以,教育性和娱乐性这二者是以对立的结构存在的。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转变,中国的电影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文化环境的转变使得影视从业者和受众都有了新的思想和电影意识。第二,商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量民营资本得以进入电影行业。在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制作行业的同时,技术得以长足的发展。第三,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了电影发展的主导地位,商业因素在电影的生产中慢慢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商业、技术、艺术、意识形态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审美风格发生了多元的转变,但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在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之中,商业文化对电影审美的追求日渐突出。这一时期中,张暖一在《青春祭》中,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对于青春进行感叹,将哲理与教育合二为一,最终镜头集中于李纯的表现上面,通过哭泣表现出一种柔美忧伤的感觉。著名学者张颐武,针对《青春祭》进行了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认为主人公不落俗套,在自由的边缘生活,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其是自由自在的,并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影视表达方面,第四代导演将理想与现实进行融合,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感慨对比,使得人们思想方面受到了一些影响,在八十年代中期,《老井》等以高原作为素材的文化作品盛行,使得影视艺术逐渐趋向于娱乐。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审美发生巨大转向的过渡期,商业文化对电影审美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其后的将近二十年中这种影响是其他因素无可比拟的。首先,时代的变化让电影从单一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载体中逐渐解放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艺术追求和商业利益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品。意识形态在这一阶段已经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和最高标准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被重新发现和认识,并在电影制作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电影不再是唯一可供选择的宣传媒体,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正在逐步削弱,而其在艺术和商业上的追求正在慢慢凸显。思想上的松动使电影的发展逐渐摆脱了诸多限制,尤其是民营商业资本的进入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次,随着民营资本的进入,投资主体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制片制度,使电影在制作上的多元化有了可能,因此电影审美由一元化时代进入多元化时代。民营资本作为投资主体在意识形态相对淡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多考虑商业利益,商业利益逐渐成了影响电影发展的核心因素。第三,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审美多元化提供了可能。特技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以前不可能的审美追求可以在影片中得到实现。在这种大环境下,电影商业运作日趋完善,形成了从策划、制片、宣传、成本回收进而进行下一次投资的一整套成熟模式。“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显现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处于一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时期。”大众消费文化土壤不断成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新的审美观念的受众。例如,电视剧《渴望》作为平民剧的代表,针对于娱乐化、平民化方向进行发展。一些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等,属于综艺娱乐大众。中央电视台进行多种纪录片的录制,面向大众百姓,使百姓在影视作品中也有了一定的表现。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市场冷却后,中国影视在发展空间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国资本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影视产业:对以海外市场为目标,以中国大陆的民俗和政治为卖点的电影的投资,近年来新兴的电影投资市场,这一市场目前已经显示了巨大的活力。从国外引进大片,比如《泰坦尼克号》《贫民窟的百万高翁》……影视类型越来越丰富。

除此之外,因为商业文化的影响,其中并不乏既有票房又有艺术水准的作品,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之下,影片的精神内核正在逐渐丧失。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从审美内涵上来看陷于虚无。发展到吴宇森导演的《赤壁》正是这种盲目追求感官刺激的极度误区。影片借用历史空间和历史人物虚构出另外一个与历史截然不同的时空,有情节而没有完整的故事,缺乏一种内在的统一精神。虽然拥有庞大的明星阵容、巨大的制作、豪华铺排的场面,更是从商业层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难掩这部制作豪华的影片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陷入的一种精神失落。这种精神失落也是大部分商业片所面临的问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逐渐消隐到深层之后,商业文化对电影的过度侵蚀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

三、总结

整篇文章对于我国影视行业具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于我国影视行业在不同时期整体的发展特色和方向,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呈现。电影在我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很好地将教育、文化、社会、认识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让整个影视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提高,注重美的表达和正确三观以及良好信念的传递。当前在我国新时代发展过程当中,伴随着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人们不断追逐美、体验美、感受美,在对美欣赏的过程当中,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整个影视作品的发展和我国审美潮流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影视商业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